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无事,加之上了年纪,需要活动筋骨,所以经常到附近的公园转转我们中国的公园特色鲜明,不像外国的公园冷冷清清看不到几个人,这里不仅热闹,而且干什么的都有,有唱歌的、跳舞的、下棋的、走路的、跑步的、打牌的、练功的、玩鸟的、侃大山的等等,什么类型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同道者并玩得尽兴,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由观棋想到博弈及相关问题?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由观棋想到博弈及相关问题(由观棋想到博弈及相关问题)

由观棋想到博弈及相关问题

闲来无事,加之上了年纪,需要活动筋骨,所以经常到附近的公园转转。我们中国的公园特色鲜明,不像外国的公园冷冷清清看不到几个人,这里不仅热闹,而且干什么的都有,有唱歌的、跳舞的、下棋的、走路的、跑步的、打牌的、练功的、玩鸟的、侃大山的等等,什么类型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同道者并玩得尽兴。

我这个人爱好不多,但每每从下棋者聚集的角落旁边走过时,往往忍不住要驻足观望一阵。看得多了,不免生出一些感慨来。当然,我这里说的下棋指的是下中国象棋。只有中国象棋才这样接地气,具有众多的业余爱好者。不要说在公园,就是在街头巷尾和住宅小区也经常能看到有人在对阵博弈,引来围观者众多,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如果你注意观察,单围观者中的种种表现就可分出各种性格和修为类型来:有的默默不语,静而观之,或者在观看中偶尔发出一声叹息,可能是对某一方的某一步下着棋表示不满和惋惜;有的在旁边喋喋不休,指手画脚,一副“皇帝不急太监急”的样子;有的干脆喧宾夺主,赤膊上阵,欲将其所在一方的博手取而代之,惹得博手强烈不满,连喊“是你在下棋还是我在下棋”的质问,然后双方对吵一阵,最后该围观者怒而发誓“你输死老子也不再帮你了”。不过没等多久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这种围观者众生象每天都在发生着。

下棋也称博弈,古代专指下围棋,现逐步引申为棋类或其他各种比赛、争斗和赌博等活动,用来比喻为谋取利益而竞争。据说西方还有人专门写了《博弈论》等书,其对博弈的引申定义是:在一定条件下,遵守一定的规则,一个或几个拥有绝对理性思维的人或团队,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中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抛开那些西方式啰里啰嗦晦涩难懂的叙述和解释,直白点说:博弈就是对抗、较量、竞争的意思,只不过更偏重于思维运筹、决策制定实施等范围罢了。

西方人对博弈的研究可以说是下足了功夫,不但有很多专门论著,据说还有人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他们对博弈的各种论述、分类等可谓洋洋洒洒,细致入微。在现实活动中,他们也深谙博弈之道,把博弈中的各种手段运用得得心应手,淋漓尽致,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方方面面。你看,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集团对第三世界的弱小国家的打压和欺负何时停止过?他们满世界寻找博弈对手,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在博弈中打败对手,自己才能得到利益和好处,使自己永远居于统治地位。

在众多民间象棋爱好者中,自然不乏博弈高手,也有很多平庸之辈。凡高手下棋,在开局就能把有生力量摆放在机动性强的点线上,占据有利地形和位置,进可攻,退可守,继而每一步棋都步步为营,咄咄逼人,不断制造战机,只要抓住对方的一点破绽和漏洞,就乘虚而入,步步紧逼,扩大战果,直到取得胜利。而平庸者则在开局就不能摆出有利阵型,进退无有效线路,继而疲于应对,处处被动,其有生力量逐渐被对方各个击破,聚而歼之,最后只好推盘认输。而要说博弈高手和平庸之辈的最大区别,就是看他们有无攻击性或叫进攻性。凡是博弈高手,都以攻势凌厉著称,而平庸之辈则总是攻而无力,防而不严,被对方不断突破,被动挨打。

的确,在任何博弈过程中,没有不靠积极进攻而取得胜利的例子。因为只有积极的进攻才能陷敌于被动地位,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只有进攻才能有效地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不断扩大战果,使自己取得最后的胜利。这其实不难理解。既然是博弈,就必然要争出输赢,分出胜负来,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作为参与博弈的一方,必然要全力以赴争取己方的胜利,让对方失败。而要达成这一目的,就要积极寻找对方的弱点开展进攻,不让对方有任何喘息的机会,直到把对方彻底消灭,己方取得完全胜利为止,除此是没有其他途径可走的,无论游戏还是现实生活中的博弈都是如此。

如果不是这样,假如下棋中双方都只是在自己的地盘上把棋子搬来搬去,只是一味地防守,不愿或不敢向对方主动发起进攻,那这棋局不但分不出胜与负,失去其棋局的意义,而且下棋的双方很快就会被围观者轰下台。曾经有一幅讽刺足球比赛中只注重防守不注重进攻的漫画,画面是足球比赛场上的双方将所有球员在自己的门前一字排开,把球门把得严严实实等待着对方来进攻。这幅漫画虽然讽刺的是足球比赛中的重防轻攻的问题,但对于任何博弈活动来讲,都应该从中得到应有的启发和警示。

当然,进攻和防守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在实际博弈中攻防是不断转换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博手虽然是以防守见长,但往往也是防中有攻,以守为攻,并不是消极防守,只防不攻,在稳固防守的前提下,一旦抓住机会,便会给对手迎头回击,反守为攻,直到取得最后胜利。因此可以说,进攻是博弈的主要手段和表现形式,是取得胜利的根本途径和重要保证。

常常见到有一种现象:有的博手可能知道对手能力很强,很难对付,认为肯定斗不过对方,因此一开始就缺乏必胜的信心,就把目标定在争取和棋或者争取输得体面一点上,在博弈过程中也总是不敢主动进攻或积极应对对方的进攻,不敢千方百计争取主动,战胜对方。而是缩手缩脚,畏首畏尾,消极应对,步步退让,结果是疲于应付,处处被动。这种害怕对手,自矮三分的心态是博弈的大忌。持有这种心态的人肯定是不可能赢得胜利的。作为一方博手,第一重要的就是自信心。有了自信心就能在博弈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各种攻防布局,运筹帷幄,争取最好的局面出现,进而不断拓展成果,取得最后胜利。

在任何博弈中,没有任何一方会心甘情愿让对方赢,让己方输的。虽然博弈的结果总有一方赢和另一方输,但输的一方也不是一开始就愿意认输的,只不过是在博弈的过程中技不如人或因某一步不慎和失误被对方抓住而导致了失败。而即使处于被动和弱势的一方也是千方百计挽回败局,变被动为主动,去争取最后的胜利,即使不能胜利也要退而求其次,争取与对方打成平手,以避免自己失败的结局。

当然,自信心的建立要靠平时的长期努力,要靠坚持不懈的培养和锻炼。只有经过不断的磨练,使自己有了高超的技能,有了强大的精神定力,有了战胜对手的强烈欲望和决心,有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坚强意志和作风,才能在博弈中从容应对来自各方面的各种强劲挑战和复杂局面并战而胜之。所谓“艺高人胆大”,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平时不注意磨砺自己,努力使自己变得强大,博弈中又始终畏敌如虎,不敢与对手对抗,不敢或不能积极有效地开展进攻,消极应对,寄希望于对手的无能、失误、发善心、尊规矩、讲道德而手下留情,其结局必然是惨败无疑,而且贻笑大方!

西方理论将博弈分为合作性博弈和非合作性博弈两种。其实所谓合作性博弈是不存在的。如果要说有的话,只能发生在同一方内部,就像下棋的一方博手与其围观者中对某些行动和步骤持异见者的关系一样,他们同属博弈的一方,是伙伴或同盟关系。他们之间有时也会为各自的利益和意见而争吵不休,但他们总的利益和方向是一致的,即都是为了战胜共同的对手。而真正的博弈双方的关系只能是对抗、较量和竞争的关系。虽然有时在某些方面看起来好像有合作,但也只是表面的和暂时的,是双方或某一方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被迫做出的策略性调整或让步姿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所谓合作。

总之,只要任何一个个人或团体与别人或团体存在利益和追求的不同,就必然存在博弈。博弈双方的关系必然是竞争、对抗和较量的关系,是非合作关系,或者说就是敌对关系,是不可调和的。除非一方主动投降或认输,甘愿做对方的手下败将,放弃自己的根本利益和追求,听任对方的摆布和欺侮。因此,作为博弈的一方,应该把主要的精力和注重点放在与对手的对抗方面并下足功夫,不能有丝毫侥幸心理和幻想,不能有半点麻痹和闪失,更不能把精力和重心放在与对方调和关系上,一厢情愿地试图与对方“和平相处”,搞“合作双赢”。

前面说过,博弈双方是矛盾体的两个方面,是竞争对手的关系,不是朋友或伙伴关系。因此博弈双方的矛盾是主要的、绝对的或长期的,合作是次要的、相对的或暂时的。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西方人把博弈看作“零和游戏”,我认为这反映了他们的“直率”和“真实”、“认真”的一面。他们认为,在博弈中双方只有竞争没有合作,或者只讲竞争不讲合作,如果你赢了就必然是我输了,你得到了就必然是我失去了,不存在“合作共赢”的问题。因此博弈双方就是敌对关系,是你死我活的关系,因此我就要千方百计采取各种手段置对方于死地。应该说,无论从逻辑上说还是从现实上说,这都没有错。这就是博弈的现实性和残酷性,也是博弈的普遍规律和必然结果,无论我们承认与否它都是必然的客观存在,我们不应该否认或者企图掩盖它。只有承认“零和”的必然性,才能使自己在博弈过程中不被一些假象所迷惑,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承认“零和”有助于增强博弈中的进攻意识。作为博弈的一方,不能对对方存在任何幻想,更不能把对方往好处想。要知道,对方无时无刻不在企图把你置于死地而后快,你不进攻他,并不等于他不会进攻你,你对他心慈手软,他却不会对你手下留情,所以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能有半点含糊。作为博弈的一方,不管是自己主动还是被动坐到了这个位置上的,就要努力当好这个角色,让对手成为自己的手下败将,这应该是每个博手的共同初心和追求的目标。为此,博弈双方也必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浑身解数和能力,积极主动地向对方展开攻势,与对手拼个鱼死网破。只有这样,你才配当博手这个角色,也才有可能取得最后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