众所周知,永乐大帝朱棣一生武功赫赫,虽无开国皇帝之名,却有开国皇帝之实。登上皇位后,他又是一个独断专行、十分残暴的皇帝,杀人之多几乎可以与他老子朱元璋相媲美。在他第五次北征的时候,因为朝臣反对,他曾一下子就把六个尚书中的四位下了大狱,可见他并不是一个可以受人掣肘的皇帝,但有一件事却让这位永乐大帝十分无奈,最后不得不选择了妥协。那就是立太子的事,朱棣喜欢的是他的二儿子朱高煦,可为什么最后却立了他不喜欢的大儿子朱高炽为太子呢?

朱高煦知道朱棣传位真相原版(朱棣明明喜欢二儿子朱高煦)(1)

朱高炽与朱高煦

朱高炽是朱元璋的长子,按照“立嫡立长”的祖训,朱棣应该立其长子朱高炽为太子,但朱棣即位后,既没有立朱高炽为太子,也没有把他从北平招到当时的都城南京来,反而是让二儿子朱高煦一直留在身边。原因就是朱棣不喜欢自己这个大儿子。据史料记载,朱高炽身材肥胖,不善骑射,而且身体有残疾,走路不大方便,所以朱棣觉得这个儿子不像自己,很不喜欢。而二儿子朱高煦武功很高,善于骑射,打仗时冲锋陷阵,朱棣觉得二儿子很像自己,也很喜欢,曾在“靖难之役”中对朱高煦承诺,将来会把太子位传给他。

但等到朱棣登上皇位,却并没有兑现对朱高煦的承诺,迟迟没有册立他为太子。并且在永乐二年的时候,招大儿子朱高炽进京,立为太子。那么,朱棣究竟是为什么最后选择了他不喜欢的朱高炽,而无奈地放弃了他所喜欢的朱高煦呢?

朱高煦知道朱棣传位真相原版(朱棣明明喜欢二儿子朱高煦)(2)

第一,碍于祖训

朱高炽虽然不讨朱棣的喜欢,却很讨他爷爷朱元璋的喜欢。据《明史﹒仁宗本纪》记载,

(太祖)尝命与秦、晋、周三世子分阅卫士,还独后。问之。(朱高炽)对曰:“旦寒甚,俟朝食而后阅,故后。”又命分阅章奏,独取切军民利病者白之。或文字谬误,不以闻。太祖指示之曰:“儿忽之耶?”对曰:“不敢忽,顾小过不足渎天德。”又尝问:“尧、汤时水旱,百姓奚恃?”对曰:“恃圣人有恤民之政。”太祖喜曰:“孙有君人之识矣。”

于是,朱元璋于洪武二十八年,亲自册立朱高炽为燕王世子。也就是说,朱元璋指定朱高炽为朱棣的接班人。如果朱棣不篡位,朱高炽将来是要接替他成为燕王的,现在朱棣当了皇帝,当然朱高炽就要被立为太子。这是开国皇帝朱元璋亲自定的,朱棣不太敢明目张胆的反对,改立朱高煦。

第二,群臣的反对

当时在朱棣的朝臣中,支持朱高煦的主要是军队中的一部分将领,根据《明史》记载,

“时议建储,淇国公丘福、驸马王宁善高煦,时时称高煦功高,几夺嫡。”

淇国公丘福、驸马王宁这些人拥护朱高煦,时常在朱棣面前称颂朱高煦的功劳。实际上,朱高煦的功劳确实很大,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煦冲锋陷阵,一直跟随朱棣打仗,立下了汗马功劳,有几次甚至救了朱棣的命,扭转了战局。对此,《明史》也有详细记载。

白沟河之战,成祖几为瞿能所及,高煦帅精骑数千,直前决战,斩能父子于阵。及成祖东昌之败,张玉战死,成祖只身走,适高煦引师至,击退南军。徐辉祖败燕兵于浦子口,高煦引蕃骑来。成祖大喜,曰:“吾力疲矣,儿当鼓勇再战。”高煦麾蕃骑力战,南军遂却。成祖屡濒于危而转败为功者,高煦力为多。

但是,朱高炽的功劳也不小,朱棣起兵的时候,朱高炽负责镇守北平,这是朱棣的大本营,重要程度可想而知。朱允炆当然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他曾派李景隆率五十万人攻打北平。但朱高炽硬是凭借城中一万多的部队守住了北平,否则朱棣的大军成了无本之木,则“靖难之役”必败无疑,所以朱高炽的功劳也是很大的。

成祖举兵,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万人拒李景隆五十万众,城赖以全。

既然两人功劳差不多,那么朱高炽的长子身份就占了优势,所以朝中绝大部分的文臣和一部分武将都支持朱高炽。但这不算什么,朱棣杀伐果断,不顾朝臣反对一意孤行的事干了不少,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要向朝臣们妥协呢?通过研究史料我们发现,朱棣此时面临的形势要比我们想象的严峻得多。

朱棣是通过篡位当上的皇帝,虽然打着“靖难”的旗号,但朝堂中很多大臣仍然认为他的皇位来历不正,在这方面朱棣失去了一部分人心。登基后,朱棣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大杀建文忠臣,就又失去了一部分的支持。剩下的这部分人虽然尽心尽力的支持他,却都支持朱高炽。如果这时候朱棣坚持要立朱高煦为太子,那么这最后的支持者也将离他而去。朱棣虽然生杀大权在握,但总不能把大臣们都杀光吧。所以,朱棣无奈之下只能选择妥协。

朱高煦知道朱棣传位真相原版(朱棣明明喜欢二儿子朱高煦)(3)

第三,好圣孙朱瞻基

朱棣在选择谁立为太子的问题上犹豫不决,曾经多次就此事询问身边的大臣,其中有一个人的话打动了朱棣,成为他最后选择朱高炽为太子的重要原因。

又以定储议,为汉王高煦所忌,遂致败。先是,储位未定,淇国公邱福言汉王有功,宜立。帝密问缙。缙称:“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帝不应。缙又顿首曰:“好圣孙。”谓宣宗也。帝颔之。太子遂定。

“好圣孙”这三个字一锤定音,确立了朱高炽的太子地位。朱棣虽然不喜欢朱高炽,但对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却非常喜欢。喜欢到什么程度呢?朱棣不管走到哪,都喜欢带着朱瞻基,甚至在北征的时候也带着他,还专门拨出500精骑兵保护他不受伤害。根据《明史﹒宣宗本纪》记载,

(永乐)八年,成祖征沙漠,命留守北京。九年十一月,立为皇太孙,始冠。自是,巡幸征讨皆从。尝命学士胡广等即军中为太孙讲论经史。每语仁宗曰:“此他日太平天子也。”

那么问题来了,朱棣要想让自己最喜欢的孙子朱瞻基当皇帝,就必须先立朱高炽为太子,将来朱高炽才能传位给朱瞻基。如果他把皇位传给朱高煦,那么无论如何朱瞻基是当不上皇帝的,还有极大可能死在朱高煦手里。想来想去,朱棣只能对天感叹,朱高煦怎么就生不出朱瞻基这么个好儿子啊!

于是,永乐二年二月,无奈的朱棣将长子朱高炽从北平召到南京,立为皇太子。封朱高煦为汉王,藩地为云南。

综上所述,即便是独断专行、心狠手辣的永乐大帝朱棣,也不得不顺应形势,将自己不喜欢的儿子朱高炽立为太子,虽然此后朱棣对太子百般刁难,加以限制,但却始终没有动摇朱高炽的太子地位。但是,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朱棣无愧于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在自己的喜好和国家大事面前,他还是理智的分析了形势,选择了后者,并迅速作出决断,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扩大、恶化。与之相对的是明朝后期的万历皇帝,万历帝朱翊钧同样是不喜欢长子朱常洛,喜欢三子朱常洵,但万历帝就不如朱棣了,他始终不立太子,而是与朝臣们进行了一场长达十几年的“国本之争”,后来还引发了“妖书案”“梃击案”等,成为促使大明王朝逐渐走向没落的原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