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马未都,我想用一句诗来形容他是比较合适的:天下谁人不识君。

靠心灵鸡汤撑下去的那些年(风起于青萍之末)(1)

但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我想说的是:你只看到了马未都的钱,而没看到他是如何赚钱的。而今天,我想和你讲讲他的赚钱之路。

马未都是1955年生人,他7岁上学,4年级时赶上特殊时期,就此缀学,所以他的最高学历是......高小缀学。所谓高小,就是超过三年级但未到初中。按现在的大众平均受教育水平而言,他属于文盲。但以他如今在收藏界和文化界的成就而言,他属于凤凰。所以,如果说风起于青萍之末的话,马未都这个凤凰的起点,只能算是瓦台鸡窝。

靠心灵鸡汤撑下去的那些年(风起于青萍之末)(2)

12年之后,24岁的马未都托人走关系进入一家国营厂当车铣工,因为人长得精神,手脚又麻利,最主要是小伙子情商高,所以在厂子里很受欢迎,每天日子过得都很舒心惬意。这段短短两年的工厂生活给了马未都很多的人生启迪,并为他之后走上文艺青年之路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

靠心灵鸡汤撑下去的那些年(风起于青萍之末)(3)

1980年,对于文艺青年来说,是一个神圣的起点。从这一年开始,整个中国都进入到了一个对文化狂热追求的时代,人们盲目地崇拜文化人,尤其是能写出优美词句的文化人,所以作家,大概是那个年代最吃香、最受人尊重的一份职业。

马未都虽然上学时间短,而且少年时期因为脑袋瓜灵活,性格活跃,又在军队大院成长,所以颇有些调皮甚至匪气,但他却非常喜欢读书,而且天生对文字的内涵很敏感,所以在当时的社会风气影响之下,他开始尝试着写小说。没想到,他的第一篇小说居然很快就见报了,而且还是大报——《中国青年报》。最令他感到振奋的是,他的这篇名为《今夜月儿圆》的短篇小说反响奇好,因此他还被抽调到了报社,做了文学版的编辑。这是马未都人生中的第一次飞跃。

靠心灵鸡汤撑下去的那些年(风起于青萍之末)(4)

有了这次写作试水的成功,马未都后来又单独创作或与他人共同创作过多部文学作品,虽然都没有成为风行全国的名篇,但这众多作品的练笔,却为他后来参与影视剧的编剧打下了良好而坚实的文学基础和人脉基础。

靠心灵鸡汤撑下去的那些年(风起于青萍之末)(5)

马未都和王朔

他后来与王朔、梁天、冯小刚等影视圈的朋友先后参与编剧、制作甚至导演过多部电视剧,其中最为大家熟知的一部是《海马歌舞厅》,甚至由于这部剧当时大火,正好当时社会上又正流行开歌舞厅,所以他就和几个朋友一起凑钱,开了一家歌舞厅,名字就叫做海马歌舞厅。

靠心灵鸡汤撑下去的那些年(风起于青萍之末)(6)

当然,据老马说,开这家歌舞厅根本没赚到钱,因为当时社会上还流行另一种风气:到朋友开的店里的消费不用给钱。老马由于朋友众多,所以每天晚上歌舞厅里打眼一看人满为患,但仔细一看全是朋友,不给钱!所以老马的这次文艺青年创业,以文艺而起,最终也因文艺而失败告终——文艺青年脸皮薄啊,哪能像个“奸商”一样六亲不认,逮谁收谁钱呢?

这次创业失败并未给马未都带来太大打击,正相反,虽然开歌厅没赚钱,但却使他赚到了更多的人气和人脉关系,圈子里朋友提起马未都,都认为他够朋友,这为他后来进入古董圈子,并很快在古董圈里混得风生水起做了很好的铺垫。

1986年,马未都开始了他人生中第二次飞跃,只是这一次的飞跃,来自于一次偶然事件。

马未都由于从小家境不错,而且又喜欢文学和老物件,加之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他们家距故宫博物院不远,所以他在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大量接触各类老物件,并有大量的时间和故宫博物院的大佬们呆在一起,所以他在识别古董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学习优势。古董行业是个经验性非常强的行业,真与伪、年代近与远等等很多细节,是只有真正长期浸淫其中,才能识别得准的。马未都的天生兴趣和得天独厚的成长环境,为他后来在古董界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靠心灵鸡汤撑下去的那些年(风起于青萍之末)(7)

马未都和大收藏家王世襄

马未都的第一件藏品,是一组四扇屏。起因是他有一次逛王府井时,偶然看到有人在卖一组四扇屏,基于对老物件的强烈而敏锐的感知,他认定这组四扇屏是真正的古董,并且卖家很显然并不知道它的来历,虽然卖家标价4000元,这个价格在当时月人均工资40元的大环境下已经几乎等同于天价,但马未都心里非常清楚,这组四扇屏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后来经过讨价还价,卖家同意把价格降到1600元,但马未都依然付不起,因为他身上只有50块钱。基于对自己男人的信任,马未都的妻子做出了一个令他下定决心一辈子对其不离不弃的决定:卖掉家里唯一的大件家电——电视机,总算是凑够了买这组四扇屏的钱。

靠心灵鸡汤撑下去的那些年(风起于青萍之末)(8)

后来这组四扇屏就一直摆放在马未都的观复博物馆里,尽管在马未都的收藏之路上,为了回笼资金购置新的藏品,他不断地进行着买进卖出藏品的活动,但这组四扇屏他却从未有过卖掉换钱的打算。按老马的说法:这是他的初恋,也是他和夫人感情的见证。

靠心灵鸡汤撑下去的那些年(风起于青萍之末)(9)

年轻时期的马未都和他的妻子贾宏伟

上世纪八十年代,按老马的说法,那是一个收藏爱好者的蜜月时期,因为那一个阶段能够被拿出手卖掉的物件,基本上都是老物件,几乎没有仿品,而且其价格低到简直让人觉得痛心的程度,往往一件后来价格卖到上几十万甚至数百万、上千万的东西,在当时几十块、几百块,最多几千块钱就可以买到。

马未都在后来他所制作的系列剧《观复嘟嘟》里曾经说过一件事儿,说是一对小年轻结婚时想要添置一台电视机,但家里又拿不出买一台电视机的钱,于是二人就将家里老人留下的一组柜子卖给了一家古董店,然后高高兴兴地拿着钱去电视机去了。马未都说当时他就在那家店里,看到这一幕,他觉得心里疼得要滴血,因为那组柜子如果要是留到十年后,其价格可以买到一家电视机厂!说实话,当我看到这一集的时候,我的心里感受,和老马是一样一样的!这也让我真正认识到了一点:留给子女再多的东西,都不如让他们好好学习文化知识!

马未都的成功,有运气的成分,有天时的成分,有家世背景的成分,但有一点不可否认:他的兴趣和他的勤学好问,其实才是支撑他走到现在的成功殿堂的最主要因素,否则那么多和他同时代搞收藏的人物,为什么只有包括他在内廖若晨星的几位大咖,走到了自己开博物馆的收藏阶段呢?

靠心灵鸡汤撑下去的那些年(风起于青萍之末)(10)

马未都和王刚等收藏家

现在的马未都,博物馆都已经开了好几家,其全部藏品据评估已达70亿美元,妥妥的人生赢家。但老马自己却说自己其实只是个捧着金饭碗要饭的人,因为他的所有收藏都是他和他夫人成年累月省吃俭用,一分一毛地攒钱买回来的。这话可能有夸大成分,但老马成名很早,但成了名且有了钱后,并未曾有过很多暴发户的行径,也没有过任何绯闻和不良报道见诸媒体,但凭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老马是一个心性很好,并且对自己的事业有着不懈追求的真正做事业的人。马未都从一个只有四年级学历的极低起点出发,经过不懈地努力,完成了从半文盲到文艺青年,再从文艺青年到收藏大家的人生转变。他的成功虽不可复制,但却有很多可以借鉴之处。

靠心灵鸡汤撑下去的那些年(风起于青萍之末)(11)

马未都和妻子贾宏伟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其一生之中,都至少有一次入宝山的机会,就看你有没有抓住这次机会的品性。如果你是一个好吃懒做的人,就算放一堆黄金在你面前,你可能都不一定愿意动动手把它收进自己的钱柜里,那最终这堆黄金就一定会被别的人带走。这是个很浅显的道理,但很多人都只看到了这个道理浅显的层面,而没有去认真思索过这个道理的深层次的内涵。

人生成功的机会,对每个人其实都是平等的,只看你愿不愿意为成功而付出努力,并且是不懈地努力,这才是一个人最终能否获得成功的真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