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火”起来一项新的瓷砖釉面处理创新工艺,叫做“结晶釉”。

6月份的潭州展,各品牌以“结晶釉”技术为主题的新产品几乎霸屏。

值得一提的是,这“结晶釉”技术终于不是来自欧美引进,而是国内一家公司的创新成果;也不是所谓的大公司,而是一个叫做蓝瓷创陶的小型产品服务公司;也不是所谓专家团的重大科研成果,而只是一个工艺设计师的灵感和执念的结晶。

但是,它确实“火”了。你看——

新明珠的“结晶釉”叫做“晶耀奢石”

顺辉的“结晶釉”叫做“金砂宝石”

宏宇的“结晶釉”叫做“星钻釉”

东鹏的“结晶釉”叫做“星光釉”

金意陶的“结晶釉”叫做“晶钻”

卡米亚的“结晶釉”叫做“大板印象”

强辉的“结晶釉”叫做“星曜主义”

……

当然,何止这些,那些突然冒出来的“简优”“岩巨人”等等新品牌也在展示这类工艺的产品,一些品牌甚至还大张旗鼓的召开了新品发布会。

当众多品牌在行业大型展会上集体推广“结晶釉”这项工艺的时候,毋庸置疑,它肯定是“火”了。

甜白釉为什么是正宗的(那个火起来的)(1)

有一次,我问这位工艺设计师:你为什么能搞成?

他只淡淡的笑了笑:别太相信专家,再有点执念就行了。

可能吧,说起来世界上也没什么复杂的事情,所谓的创新也许只是牛顿的苹果落地,或者开普勒的数字统计,仅此而已。

但我所知道的是,结晶釉的研发过程绝不是“仅此而已”这么简单。

执念有时候就像魔鬼,它用一种无形的力量抓住你,让你为之沉迷,为之癫狂,为之孤注一掷,遇险临危而不悔。

2年多的时间,100多次枯燥的实验。不知道采用什么材料,就买回来几百种材料来一个个的试验;没有窑炉,那就用简易的电烤炉来代替;公司为此承担太多成本而周转不灵,那就把房子抵押了。

在不能预知未来的情况下,这种毅力和勇气,如果没有执念在里面,大概不是每个人都能撑下来的吧。

最终还是有了突破性的成功,虽然简易的电烤炉难以呈现预想的效果,但却使这种工艺从理论到实践得到了验证。实验效果出来了,虽然没有预想的闪亮登场,但是明眼人一看就能识别其中的门道。

结合工艺的属性,公司正式给这项工艺取了个名字——结晶釉。

作为一家小型的产品服务公司,只有通过企业的生产系统才能让这项技术落到实处,可一旦进入企业的生产线,难免有泄密的风险。为了寻求社会公正的方式保护自己,公司为此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和新型实用专利。

没想到的是,专利局的领导激动地说:“你们填补了我国陶瓷釉面技术的一项空白。”

甜白釉为什么是正宗的(那个火起来的)(2)

其实“结晶釉”技术解决的问题很简单:既然瓷砖这么多年一直跟着石材走,而高档石材里面都有玉质的结晶颗粒,但瓷砖从烧成工艺上却一直实现不了。很多研究瓷砖工艺的专家其实都关注到这个问题,但一直没有合理的解决方案。

在下决心攻克这项工艺前,他是咨询过很多专家的,甚至包括国内一流大学的教授,但没人愿意探讨这个问题。在某些专家看来,这是一个在物理和化学上都站不住脚的常识性弱智问题。因为玉质晶体的温度要远远高于瓷砖釉面的烧成温度,根本就无法在釉面熔融的状态下析晶。

大概专家们喜欢在既定的专业模式下来界定和思考问题,因为这是把问题纳入自身知识体系最便捷的途径。可是当问题被以专业的方式界定之后,专业本身又意味着狭隘,而狭隘却往往又是创造力的天敌。因此,虽然国内不缺研究瓷砖工艺的专家,但印象当中,瓷砖的表面处理鲜有国内创新的工艺,基本上都是跟着欧美的步伐走。

但专家们忽视了:为什么不可以在非熔融的状态下实现这种效果呢?既然玉质晶体的温度高于釉面的烧成温度,那么直接把玉质晶体放在釉面当中,不要求其熔融,只要处理好晶体和釉面之间关系,只要渗入的晶体能够利用好光的折射和反射效果,其效果不就呈现了吗?

也不知道什么心理在作怪,当“结晶釉”技术一公布,行业传来的声音除了“原来如此”之外,更多的是“不过如此”。

一次朋友聚会,一位资深的企业技术人员得意洋洋的说:“其实结晶釉这种工艺,我5年前都弄出来了”。不知道脸皮真厚还是自尊心很受伤。

“结晶釉”技术这样被研发出来的结果确实很伤某些专家的面子。因为专家也代表不可侵犯的权威,当权威被侵犯,尤其被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弱势小人物侵犯的时候,那就意味着兔子捻了老虎的胡须。

“结晶釉”这项工艺产生的大致过程如下:

2017年5月,一个叫做蓝瓷创陶的产品服务公司开始“结晶釉”技术的试验;

2019年4月,历时近两年的摸索,“结晶釉”技术取得初步成果;

2019年9月,蓝瓷创陶申请“结晶釉”技术国家发明专利获得审批;2020年4月,蓝瓷创陶和佛山大境制釉两家公司成立大境.蓝瓷“结晶釉”推广项目组,开始进行行业推广;

2020年9月,大境.蓝瓷项目组在佛山宾馆召开“结晶釉”技术行业发布会,引起行业关注;

2021年6月,蓝瓷创陶申请的“结晶釉”技术新型实用专利获得审批;

2021年6月,在本年度的潭州展陶瓷展,“结晶釉”技术成为整个展会的亮点。

甜白釉为什么是正宗的(那个火起来的)(3)

马云曾说“梦想一定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一个老板也曾和我分享成功的经验:“我通常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从不去计较得失,每天都去琢磨,说不定哪天就爆了。”

但是,谈何容易?

当生存的压力和梦想发生了冲突,梦想通常会变成“梦”和“想”。如果没有立足的支点,梦想再好也最终一枕黄粱。“结晶釉”说到底只是一项釉面工艺,在简陋的实验条件下,不可能有闪亮的效果被人认可。如果没有企业愿意来尝试进行生产,也只是一个专利号而已,和国家专利局的几百万项未落地的专利一样,最终被埋没。

要呈现最终效果,就必须要找到合适的企业进行线上中试。但是,当公司拿着一片不够成熟的样板找遍了佛山的陶瓷企业,得到的答复基本上的都是:“生产线紧张,没工夫调试”。

在陶瓷圈混久的人都有一种常识:行业内推广一项工艺,如果没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做支撑,几乎不可能成功。不说后期供货的账期占用的巨额资金,单单在企业的试验成本就不是像蓝瓷创陶这样的公司能够吃得消的。

像蓝瓷创陶这样一个小型的技术服务公司,前期的研发过程已经使企业筋疲力尽,再要大张旗鼓进行推广,那是不可能的。在资金周转困难时期,股东们甚至商量着如何卖了这项技术之后便散伙,结果,最终却没找到愿意接盘的侠客。

要不是一位被称为行业“砖痴”的老板真诚的竖起了大拇指:“了不起!你们发财了”这句话的激励,公司可能已经失去了继续前行的动力。

也许天命里真有贵人相助的说法。

当陷入危机难以自拔的时候,公司迎来了一家长期坚持创新的公司——大境制釉的合作。这家公司的老板一看到样板,就兴奋起来,说:“这样的好项目不能推广,那叫天理不容。”

双方一拍即合,推广没钱,他们给钱;技术推进缺人,他们给人。接着两家公司成立了“结晶釉”推广项目组——大境.蓝瓷项目组。

后面的事情便一顺百顺,如有神助。

当项目组成立后,一直锐意创新的蒙娜丽莎打开了一扇门,接着行业领军企业东鹏愿意进行技术试验,最后,勇于尝鲜的金意陶直接上线中试。2019年9月,大境.蓝瓷项目组的“结晶釉”技术的产品发布会在佛山宾馆召开。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些标志性企业的背书,使“结晶釉”开始顺畅的走进各主流企业的生产线,从此就“火”起来了。

甜白釉为什么是正宗的(那个火起来的)(4)

即使这样,这位被称为“行业砖痴”的老板关于“你们发财了”的估计还是严重失误了。他大概也和项目组一样,天真的认为:每个企业都会像他一样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其实,穷怕的中国人从盗版光碟开始就把所谓的专利看的一文不值了,我们70年代就学会了“模仿”这种赚钱的终南捷径,但那时是抄袭国外的。外国人叫做“偷”,我们自己叫做“模仿”。但无论如何,如果没有“偷”和“模仿”,我们也不可能取得这么快的发展速度。

现在,我们迅速发展起来了。虽然有时候会觉得“偷”和“模仿”这种事情到底是显得猥琐和不那么理直气壮。但在利益的驱使下,资本往往也是顾不上尊严的,毕竟“偷”和“模仿”习惯成自然了。在这样的营商环境下,没有点实力的小企业,发财可真没那么容易。

项目组也曾天真地以为:2021年出台了新的《专利法》,这说明国家已经在制度层面开始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现在公司申请到了专利,别的企业应该不敢随便抄袭了。既然不敢随便抄袭,那就能按照步骤推进这项技术的行业普及。于是,为了不致于在行业形成过度竞争,项目组根据目前的服务能力确定第一年只和8家品牌企业合作的原则,以后看情况再扩大合作对象。

谁曾想,当真正合作的企业还不到6家的时候,一个潭州展,展示“结晶釉”技术的企业何止8家。全行业的结晶釉产品如雨后春笋,在整个潭州展上几乎霸屏,这完全是在项目组意料之外。

很明显,并不是所有企业的“结晶釉”产品都是和项目组合作。那么,答案只有两个:要么自主生产,要么找第三家技术服务公司协助生产。你别说,还真有一些技术服务公司在展会上炫耀自己的“结晶釉”技术的成果。

甜白釉为什么是正宗的(那个火起来的)(5)

蠢一点的我们可能会问:你们不是有国家发明专利吗?不是有新型实用专利吗?这些企业不用和你们签《合作协议》吗?

要知道,能够在潭州展上豪掷几十上百万的商家应该也是社会形象比较光鲜的了。何以完全致国家法律于不顾?何以这么有底气在人前理直气壮的宣扬自己人后不知怎么弄来的产品如何牛逼?如果没有和国家法律博弈的经验和过往一路走来“成功”历史做背书,哪里有这种明目张胆的勇气。

问题的答案,你知,我知,天下皆知。

不仅如此,你甚至可以在潭州展上看到“结晶釉”的另外一个专利。如果项目组的人告诉你他们也有这项专利的话。你简直会怀疑:国家专利局的智商怎么会差到因为一项技术而给两个企业颁发专利的程度。

甜白釉为什么是正宗的(那个火起来的)(6)

但这个宣告“专利产品”的企业确实马虎,这么重要的场合,竟然忘记没把更有说服力的专利证书带来。

不仅马虎而且足够的宽容,因为旁边展示竞争对手也在展示同样的技术,他们竟能无动于衷,相安无事。

如果不是达成了某种程度的默契或者心里有鬼,那不拼个死去活来才怪,要知道,这些企业都是实力雄厚的大企业甚至是上市公司。

至此,你不得不信,弱肉强食始终是商业的规则。虽然国家开始在制度层面上加强对社会公正的监管,但毕竟这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才能落到实处。在这个过程中,“偷”和“模仿”这种长久积习形成的弱势文化属性不可能马上改变。但真正有资格有能力做流氓的,往往是看似社会形象良好的大鳄和那些抱着占便宜心理而又往往偷鸡不成的投机客。

但奇怪的是,蓝瓷创陶和大境.蓝瓷项目组始终没在潭州展亮相,甚至在潭州展之后,也没有什么声音出现。不知道是始料未及还是根本上就懵了。但很清楚的是,对于花费两年心血和倾尽家财的他们,不可能不去关注这种情况。

项目组的负责人说:我曾认为企业越大,越会讲究公众形象和社会责任,怎么都不至于来耍流氓吧?没想到的是,他们不仅欺负你,而且还明目张胆的欺负你,就因为你弱小。

看着他无可奈何的表情,突然想到这“结晶釉”从研发到推广的过程和人的成长历程何其相像。在既定的社会阶层里,你的出身基本上限定了未来的贤愚不屑和轮回路径。如果结晶釉技术幸运的诞生在一个具备完善技术的头部企业,即使不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只要具备完善管理机制和社会关系,现在一定风生水起了吧?可惜它无厘头的投胎在一个谋生存的小企业,本指望国家发明专利来保护自己,但公开后的技术秘密却等于将自己赤裸裸地大白于天下。“结晶釉”技术说到底只是一种技术配方和工艺流程,一旦投入生产,在专业人士眼中过一遍,基本上也就恍然大悟了。在“偷”和“模仿”的营商环境下,在公平公正的社会制度尚在探索之中时,这一切倒显得顺理成章。

但果然如此的话,靠创新和公平才能发展的小企业哪里还有生存的空间?假如大企业完全丢掉了社会良知,仅仅变成聚敛财富的机器,这个以商业为特征的现代社会未免也太丑陋了;假如权势者总敢以博弈的方式对待国家法器,哪里还有渺小者的立锥之地?

接着,哭笑不得的事情层出不穷:

一个大公司,以合作为名,把项目组的技术人员叫到工厂,反复调试之后,最终决定“自主研发”。

一次,项目组接到合作企业的投诉电话:如果你们和这些乱七八糟的企业都合作的话,我们就不要合作了。

2021年,原材料大幅度涨价,项目组所依赖的部分原料甚至涨价一倍以上,和企业合作开始进入负利润的境地。但合作的品牌说:“因为你们有专利所以才用你们的,如果你们涨价,我们就换别家的,现在市面上做“结晶釉”的不止你们一家。”

曾经问过他们:为什么不找媒体来报道一下呢?

他们回答:大部分媒体和他们都有合作,媒体也靠他们生存,不想得罪他们。

再问:既然有国家发明专利,2021年新的《专利法》也加强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为什么不起诉他们呢?

他们回答:这些企业都有法务部,佛山的律所他们都熟,不愿接;再说打官司是要钱和耗时间的,知识产权取证的难度也比较高,我们耗不起。

再问:那难道没有办法了吗?

他们回答:目前合作的企业都还是尊重知识产权的。而且,“结晶釉”经过100多次试验才有现在的效果,这过程中炸胚、渗污、优等率低各种状况都经历过。那些模仿的企业应该也会经历吧,这对他们从成本上来讲是不合算的。

回想多年的陶瓷发展史,基本上也是技术迭代升级的历史。但技术升级不是因为我们的研发能力太强,而是我们“偷”和“模仿”的能力太强。2018年开始的岩板潮,从最初的200元/平方,仅仅两年时间,价格下滑到60元/平方以下,产能从供不应求到过剩,也就半年光景,太多的企业从开工就意味着停产。

“偷”和“模仿”确实推动了行业的进步,但也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更造成人性期望破格获取的扭曲和社会文明的不断异化。十八大提出“科学发展观”来纠偏和补课,但面对着几十年的积淀,谈何容易?

几年前在手机上看到,中国民营企业的寿命是2.9年,现在可能更短了吧?最近也总是有大型民营企业“暴雷”的案例见诸各媒体。实际上,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市场竞争一定是文化层面的竞争。靠冒险和投机发展起来,又靠“偷”和“抄袭”成长起来的那些老牌民营企业是缺乏文化上的积淀的。但如果在盗窃的路线上仍旧越走越远,还不愿为长远发展而对短期行为有所取舍的话,虽然可能会有一些蝇头小利的甜头,但长期必然让这个企业从文化的根上烂掉。

突然有一天,大境.蓝瓷项目组的人发给我一条信息:我们准备起诉了。接着又发来如下一张图片:

甜白釉为什么是正宗的(那个火起来的)(7)

哎,不知结局如何,但这下也总算有了声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