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里有祠堂吗#题主问:你家里有祠堂吗?我坦率地回答我家里从来没有祠堂,也没有神龛,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我在守灵时发现遗像?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我在守灵时发现遗像(我没看见家里有祠堂或神龛)

我在守灵时发现遗像

#你家里有祠堂吗#

题主问:你家里有祠堂吗?我坦率地回答我家里从来没有祠堂,也没有神龛。

先说我现在住的地方。我家住在县城一处高档住宅小区里其中一间"双电梯"楼房。实住面积两百平,房款一次性缴清,无须像蜗牛背蜗壳似的“背房贷"。我和儿子存在"代沟"烂。他开名牌轿车,我踩烂单车。我扫地仍用扫帚,他却用全自动扫地机。他忘本变质奢侈,坚持高档装修,我反对!妻也变质了,支持他。我阻止不了,只能听之任之。至于祠堂神龛之类,在这"花园式高级住宅区"商品楼房里是不可能出现的。因为这类东西已落伍于时代,成了新时代不伦不类的东西。无论业主年纪多高,封建头脑多顽,装修工人绝对不会听从你。

再说说我的老家吧。我的老家在梅陇镇。据我所知:我国有两个梅陇镇!一个是上海市闵行区辖下的梅陇镇,另-个是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辖下的梅陇镇。海丰县梅陇镇是海丰县一大重镇。西北部是丘陵地带和高山,东南部是辽阔的冲积平原,河汊交错,二十多个乡村星罗棋布,土地肥沃,物产富庶,系海丰县一大粮仓。素有海丰的“烏克兰"之美誉。再往南,大片的土地是“国营梅陇农埸",濒临大海。它隶属于汕头农垦局,建立于1956年。据说,国营农场耕田不用牛,而用《拖拉机》!曾成为梅陇墟市的轰动新闻!很多人涌往梅陇农埸看新奇!

我的故乡梅陇,是镇政府所在地,曾是县内较大的墟集之一。向来是农业人口丶非农业人囗混居的地方。铁、木、竹、以及金银首饰业...等行业基本都有。教师、医生、算命、捕蛇做把戏、理发、缝衣、红白事、剦鸡杀牛....各式人等,可谓俱全。据说,这个墟市常住人囗:解放前不足一万,如今己达十多万。单说金银首铈业就有两百多家,从业人员一万多人。可惜的是,我少年时代眼中山秀水清、万顷金稻一望无边的美景,再也看不见了!锂鱼蹦跳丶兜初鱼悠游、水清几乎可以見底的《母親溪》,已变成了臭水沟!要恢复已完全不可能了!至于我老家,我于1978年才离开老家。自从我记事直至我离开,仅是三四间破破烂烂的房子!所谓"下雨叮咚鼓,出日摆龙虎"。每逢下雨,要拿来小桶脸盆承装从屋顶滴下的雨水!虽然下决心要维修屋顶,但千疮百孔、动一发而动全身。要翻新屋顶,无异于拆平重建!而肚子都吃不饱、衣服都穿的缝缝补补,哪有资金去重建屋子?只能买些水泥石灰修补修补。在这三四间破烂不堪的古屋子里,自我懂事起,家里没有祠堂,没有神龛!只有母亲虔诚奉拜的神位。那是每年除夕前,父亲用墨笔,在宽约20厘米、长约30厘米的红纸上,写下的:元天上帝之神位、观音娘娘之神位`门神老爷之神位、土地老爷之神位,分别张贴在母亲认可的门边、屋角等地方。在这些所谓神位的红纸下边钉上街上出售的薄铁片制成的小小"香烛炉",可以焚香插烛。那是母亲苦难一生的赖以寄托的精神支柱!遗憾的是,文革年代我太狂热无知了!进村工作队认为我出身可以,且有些文化,有意培养我,要我教唱"红歌"“语录歌",要我和村里的几个积极青年一起"破四旧、立四新",挨家挨户去"搜查旧书和神龛神座"!我把家里的神座连同"香烛炉"全扔进尿桶里!母亲那时脸色腊黄丶瞩着眼淚...两三次皆如此。特别是最后一次,我哥在县城某地被批斗。我对神更是愤恨!当着母親的脸把神座撕毁丶扔进尿桶!...待我知错,明白自己有罪丶要向母親表达忏悔、认罪,时间己经迟了!母亲已身患海默症、痴呆了!已听不懂我的忏悔和认罪了!这成了我终生最大的遗憾!每每想起,闷苦流泪,我确实是人间的不孝子!

至于祭拜祖宗这类事情,我族有个大祠堂,供族人祭拜。因全族的人太多,所以大部分的家庭皆在自巳的家里焚香点烛、跪拜祖宗。各家各户备有簿本或小牌板,写下近四代的上辈其逝世的忌辰年月日。那就是家拜怀念先辈亲人的日期。至于族里的事务则由理事会负责。例如祖坟因政府的建设而必须迁移、宗族大祠堂因台风受损而须要维修...等。其资金筹集由理事会向各户收取和支付。

海丰县城离我家乡梅陇很近,仅5元车费。但我很少回老家。仅春节、清明节才回老家。有关本族收费、祭祖等,我委托侄儿代我办理。

我的故乡是鱼米之乡。据悉,清代当地有句民谣:梅安熟,海丰足。楊安指的是梅陇。老一辈的人说:解放初,旧风俗习俗很浓,农历腊月二十三要送灶王爷上天“述职",各家各户要以宅主名义填写一份《奏疏》,开头要填写籍贯:广东省、惠州府、海丰县、楊安都。然后填写宅主姓名。由上述的民谣中,可看出:自清朝晚期起,梅陇已成为海丰县的一大粮仓。这与我族的老祖宗“围海造田""围海养殖"有关。据县志:林秀高、林格等人因发展农渔有功、并且修桥筑路丶兴办水利丶扶贫救济等慈善事业成绩显著,曾受到清朝政府的表彰。其时,我家族成为县内望族之一。建了宏大的祠堂。1978年之前,場地是全村开大会的地方。房屋是农业生产队的队部和存放稻谷、化肥、农具、物资的地方。我当外保管的时候,常常要看管半干半湿的稻谷,睡在仓库里。我1978年离开家乡。据说,后来该祠堂连同埸地已归还林氏家族。再后来,进行了装修,搞得很堂煌。我曾进去过。

顺便说及,我们家乡梅陇,曾出了个著名的战地作家,姓名叫丘东平(1910一1941年)。他曾任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教务主任。牺牲于苏北。他写了长篇小说《茅山下》,短篇小说《第七连》丶巜给予者》等。还以家乡梅陇镇为背景,写了中篇小说《沉郁的梅冷城》。我读初中时,曾从学校图书馆中,借阅了该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