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中国历史上的众多朝代中,唐朝是最辉煌的一个时代,研究者们一致认为,唐朝是封建社会最为繁盛的象征,可就是这样一个朝代,也同样在经历繁盛之后,开始踏上了亡国的不归路。对于唐朝的灭亡,大家潜意识里都会认为是安史之乱留下的影响,这一点无可厚非,可唐朝在经历安史之乱后,仍然延续了百年,可见安史之乱只是其一。到了唐朝后期,还有一个原因也是唐王朝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那就是藩镇割据。当然了,唐末的农民起义也是唐朝灭亡的直接导火索。

从建国到繁盛

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自此开始了两百九十年的国祚,继承了隋朝政策,文化的唐朝,在隋末各地的起义和叛乱中异军突起,最终在中原建立了相当稳定的政权。历史是一个轮回,李渊反抗隋朝统治,起兵反隋,建立李唐王朝,那时的他估计也不会想到,在两百九十年后,唐朝会以同样的方式亡于农民起义。

唐朝灭亡的原因和表现(唐朝灭亡的原因)(1)

▲高祖李渊

1、大唐盛世

唐朝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位居世界前列。甚至女性的社会地位也提高了不少,唐朝的民族政策是开放包容,这也是大唐强盛的基础。唐朝还积极发展对外关系,使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唐文化的影响甚至传到了日本,韩国,缅甸等多个国家,成为当时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可以说是亚洲老大哥了。除此之外,唐朝的对外战争也是胜多负少,突厥和吐蕃在繁盛时期也是不足为惧。

2、贞观之治

说到唐朝的灭亡,就必须要从他的繁华时期开始讲。众所周知,唐朝的第一个盛世是李世民开创的贞观之治,旧唐书记载,在唐朝开国时期,唐朝总人口不过三百万,当时的米价十分昂贵,一斗米需要一匹绢来换,多数穷人根本买不起米粮。而到了贞观四年,一斗米只需四五分钱,李世民实行宽宏政策,对周边民族开放包容,还允许他们来唐朝经商贸易。这一举动迎来了周边无数民族的臣服,粗略估计有120万人。

唐朝灭亡的原因和表现(唐朝灭亡的原因)(2)

▲贞观之治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就是用来形容贞观时期的唐朝街市,贞观之治繁荣稳定的局面,也为后面开元盛世的登顶打好了基础。

3、开元盛世

太宗之后,出现了高宗朝和武周朝。唐高宗时期,先后灭了百济,高句丽,印度等多个国家,持续对外贸易,这其中就有回埃和吐蕃。武皇在位时,首创武举,任用贤臣,政治也是一片清明,有“贞观遗风”之称。史书中称此二人执政时期,是政启开元,治弘贞观。为开元盛世打下基础。

唐朝灭亡的原因和表现(唐朝灭亡的原因)(3)

▲高宗和武皇雕像

唐玄宗李隆基执政的前半生,可谓是明君典范,不仅一直沿用唐初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虚心纳谏,任用张九龄和姚崇为相,还主张兴修水利,治理蝗灾,在边境屯田发展生产力,对于少数民族的治理更加严密。开元时期的人口增长到了780万,在李隆基的励精图治下,唐朝终于迎来了开元盛世。

从繁盛到落幕

古语有云:生于忧患,死于哀乐。李隆基在开创了开元盛世后,就变得疲惫懒惰,开始居功自傲,自从过上了纸醉金迷的生活后,年少登基时的雄心壮志早已被他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唐朝灭亡的原因和表现(唐朝灭亡的原因)(4)

▲开元盛世

他开始变得腐败昏庸,沉迷酒色,不再虚心纳谏,而是宠信宦官,夜郎自大。还放权给安禄山这样的边疆节度使,这使得唐朝一直以来引以为傲的军事力量逐步被瓦解,中央对边境的控制力度越来越小,也滋生了周边少数民族的野心。

1、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由安禄山,史思明两人发起的,由于李隆基后期不思进取,沉迷酒色,安禄山在边境拥兵自重,李隆基前期的边疆屯田政策让他们可以不受朝廷俸禄,自给自足。这样一来权力就被节度使把握在手中,安禄山趁此机会起兵造反。由于李隆基十分宠幸安禄山,所以对于这场战争,朝廷没有丝毫防备,所以安禄山很快就进军到长安,直捣龙潭。这场内乱给唐朝的经济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资治通鉴评价是“百年之祸”,将李唐王朝的政权毁了大半,就算最终被平定,它所造成的损失也是难以修复的。安史之乱也是唐朝走向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唐朝灭亡的原因和表现(唐朝灭亡的原因)(5)

▲安史之乱

2、藩镇割据

受安史之乱的余威影响,对于参与叛乱的将领朝廷也只是进行安抚,并没有彻底消灭。朝廷不仅要安抚这些节度使,还封了一大堆节度使去重新治理边疆,而节度使得力量就是因为边疆屯田政策而日渐庞大的,所以这根本就是在做无用功。这也导致唐朝迎来了新的隐患——藩镇割据。

3、内乱频发

皇帝新任命的节度使们在稳定了边疆之后,也开始慢慢地滋生出了野心,反正远在边疆,粮食可以自给自足,不用向朝廷纳贡。他们就开始想着攻打周边的藩镇,只为了各种所需的利益,这也使得唐朝中晚期时常发生战争,导致内政一直不稳定。而面对这样的情况,唐朝皇帝居然也是一忍再忍,直到忍无可忍的时候,也发动过战争,可惜战争并没有让这些藩镇们收起狼子野心,反而是皇帝向藩镇们妥协,导致藩镇割据进一步加深了。

唐朝灭亡的原因和表现(唐朝灭亡的原因)(6)

▲唐末藩镇割据

从衰败到灭亡

唐朝后期,藩镇割据成为了唐朝彻底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在多次战乱中,中央政权变得十分弱小,为了安抚这些藩镇,唐朝花费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但都没有治根治本的方法,以至于后来国库空虚,政权衰落。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藩镇的力量反而日益增强,朝廷所能控制的地区也越来越小,甚至于纳税都纳不了几个城市,唐朝的统治就在这种情况下艰难维持着,而藩镇割据最终的结果就是演变成了农民起义。

1、宦官乱政

到了唐朝后期,就不得不提一个让人无法忽视的朝堂隐患,那就是宦官乱政。宦官的权力有多大呢?举个例子,唐朝最后十个皇帝,有八个都是宦官拥立的。宦官原本是照顾皇帝起居的人,他们在唐朝初期的时候,还没有这么大的权力,可以左右皇帝的废立。而说到宦官势力的猖獗,就又得提一遍唐玄宗宠信宦官的事情了,的确是从那时开始,宦官就可以在皇帝面前耳提面命,玄宗皇帝甚至还让宦官高力士去前线指挥作战。从此,宦官就开始参与国家大事,营私舞弊,晚唐时期甚至可以杀了皇帝,宦官也成为了国家的一大蛀虫。

唐朝灭亡的原因和表现(唐朝灭亡的原因)(7)

▲高力士

2、中兴之象

对于国家这么多的隐患,皇帝们也不是无所作为,只不过大部分都是空有雄心壮志,并没有可以与敌人较量的地步,唐朝后期,也出现了几位中兴之主,比如唐宣宗李忱,素有“小太宗”之称,他开创的仁宣之治可以与贞观,开元两大盛世并称。只可惜这一切不过是回光返照,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以及宦官乱政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影响,并不是一两个中兴之主可以消除的,而且即便是在宣宗朝,宦官的势力仍然不小。

唐朝后期是一种内忧外患的景象,外有藩镇割据,内有宦官专权,这样的烂摊子任谁看了都头疼。何况为了防止宦官的势力进一步加深,文宗时期还爆发了甘露之变,据说是因为当时的军权掌握在南衙宦官手里,北司的文武大臣们想要夺权,就在皇宫发动了内乱,也叫“南北之战”。结果宦官们直接把皇帝抢走当人质,导致这场内乱直接不了了之。也并没有对宦官的权力有丝毫影响。

唐朝灭亡的原因和表现(唐朝灭亡的原因)(8)

▲甘露之变

3、农民起义

在唐朝的最后一段时光里,频繁爆发的农民起义成为了唐朝灭亡的直接导火索。朝廷内宦官专权,边疆藩镇割据,藩镇在边境对百姓施压,不断地掠夺和侵扰,朝廷在和宦官打仗,无暇顾及边境百姓,各地官员们也鱼肉乡里,无恶不作,在四面八方的逼迫下,唐末终于爆发了农民起义。

在众多农民起义中,黄巢起义是影响最为深远的,它相当于是第二个安史之乱,黄巢起义攻占了大半个唐朝江山,让本来就落日余晖的唐朝再一次经历了无法估量的灾难。虽然黄巢最后还是失败了,但是这次起义,直接导致了唐末国力急转直下,曾经强盛一时的唐朝变得支离破碎,再无修补的可能,直到朱温篡唐,为唐朝画上了一个彻底的句号。

唐朝灭亡的原因和表现(唐朝灭亡的原因)(9)

▲朱全忠(朱温)

唐末的起义军中,不止黄巢一路,或许唐朝早在多次的农民起义中变得越来越空虚,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从安史之乱开始,每一件负面事情都成为了唐朝灭亡的原因。

总结

综上所述,唐朝灭亡的原因有许多,安史之乱,藩镇割据,节度使政策,宦官乱政,农民起义等等,这些都是唐朝灭亡的隐藏或者直接的原因,一个王朝的灭亡不是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情造成的,而是多个问题的累加导致的质变。

唐朝灭亡的原因和表现(唐朝灭亡的原因)(10)

▲朱温篡唐

参考文献

《旧唐书》

《新唐书》

《资治通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