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吊天,降丧于殷 (纣)弗吊天,(天)降丧于殷或:(纣)弗吊,天降丧于殷译:纣王不顺从天道,上天就将灾祸降临于商朝或:纣王不祭祀先祖,所以上天将灾祸降临给商朝第一种翻译似乎更合理些我不敢知曰厥基永孚于休,我亦不敢知曰其终出于不祥译:我不敢说我大周的基业会永远美好,我也不敢说我大周基业最终会出现不吉祥的局面言外之意——(吉祥与否)关键看我们是否恭敬地顺从天命这个观点,表面上看是天命论,实质上是人定论、因果论若天蜚忱 (人)蜚忱若天译:人们恭敬地对待那个上天敬天是遵从天道,古人敬天的出发点是顺民、应民 我亦不敢宁于上帝命,弗永念天威越我民译:我也不敢安心地享受上帝的任命而不永远顾念天威、顺从民意语意上,这个句子表明周公汲取了纣王自诩“天不有命于我”而亡国丧身的教训,产生了居安思危、惕励奋进的思想;语法上,这是由两个短句构成的双重否定句“越”在句中作虚词用,表连接 罔无违,惟人(无违),罔无违(天),惟人译:不违背天命还是违背天命,都在于人语法上,这是一个省略句,省略了宾语,也省略了一个否定句语意上,极其鲜明地提出人定论中国式的民本论是以天命论作包装盒的,不打开盒子你就会误解盒子里的东西 大弗克恭上下 恭上下译:恭敬上天与下民“克”,虚词,表动作、行为;“大弗”,可能作副词,表程度遏佚前人光在家在家遏佚前人光译:在家中光大前人美德或:在家焕发前人的光芒语意上表达了尊重先祖、重视优秀文化传承的思想,语法上是状语后置 今汝永命,则有国命,厥乱明我新造邦译:现在你长久地保持敬天顺民的理念,就会巩固上天的任命,治理好我们这个新成立的邦国语意上表达了敬天顺民,可得“天助”的因果论和人定论,语法上是个省略句或者说是个共主语(汝)的复杂句子“乱”即治乱、治理,与“周有乱臣十人”之“乱”义同,与现代汉语语义相反 在昔上帝割申劝宁王之德,其集大命于厥躬?译:过去上帝为何嘉奖文王美德,将天命降于文王之身呢?这是由两个分句构成的疑问句,“割”疑通“曷”,与“何”同,表疑问;申劝:申扬,表扬 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译:文王崇尚致力于国家和谐的人才这是个省略句: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之才)因为下文接着讲到虢叔、闳夫、散宜生、泰颠、南宫括等贤大夫“有夏”并非夏朝,而是借代为中原国家、中国,就像“唐人”借代为中国人一样无能往来兹迪彝教,文王蔑德降于国人译:要是没有这些贤人协助文王弘法教化,文王美好的品德也不会降临到人民头上这是一个省略了主语的省略句“蔑”作否定语,译作“没有”、“不用”后暨武王,诞将天威,威刘厥敌译:这四位贤臣,协助武王,传达上天的威命,消灭了周的敌人“后”,先秦文献中常指君王、首领,带褒义,这里指武王的四位贤臣“诞”,诞生,这里有弘扬之意“刘”,卯金刀,文中取原义,作杀灭解,不是姓氏上的意义 今在小子旦,若游大川,予往暨汝奭其济译:现在我姬旦,就像要渡过大江,还要靠你君奭的协助“小子”表谦虚,可以省略,“往”义同“游”,也可以省略“在”,似乎也是个虚词,可以省略 小子同尔在位,诞无我责收,罔勖不及耆造德不降我德,鸣鸟不闻,矧曰其有能格?译:我同你处在高位上,如果没有你指出我的缺点,我的过失就不会被发现和更正如果 高德的你不去培养我的美德,我的声音,哪怕像凤鸟一样美妙,也不会被人听到,更何况上达天帝呢? 予不惠若兹多诰,予惟用闵于天越民译:我(以后)不会再写这么长的诰文打扰您了,我只会将精力用在敬天与顺民上,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齐桓晋公之事理解性默写 君奭摘句析?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齐桓晋公之事理解性默写 君奭摘句析

齐桓晋公之事理解性默写 君奭摘句析

弗吊天,降丧于殷。 (纣)弗吊天,(天)降丧于殷。或:(纣)弗吊,天降丧于殷。译:纣王不顺从天道,上天就将灾祸降临于商朝。或:纣王不祭祀先祖,所以上天将灾祸降临给商朝。第一种翻译似乎更合理些。我不敢知曰厥基永孚于休,我亦不敢知曰其终出于不祥。译:我不敢说我大周的基业会永远美好,我也不敢说我大周基业最终会出现不吉祥的局面。言外之意——(吉祥与否)关键看我们是否恭敬地顺从天命。这个观点,表面上看是天命论,实质上是人定论、因果论。若天蜚忱 (人)蜚忱若天译:人们恭敬地对待那个上天。敬天是遵从天道,古人敬天的出发点是顺民、应民。 我亦不敢宁于上帝命,弗永念天威越我民。译:我也不敢安心地享受上帝的任命而不永远顾念天威、顺从民意。语意上,这个句子表明周公汲取了纣王自诩“天不有命于我”而亡国丧身的教训,产生了居安思危、惕励奋进的思想;语法上,这是由两个短句构成的双重否定句。“越”在句中作虚词用,表连接。 罔无违,惟人。(无违),罔无违(天),惟人。译:不违背天命还是违背天命,都在于人。语法上,这是一个省略句,省略了宾语,也省略了一个否定句。语意上,极其鲜明地提出人定论。中国式的民本论是以天命论作包装盒的,不打开盒子你就会误解盒子里的东西。 大弗克恭上下。 恭上下译:恭敬上天与下民。“克”,虚词,表动作、行为;“大弗”,可能作副词,表程度。遏佚前人光在家。在家遏佚前人光。译:在家中光大前人美德。或:在家焕发前人的光芒。语意上表达了尊重先祖、重视优秀文化传承的思想,语法上是状语后置。 今汝永命,则有国命,厥乱明我新造邦。译:现在你长久地保持敬天顺民的理念,就会巩固上天的任命,治理好我们这个新成立的邦国。语意上表达了敬天顺民,可得“天助”的因果论和人定论,语法上是个省略句或者说是个共主语(汝)的复杂句子。“乱”即治乱、治理,与“周有乱臣十人”之“乱”义同,与现代汉语语义相反。 在昔上帝割申劝宁王之德,其集大命于厥躬?译:过去上帝为何嘉奖文王美德,将天命降于文王之身呢?这是由两个分句构成的疑问句,“割”疑通“曷”,与“何”同,表疑问;申劝:申扬,表扬。 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译:文王崇尚致力于国家和谐的人才。这是个省略句: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之才)。因为下文接着讲到虢叔、闳夫、散宜生、泰颠、南宫括等贤大夫。“有夏”并非夏朝,而是借代为中原国家、中国,就像“唐人”借代为中国人一样。无能往来兹迪彝教,文王蔑德降于国人。译:要是没有这些贤人协助文王弘法教化,文王美好的品德也不会降临到人民头上。这是一个省略了主语的省略句。“蔑”作否定语,译作“没有”、“不用”。后暨武王,诞将天威,威刘厥敌。译:这四位贤臣,协助武王,传达上天的威命,消灭了周的敌人。“后”,先秦文献中常指君王、首领,带褒义,这里指武王的四位贤臣。“诞”,诞生,这里有弘扬之意。“刘”,卯金刀,文中取原义,作杀灭解,不是姓氏上的意义。 今在小子旦,若游大川,予往暨汝奭其济。译:现在我姬旦,就像要渡过大江,还要靠你君奭的协助。“小子”表谦虚,可以省略,“往”义同“游”,也可以省略。“在”,似乎也是个虚词,可以省略。 小子同尔在位,诞无我责收,罔勖不及。耆造德不降我德,鸣鸟不闻,矧曰其有能格?译:我同你处在高位上,如果没有你指出我的缺点,我的过失就不会被发现和更正。如果 高德的你不去培养我的美德,我的声音,哪怕像凤鸟一样美妙,也不会被人听到,更何况上达天帝呢? 予不惠若兹多诰,予惟用闵于天越民。译:我(以后)不会再写这么长的诰文打扰您了,我只会将精力用在敬天与顺民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