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斯科普里(Skopje)是北马其顿共和国(前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6个加盟共和国之一,1991年独立)首都和最大都市,面积225平方千米,海拔240米,位置坐标:42°0′N, 21°25′E,UTC/GMT 2。位于巴尔干半岛(Balkan Peninsula)中部,大致在贝尔格莱德(Belgrade,塞尔维亚首都)和雅典(Athens,希腊首都)两城市连线的中点位置。瓦尔达尔河*穿城而过,将城市分为两个区域,河北岸的赛尔区(Chair Municipality)为老城区;河南岸的辛塔尔区(Center)为现代市区。

斯里兰卡海上明珠(斯科普里一座涅槃重生的魅力之都)(1)

斯科普里的人口为474,889(2020),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3;主要民族为马其顿族(64.18%)、阿尔巴尼亚族(25.17%)、土耳其族(3.85%)、罗姆族(2.66%)和塞尔维亚族(1.78%),其他民族2.36%;马其顿语(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南斯拉夫语支的东分支)为官方用语。

斯里兰卡海上明珠(斯科普里一座涅槃重生的魅力之都)(2)

*瓦尔达尔河(Vardar)是巴尔干半岛南部河流,源于北马其顿西部的弗鲁托克(Vrutok,距斯科普里96千米)附近,先北流经北马其顿北部,后折向东南,经斯科普里、韦莱斯(Veles)入希腊国境继续南流,在阿克苏三角洲(Delta Aksiou)入爱琴海塞尔迈湾(Thermaic Gulf, Aegean Sea),全长420千米,流域面积2.84万平方千米。

斯里兰卡海上明珠(斯科普里一座涅槃重生的魅力之都)(3)

斯科普里在巴尔干半岛的位置

2

公元前4,000年左右,斯科普里附近就开始有人居住。最早来到斯科普里的人可能是色雷斯人(Thracian,属印欧语系族群,是巴尔干半岛最早的居民之一)部族特里巴利人(Triballi,发源地是特里巴利平原,邻近安格鲁斯/Angrus河与布朗古斯/Brongus河汇合处);之后,又有派奥尼亚人(Paeonians,伊利里亚族系)居住。

公元前3世纪,达达尼亚人(Dardanians)侵占了斯库皮(Scupi,古罗马时期斯科普里的名称)并作为达达尼亚的首都。

公元前2世纪,斯库皮被古罗马(前509—前 27)所控制。在奥古斯都(Gaius Octavius Augustus,前63—14,罗马帝国开国皇帝)统治时期,成为穆尔西亚行省的一部分;之后,又被归入上穆尔西亚行省的地区首府。

斯里兰卡海上明珠(斯科普里一座涅槃重生的魅力之都)(4)

中世纪(476—1453)初期,拜占庭帝国(Byzantine Empire ,395—1453)和保加利亚第一帝国(First Bulgarian Empire,681—1018)之间多次争夺斯库皮。在972—992年间,斯库皮是保加利亚第一帝国的首都;1018年又被拜占庭占领;之后又被保加利亚统治。

1189年,拉什卡(Raska)的大茹潘斯蒂芬·尼曼雅一世(Stefan Nemanja I,1168—1196)的军队一度攻占了马其顿东部和泽塔王国(今科索沃和梅托希亚/Kosovo Metohija)地区,建立了一个庞大而又松散的塞尔维亚王朝(Nemanjic,1166—1373),斯库皮曾被其统治过较短时间。

斯里兰卡海上明珠(斯科普里一座涅槃重生的魅力之都)(5)

13世纪中期,斯科普里成为保加利亚封建领主、后来的保加利亚沙皇君士坦丁一世·阿森(Constantine I,1257—1277)的首都。

1282年,尼曼雅王朝的斯蒂芬·米卢廷二世(Stefan Uros II Milutin,1282—1321)从拜占廷手中取得斯科普里的控制权。

1346年,米卢廷之孙斯蒂芬·乌罗斯四世·杜珊(Stefan Uros IV Dusan,1346—1355)建立了以斯库皮为首都的塞尔维亚帝国(Serbian Empire,1346—1371),并加冕为沙皇,宣示为塞尔维亚人和希腊人的皇帝。

斯里兰卡海上明珠(斯科普里一座涅槃重生的魅力之都)(6)

乌罗斯五世(Stefan Uros V,1355—1371)继位之后,这个昙花一现的帝国难以维系,很快就分崩离析分裂为数个小公国。

1392年,奥斯曼帝国(Ottoman Empire,1299—1923)征服了斯库皮,城市名称被改为于斯屈普(Uskub)。此后的520年,这里一直受奥斯曼统治。

1689年,于斯屈普曾被哈布斯堡王朝(House of Habsburg,6世纪—1918)短暂占领;在军队撤离时放火烧毁了这座城市。

斯里兰卡海上明珠(斯科普里一座涅槃重生的魅力之都)(7)

1903年,马其顿革命组织对奥斯曼帝国发起了一场有组织的叛乱。数天内被奥斯曼的非正规军巴什波祖克(奥斯曼帝国在局部冲突中使用的雇佣军或非正规部队,因其残忍的掠夺行为、缺乏组织纪律和野蛮的杀戮而闻名)驱赶至保加利亚。

1912年8月12日,发生了一场由15,000阿尔巴尼亚人发动的叛乱,奥斯曼势力被逐出都市。

斯里兰卡海上明珠(斯科普里一座涅槃重生的魅力之都)(8)

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First Balkan War,1912.10—1913.03,巴尔干同盟反对奥斯曼帝国而进行的战争)时期,奥斯曼帝国军队不敌黑山王国、希腊王国、塞尔维亚王国和保加利亚王国的联军。塞尔维亚王国和土耳其之间爆发了库马诺沃(Kumanovo,北马其顿北部城市)之战,奥斯曼帝国战败后撤出了马其顿。

1913年《伦敦条约》签订后,塞尔维亚王国开始统治马其顿,斯库皮被更名为斯科普里。在第二次巴尔干战争(Second Balkan War,1913.06—1913.07)期间,塞尔维亚和前盟友保加利亚之间因瓜分领土不均而爆发了战争,斯科普里则在战争期间仍由塞尔维亚王国统治。

斯里兰卡海上明珠(斯科普里一座涅槃重生的魅力之都)(9)

一战(World War I,1914—1918)爆发后的1915年,保加利亚王国占领了斯科普里。

1918—1939年间,斯科普里成为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1918)和南斯拉夫王国(1929)的一部分。

二战(World War II,1939—1945)爆发后的1941年,纳粹德国占领了斯科普里,之后将城市又划给了保加利亚。保加利亚占领军在各个领域实施了“保加利亚化运动”,设立了国立剧院、博物馆以及波利斯国王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

斯里兰卡海上明珠(斯科普里一座涅槃重生的魅力之都)(10)

1943年3月11日,居住在斯科普的3,286名犹太人被强制送往波兰的特雷布林卡集中营(Treblinka)的毒气室,这和保加利亚处置本国国内犹太人的方法形成巨大对比(党卫军要求保加利亚驱逐其国内的4.9万名犹太人时,遭到国王、议会、教会、学者、农民的坚决抵制,农民甚至准备卧轨,以阻止犹太人被转送出境……正因如此,二战期间的保加利亚,是唯一犹太人口有所增加的国家)。

1944年9月13日,斯科普里被南斯拉夫“游击队”组织旗下的军队“马其顿解放战线”及其同盟“保加利亚人民军”解放。保加利国王国亦于1944年9月向苏联无条件投降,退出轴心国,加入同盟国阵营对德国宣战。此后,斯科普里等马其顿疆界被恢复到战前状态。

斯里兰卡海上明珠(斯科普里一座涅槃重生的魅力之都)(11)

1946年,铁托(Josip Broz Tito,1892—1980)将马其顿地区从塞尔维亚分开,斯科普里成为马其顿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成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一个加盟共和国。

1991年,斯科普里成为自南斯拉夫独立的北马其顿共和国*首都。

* 1991年9月17日,马其顿共和国从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和平分离,但随即与希腊共和国爆发国名争端。争论的焦点在于两大问题:一是究竟谁是马其顿人的后代?二是马其顿究竟属于哪个国家?

希腊人认为,古马其顿人是古希腊人的一支,古马其顿王国属于希腊,亚历山大大帝不仅创下了伟大的业绩,而且促进了古希腊的繁荣发展,使古希腊文明得到了广泛传播。如果用“马其顿共和国”国名,那么亚历山大大帝属于马其顿还是属于希腊?同时,希腊一直把马其顿民族视为希腊民族的一部分。在希腊的13个行政大区中,有3个大区的名称中带有“马其顿”。希腊担心马其顿共和国这个国名,会引发希腊内部马其顿民族的独立倾向。因此,希腊首先阻止马其顿以“马其顿共和国”的国名加入联合国,直到1993年,马其顿以“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的名义加入联合国。之后,希腊阻止马其顿加入欧盟。直到2018年,马其顿与希腊达成协议,更名为“北马其顿共和国”。

斯里兰卡海上明珠(斯科普里一座涅槃重生的魅力之都)(12)

3

凯勒要塞(Kale Fortress)。公元6世纪初,拜占庭帝国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 the Great,约482—565,527—565)为抵御斯拉夫人(Slavs)的南下,在瓦尔达尔河北岸修筑了这座要塞。要塞占据整个山头,地势显要,现在的城墙已呈残垣断壁,但仍可环绕一周,城堡内到处都是当时设施的遗迹。

斯里兰卡海上明珠(斯科普里一座涅槃重生的魅力之都)(13)

斯里兰卡海上明珠(斯科普里一座涅槃重生的魅力之都)(14)

圣·潘提雷蒙教堂(St. Pantelejmon Church),是建于12世纪的东正教教堂,为北马其顿现存最古老的教堂之一,位居沃德诺山的腰际。教堂占地面积不大,有5个圆形拱顶,拱形的门窗,建筑外观别具一格;内有一幅作于1164年的壁画《哀悼基督》(Lamentation of Christ),教堂因这幅千年画作而名扬天下。

斯里兰卡海上明珠(斯科普里一座涅槃重生的魅力之都)(15)

穆斯塔法·帕夏清真寺(Mosque of Mustafa Pasha)。穆斯塔法是奥斯曼帝国派驻斯科普里的帕夏(土耳其语意为总督、将军),在东正教教堂的原址上于1492年修建了这座清真寺,被人们称其为穆斯塔法·帕夏清真寺。清真寺坐落于凯勒城堡山下的老城区,是北马其顿最漂亮的伊斯兰建筑之一,是奥斯曼建筑风格的杰出代表,是斯科普里现存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主要由圆顶礼拜堂、尖顶宣礼塔、亭阁式水房等组成,布局简洁、建筑质朴、环境清幽。

斯里兰卡海上明珠(斯科普里一座涅槃重生的魅力之都)(16)

圣斯帕斯教堂(St. Spas Church)。在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教堂是不允许超过清真寺高度的,故这座教堂于1826年建在半地下,以降低地面高度,1970年被前南政府宣布为国家历史地标。院落内有一座全核桃木雕刻的圣像塔,非常精美,由19世纪早期的艺术家弗里科夫斯基(Frckovski)和菲利普沃斯基(Filipvoski)兄弟雕刻而成。庭院中还有一座石棺十分引人注目,是戈采·代尔切夫(Goce Delcev,1872—1903,马其顿内部革命组织前身——秘密马其顿-阿德里安革命组织的领导者之一)的棺椁。石棺是空的,真正的尸身在该教堂的地下安放着。

斯里兰卡海上明珠(斯科普里一座涅槃重生的魅力之都)(17)

斯科普里石桥,横跨瓦尔达尔河,被当地人看作是这座城市的重要象征之一。石桥由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建于6世纪。桥长214米,有12个圆拱,南北方向连接着马其顿广场和旧斯科普里市集。由于受到地震等自然灾害影响,这座石桥一度濒临倒塌。1451—1469年间,占领马其顿的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Fatih Sultan Mehmet,1432—1481,1444—1446,1451—1481)对石桥进行了重建。二战期间,纳粹军队曾计划炸毁石桥未遂。

斯里兰卡海上明珠(斯科普里一座涅槃重生的魅力之都)(18)

斯里兰卡海上明珠(斯科普里一座涅槃重生的魅力之都)(19)

千禧十字架(Millennium Cross),由北马其顿政府筹款200万欧元于2002年8月建成,坐落于斯科普里的沃德诺山至高点,自身高度66米,架体上装有景观灯光系统,晚间在30千米开外都能清晰可见,是迄今世界上最高与最大的十字架。

斯里兰卡海上明珠(斯科普里一座涅槃重生的魅力之都)(20)

马其顿广场是斯科普里新城的中心,面积18,500平方米。“马背上的勇士”(Warrior on a Horse)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前356—前323,梅花K的原型)骑马挥剑,目视东方的塑像高高矗立在广场中心。塑像柱形基座上站着8位手持长矛的武士,音乐喷泉外侧又分布着4尊怒狮雕像。广场周边被若干商业大楼所包围着,每到夜晚,这里是当地市民遛弯散步的好去处,彩灯闪烁、喷泉起舞、人头攒动、流光溢彩,热闹非凡。

斯里兰卡海上明珠(斯科普里一座涅槃重生的魅力之都)(21)

网络图片

斯里兰卡海上明珠(斯科普里一座涅槃重生的魅力之都)(22)

斯里兰卡海上明珠(斯科普里一座涅槃重生的魅力之都)(23)

马其顿门,为纪念北马其顿共和国独立20周年而建,于2012年1月正式启用,高21米,被人们形象的称作“马其顿的凯旋门”,建造费用440万欧元。

斯里兰卡海上明珠(斯科普里一座涅槃重生的魅力之都)(24)

网络图片

马其顿地震博物馆。1963年7月26日5时17分,斯科普里发生里氏6.1级大地震,这是继公元518年后,斯科普里经历的又一次地震灾难。有80%以上的建筑被毁坏,死亡1,000多人,12万多人无家可归。为了纪念这场灾难,马其顿政府将在地震中幸存的斯科普里老火车站改建为博物馆,外墙上的时钟今天仍被定格在地震发生时刻的5点17分。

斯里兰卡海上明珠(斯科普里一座涅槃重生的魅力之都)(25)

特蕾莎修女*纪念馆。纪念馆展出了艾格尼斯·刚察·博加丘的生平和事迹,还保留了她生活过的房间以及使用过的物品等。

斯里兰卡海上明珠(斯科普里一座涅槃重生的魅力之都)(26)

* 特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1910—1997),原名为艾格尼斯·刚察·博加丘(Agnes Gonxha Bojaxhiu),为阿尔巴尼亚裔人,出生于斯科普里,是世界著名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12岁加入天主教的一个儿童慈善会,15岁时随姐姐一起到印度接受传教士训练工作,18岁时进入爱尔兰罗雷托修女会(Sisters of Loreto)并在都柏林(Dublin,爱尔兰首都)及印度学习。1937年,特蕾莎正式成为修女,一生致力于消除贫困,创立的仁爱教会为数以万计的加尔各答(Calcutta,印度最大城市)的穷人服务;她一生培养了4,000多名修女,培养了10万多名义工,还培养了包括123个国家的610万名慈善工作者。1979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2003年10月,被教皇约翰·保罗二世(John Paul II,1920—2005)列入了天主教宣福名单(Beatification);因此,她的名称也变为被祝福的特蕾莎修女(Blessed Teresa)。

斯里兰卡海上明珠(斯科普里一座涅槃重生的魅力之都)(27)

网络图片

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2011年3月10日落成,为纪念二战中被纳粹轴心国之一的保加利亚军队,从马其顿驱逐最终被杀害在波兰特雷布林卡集中营的3,286名犹太人。在城市中心修建如此规模的专题纪念馆,足见马其顿政府对这段历史之重视,也足见当地犹太人的影响力之大。

斯里兰卡海上明珠(斯科普里一座涅槃重生的魅力之都)(28)

4

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雕像群。腓力二世*雕像是一组3层的雕像群:顶层为腓力二世挥拳站立像,这位英雄以摄政王身份废掉年幼无能的侄子,自封为帝亲手创立了所向披靡的马其顿方阵*,拉开了马其顿帝国时代的序幕;中层,不同年龄的3尊亚历山大雕像;下层,腓力二世和夫人牵手年幼的亚历山大和雄狮。

斯里兰卡海上明珠(斯科普里一座涅槃重生的魅力之都)(29)

腓力二世与马其顿方阵

* 腓力二世(Philip II of Macedon,前382—前336,前359—前336),阿敏塔斯三世(Amyntas III)之子。亚历山大大帝和腓力三世(Arrhidaeus)的父亲。早年曾在底比斯城邦(爱琴海西北希腊中东部的波提亚)为质,回国后于公元前359年夺取了年幼侄子的王位。经20多年的励精图治,将一个内乱不止的小国崛起为希腊城邦的首领。在内政方面,加强王权、改革币制、促进贸易、建立新城市和打开出海口;在军事方面,建立一支常备军,训练了一种战斗力很强的“马其顿方阵”和建立强大海军,打造了一个强大的马其顿王国(前336年,在准备进军波斯的前夕死于刺杀)。

* 马其顿方阵(Macedonian phalanx)是一种早期步兵作战时的战术。在荷马时代(Dark Age,前12—前9世纪)以前,步兵打起仗来像一窝蜂似地杂乱无章,所以,具有严格阵法的马其顿方阵能轻易地打败数量上占优势但较混乱的敌人,在当时可以说是战术上的创新。

自公元前333年的伊苏斯之战(马其顿帝国和波斯帝国)和公元前332年的高加米拉会战(马其顿帝国与波斯帝国在今巴格达以北的高加米拉地区进行的一场战役)以来,马其顿方阵的威名传遍了古代地中海区域,马其顿的敌人提起马其顿方阵就会感到颤栗,因为亚历山大大帝使得方阵变成了一种传奇:他是不可战胜的。

斯里兰卡海上明珠(斯科普里一座涅槃重生的魅力之都)(30)

网络图片

常备兵:数量较多,携带马其顿长矛(长4米以上,后期超过5.5米,双手操作,长矛末端有配重利于平衡,兼做长矛折断时之备用武器),直径0.5米的圆盾。方阵中士兵们手中的盾牌在保护自身左侧的同时也掩护了相邻战友身体的右侧,一旦最前排的士兵倒下后,原先位于第二排的士兵将迅速补缺。第一排的士兵一般都是半蹲着,将长矛对准前方,而第二排士兵则是将矛搭在第一排士兵的肩上,这样可以增强正面对骑兵的杀伤力。而整个方阵战术的精髓就在于全部士兵同心协力、齐头并进,临阵脱逃者会受到最为严厉的惩罚。

轻装步兵:矛的长度短一些,盾的直径大一些(可以遮住跪着的士兵的全身),盔甲稍轻一些。机动性更好。

骑兵:年轻贵族组成的重骑兵。手持一根马其顿长矛。等待作战时,往往将长矛搁在肩上,矛头稍向下。冲锋时,长矛向下方刺出。刺中第一个敌人后,往往让长矛留在他的身体里不再拔出,然后,再用刀剑继续进行战斗。等到战斗胜利结束后,再去找回那些长矛。

辅助兵:装甲很轻甚至无甲,以标枪,弓箭和投石器为主要兵器。

斯里兰卡海上明珠(斯科普里一座涅槃重生的魅力之都)(31)

马背上的勇士”雕像群(Warrior on a Horse)。这组雕像坐落在北马其顿共和国首都斯科普里城市中心的马其顿广场中心,即便不知道雕像的主人是谁,但从3个中心(国家、城市和广场)这组坐标信息条件来看,这一定是马其顿国家或民族的“超重量级”人物,对于国家层面一定是具有非同凡响的意义!

“Warrior on a Horse”,其实人们都知道这组雕像是亚历山大大帝*挥刀指挥着他的“马其顿方阵”,千军万马向着东方进军。那么这组雕塑的名称为什么那么含蓄呢?这个问题可能只有希腊共和国才能够说得清吧……

斯里兰卡海上明珠(斯科普里一座涅槃重生的魅力之都)(32)

斯里兰卡海上明珠(斯科普里一座涅槃重生的魅力之都)(33)

* 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前356—前323,前336—前323),出生于马其顿王国首都佩拉(即塞萨洛尼基/Thessaloniki,希腊第二大城市、中马其顿大区和塞萨洛尼基州首府),马其顿王国(亚历山大帝国,前800—前146)国王,为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是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四大军事统帅之首(亚历山大、汉尼拔·巴卡、恺撒和拿破仑)。他曾师从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以其雄才大略,先后统一希腊全境,进而横扫中东地区,不费一兵一卒而占领埃及全境,荡平波斯帝国,大军开到印度河流域,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占其三。征服全境约500万平方千米,是当时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超过东方战国七雄(秦、楚、齐、燕、赵、魏、韩)领土总和。在短短13年的时间里,亚历山大大帝创下了前无古人的辉煌业绩,促进了古希腊文化的繁荣发展和广泛传播,东西方文化的交融,鼓励民族间通婚,倡导民族间的地位平等,对人类社会文化的进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斯里兰卡海上明珠(斯科普里一座涅槃重生的魅力之都)(34)

网络图片

亚历山大母亲的雕塑群。用4尊人物雕像表现了奥林匹娅斯*孕育和养育亚历山大的4个不同时期,基座下部为喷泉。

斯里兰卡海上明珠(斯科普里一座涅槃重生的魅力之都)(35)

* 奥林匹娅斯(Olympias,?—前316)是伊庇鲁斯最强大部落之一摩罗西亚人(Molossians)的国王涅俄普托勒摩斯(Neoptolemus)的女儿。他们居住于现希腊的约阿尼纳(Ioannina)地区附近。在涅俄普托勒摩斯统治时期,这个部落逐渐定居了下来。在公元前358年,摩罗西亚人成为登基不久的马其顿新国王腓力二世的盟友。出于加强这个联盟的考虑,双方安排了一桩政治婚姻——(公元前357年)奥林匹娅斯成为腓力二世的妻子。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在巴比伦(Babylon)突然死去,留下妻子罗克珊娜(Roxana,前340—前309)及遗腹子亚历山大四世埃古斯(Alexander IV Aegus,前323—前309)。因为皇帝的去世,亚历山大帝国解体,奥林匹娅斯成为了罗克珊娜母子的保护者。但是谋夺王位的卡山德(Cassander,前350—前297,马其顿国王:前305—前297)在公元前316年将奥林匹娅斯斩首处死。而因为亚历山大四世埃古斯作为亚历山大的帝国的正统继承人的身份,最后罗克珊娜母子终难免于卡山德的毒手,于公元前309年左右被毒死。

斯里兰卡海上明珠(斯科普里一座涅槃重生的魅力之都)(36)

银幕上的奥林匹娅斯(网络图片)

矗立在故乡的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雕像

斯里兰卡海上明珠(斯科普里一座涅槃重生的魅力之都)(37)

* 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 the Great,约482—565,527—565)出生于拜占庭帝国达尔达尼亚行省的陶里西乌姆村(Tauresium),考古证据表明该地临近今马其顿的斯科普里。他与戴克里先(Gaius Aurelius Valerius Diocletianus,244—312,284—305)和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us I Magnus,275—337,306—337)一样,是罗马帝国晚期最重要的皇帝之一,也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帝王之一。主要体现为两点:一,他为拜占庭帝国打下了稳固的基础,这个帝国在历史的风吹雨打中延续了近千年之久,后来一度成为亚欧大陆西部文明世界硕果仅存的火种。二,查士丁尼的法典《国法大全》在拜占庭帝国衰亡后一度失去其影响力,但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下,法典重新焕发出它的热力,成为超越时空限制的法律大全。近代欧洲各国的法律(除英国自成体系),多深受其影响,并由此影响到亚非美等国家的法律。

斯里兰卡海上明珠(斯科普里一座涅槃重生的魅力之都)(38)

网络图片

沙皇萨莫伊尔纪念碑(Monument of Tsar Samoil)。972—992年间,当时的斯库皮曾是保加利亚第一帝国的首都,萨莫伊尔作为沙皇曾经统治过这里。有可能是希望抹去这段历史的缘故,现被北马其顿人作为“马其顿的沙皇萨莫伊尔”而立此纪念碑。

斯里兰卡海上明珠(斯科普里一座涅槃重生的魅力之都)(39)

西里尔与美多德兄弟*塑像。

斯里兰卡海上明珠(斯科普里一座涅槃重生的魅力之都)(40)

* 西里尔(Cyril,教名,原名为康斯坦丁,827—869),拜占庭帝国的基督教教士,斯拉夫字母创制者。生于马其顿王国首都佩拉(现塞萨洛尼基/Thessaloniki,希腊北部城市),曾在拜占庭帝国皇帝米海尔三世(Michael III,840—867)宫读书,通晓拉丁、希腊、斯拉夫等多种语言。863年应摩拉维亚(Great Maravian State)大公罗斯蒂斯拉夫(Rostislav,846—870)之邀,西里尔和美多德(Methodius,825—884)兄弟到摩拉维亚传播东正教。他们以希腊字母为基础,创造了最早的斯拉夫字母(史称“西里尔字母表”),后在保加利亚、塞尔维亚、俄罗斯等地广为使用,经后人改进流传至今。由此,他们同时被天主教会和东正教会封为圣人,被称为“圣西里尔和圣美多德”。

塞萨洛尼基船夫纪念碑(Monument of Thessaloniki Boatman),修建于2011年。塞萨洛尼基是希腊北部的一个城市,奥斯曼帝国西进占领马其顿时,遭到当地百姓的极力反抗。这座雕像用以纪念当年的这段历史,并用船夫来表示当你出海之后,便可将每日的“烦恼”抛诸脑后,拥有无限的自由。

斯里兰卡海上明珠(斯科普里一座涅槃重生的魅力之都)(41)

……

5

斯科普里,1962年瓦尔达尔河爆发大洪水,众多文化设施都遭到严重损毁;在1963年的地震中,有80%以上的建筑遭破坏,城市几乎被夷为平地,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老建筑几乎荡然无存。

斯里兰卡海上明珠(斯科普里一座涅槃重生的魅力之都)(42)

此后,北马其顿政府邀请了城市规划家、日本“当代建筑界第一人”的丹下健三*进行了都市规划设计;国际性的金融援助对斯科普里的重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保障作用;2006年7月选出的新政府,又制定了修复和保存于1963年受损的斯科普里城堡、19世纪的旧国立剧场等一系列修复和新的建设计划。建设了一批以中央邮政局、国立银行为代表的新建筑;按照“斯科普里2014计划”,现已完成腓力二世竞技场(Philip II Arena,2016年更名为马其顿电信竞技场)的重建,斯科普里机场(Aerodrom Skopje)的重建和扩建工作也已完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斯科普里火车站,高架月台使得道路交通和步行者得以分离。马其顿人硬是在废墟上重新建起了一个崭新的、更加宏伟的,颇具现代感的都市。

丹下健三(Kenzotange,1913—2005)是国际建筑界公认的“世界建筑大师”之一。近半个世纪来,他设计的近200个作品和方案遍及10多个国家;发表过大量的专著;荣获了日本文化勋章,30多次国际金奖和大奖,6个国家和地区的7个博士和名誉博士学位,12个国家的城市、艺术或建筑协会的23个名誉称号。在正值当前信息技术引起建筑思想上的第二次革命时,是他提出了“城市轴”“索状交通系统”“能够交流的立体建筑”等新概念,给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带来新的活力,引起国际同行的广泛重视。

斯里兰卡海上明珠(斯科普里一座涅槃重生的魅力之都)(43)

网络图片

斯科普里就是一个雕像的王国。无处不在的雕塑,让斯科普里充满着浓郁的文化艺术气息,仅在艺术之桥两侧就有近百尊神态迥异的雕塑,沿河道路旁也安放着形态各异的雕像,这些作品广泛涉猎了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亚历山大帝国以及中世纪时期的帝王、宗教传教士、音乐艺术家直至船夫等各个方面。在马其顿广场及周边等中心街区尤为明显。这些能叫得出名字的,叫不出名字的;站着的骑马的,有文官也有武将,有古代的也有现时的,妙趣横生……

斯里兰卡海上明珠(斯科普里一座涅槃重生的魅力之都)(44)

马其顿电信竞技场

风格迥异的建筑与雕塑,是多种文化元素的鲜明体现。北马其顿政府计划建造大量公共艺术品,并将使城市的巴洛克风格建筑恢复到1689年被奥地利人付之一炬之前的面貌,一扫这里的寂寂无名,将斯科普里打造成为一座迷人的艺术都市。

斯里兰卡海上明珠(斯科普里一座涅槃重生的魅力之都)(45)

在历史长河中,无论是罗马人、拜占庭人还是奥斯曼人,都给斯科普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迹,现代的建筑群是城市复兴的象征,漫步在这里的大街小巷,总是给人以穿越于数千年时空隧道的幻觉,令人耳目一新。

斯里兰卡海上明珠(斯科普里一座涅槃重生的魅力之都)(46)

马其顿考古博物馆(Archaeological Museum of Macedonia)

涅槃重生的斯科普里,一座魅力之城,一座拥有伟大梦想之都,正像国歌*里唱到的:马其顿人飞吧,她已经获得了自由!

* 今天在马其顿之上(Today Over Macedonia,北马其顿国歌)

今天在马其顿之上,出现了全新的自由的太阳。

马其顿人飞吧,为了他们的权利!

马其顿人飞吧,为了他们的权利!

克鲁舍沃共和国的旗帜现在又重新飘扬

戈采·代尔切夫,皮图·古里!

达姆·格鲁埃,桑丹斯基!

戈采·代尔切夫,皮图·古里

达姆·格鲁埃,桑丹斯基!

马其顿的森林在歌唱,新的歌曲和新闻

马其顿已经解放了,她已经获得了自由!

马其顿已经解放了,她已经获得了自由!

斯里兰卡海上明珠(斯科普里一座涅槃重生的魅力之都)(47)

国歌里唱到的两位英雄人物雕塑

(注:本文使用了少量的网络图片,文 摄影:王永云)

推荐阅读:

东欧剧变前后,发生在阿尔巴尼亚的几条零碎旧闻

古城5万多人口,坐守一个“淡水海”,尽享这片深邃的蓝

斯科普里——一座涅槃重生的魅力之都

里拉修道院——隐藏于山谷之中的千年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