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雅风,感谢您一直以来的关注和支持。

今天我们来学习道德经第73章;时间过得很快,道德经的德经部分也快接近尾声了,我们知道,老子德论的核心就是无为,而无为最大的表现就是不争,而不争的基础就是保持柔弱,因为弱者道之用,所以柔弱能胜刚强,其表现就是不争则天下莫能与之争,结果实现无为而无不为,从而体现了反者道之动的理论,所以老子在德经部分的最后这几章,再次把柔弱不争的道之核心展开讨论,从而进一步强调无为而治的重要性。

我们先来看一下第73章的原文: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道德经24章感悟和心得体会(道德经73章天网恢恢)(1)

在现代汉语中,勇敢是一个词,而在古汉语中,勇和敢则是两个词,分别代表不同的含义。勇,是指勇气,代表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确切地说,勇是一种实力;敢,是指敢于,侧重于实际的行动,侧重于对欲望的实施,在这里的意思是敢为天下先的行为。老子在这里讲得“勇于敢和勇于不敢”指的不是勇敢和懦弱的问题,勇于不敢和不勇敢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勇于敢和勇于不敢”的前提是都有勇气,都具有勇的实力;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则是讲述敢与不敢的不同结果;

同样的勇气,同样有实力,但由于目的不同,行为不同,所产生的结果也不同,此两者或利或害,勇于敢的结果是有害的,而勇于不敢的结果却是有利的,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道所厌恶的往往是前者,谁又知道其中是什么缘故呢?即便有道的圣人也难以把握其中的利害关系。

道德经24章感悟和心得体会(道德经73章天网恢恢)(2)

利与害本身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利有可能转化成害,害也有可能转化成利,没有统一不变的标准可言,所以圣人也很难把握其中转变的条件;但长久看来,天道却是厌恶敢争敢为的一方,所以无所不敢为的人总是会伴有杀身之祸,我们讲过,老子所持守的三宝之一就是不敢为天下先,也就是谦让不争,一个人如果没有争的实力,大多数是不会不自量力,以卵击石的,但是,如果一个人有争的实力,却能做到不敢为天下先,做到谦让不争,那可是更需要勇气了。

有的朋友可能会说,不争还需要什么勇气?但老子在这里所要阐述的正是不争的勇气,一般来说,实力较强的人,随之而生的就是较多的欲望,我们常说的人有钱了就变坏就是这个道理。克服自身不断滋生的欲望,恰恰需要很大的勇气;老子在第33章中讲过,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能战胜别人是有力量的,能克制自己的欲望,克服自身的缺点才是强大的。

道德经24章感悟和心得体会(道德经73章天网恢恢)(3)

“勇于敢,最多是胜人者,充其量算是有力,而勇于不敢”才是战胜了自己的欲望,才是真正的强大。但是如果说一个人有勇气,有实力,但却失去了敬畏之心,无所不敢为,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而肆无忌惮,既不尊重规律,又不尊重他人,我们只能称之为匹夫之勇,但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强中更有强中手,正所谓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勇于敢者,一旦遇到了更强大的敌手,则必死无疑。反而是勇于不敢者,虽有勇气有实力,但却不失有敬畏之心,凡事谦让不争,不敢为天下先,为人处事小心谨慎,不断克服自我的缺点,不断克制自身的欲望,不断积累自己的德性,所以常常能够逢凶化吉,遇难成祥。

老子认为,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这就是天道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那天道的具体规律是什么呢?老子总结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道的规律就是,不去争斗反而善于取胜;不用言语反而能得到回应;不需召唤反而自动到来,坦然从容反而善于安排筹划。

道德经24章感悟和心得体会(道德经73章天网恢恢)(4)

善于胜人者,必先胜自己,而真正战胜自己,首先要战胜自己的欲望,克服自身的缺点。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所以说能够做到谦让不争就等于是克服了自身最大的缺点,夫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如果连自己这个天下最难战胜的人都战胜了,那自然就是名副其实的善胜者了,所以老子说不争而善胜。

老子一直主张不言之教。正所谓身教胜于言教,身教是自身德性的影响,更具有说服力和感召力,而言教则偏重于指导和纠正,有时会产生逆反心理,起到负面作用,所以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意思就是身教要胜于言教!身教更能够得到有效的正面的回应。所以老子说不言而善应。

有道者统治者,实行无为而治,少私寡欲,无我利他,夫唯不厌,是以不厌,他们为百姓营造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从来不压榨盘剥百姓,自然会得到百姓的拥护和爱戴,由于政治清明,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因此无需召唤,自然会有很多前来归附的百姓。所以老子说不召而自来。

道德经24章感悟和心得体会(道德经73章天网恢恢)(5)

同时,有道的统治者宽厚而仁慈,从容而坦然,他们知常规,明常道。做事时,能够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应变时,能够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没有私心私欲,自然能够做到坦然而从容,凡事从大局考虑,自然能够做到全面谋划而不逞匹夫之勇。所以老子说繟然而善谋。

老子把天之道所作用的范围称为天网,道无处不在,宽广无边,是谓天网恢恢,道独立不改,周行不殆,所以疏而不失。自然宇宙之大道是有定数的,是包罗万象而又无法逃避的,所以人们只能顺应大道,才能长生久视,若是背离大道,则必定自食恶果。这一句话演变到今天,我们常说成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其实意思是一样的,都是在人们心灵之上营造一张无形的道德之网,让人心生敬畏,从而规范人们的行为。

道德经24章感悟和心得体会(道德经73章天网恢恢)(6)

好,我们再看一遍本章的译文:

有勇气而无所不敢为就会有杀身之祸,有勇气却有所不敢为就可以活得很好,这两种勇的结果,有的时候得利,有的时候受害。天道所厌恶的往往是前者,谁知道其中是什么缘故呢?即便有道的圣人也难以把握其中的利害关系。天道的规律是,不去争斗反而善于取胜;不用言语反而能得到回应;不需召唤反而自动到来,坦然从容反而善于安排筹划。天道作用的范围宽广无边,虽然稀疏但并不会漏失。

好,第73章我们就分享到这里,这里是雅风国学,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敬请关注,点赞、评论和转发,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