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迷茫“为什么要学习,学习有什么用”。

家长烦恼“孩子学习不积极主动,总要家长推着往前走,怎么办”。

如何才能让孩子“心甘情愿”努力学习?

解决好这几个问题,爆发学习动力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脑子里总会徘徊这几个问题,如果能战胜这几个问题,有助于孩子爆发出非常强的学习动力——

问题1: 学习有什么意义?

读书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有时候反而是无欲则刚。但是,地球上有人和动物,你看看猫过的什么日子?一千年前猫怎么过现在还怎么过,可人不同。人过的是创造性的生活,因为人会学习,大自然给了人的大脑就是用来学习的,课堂学习是狭隘的一部分。你不学习也可以啊,那跟猫狗来到这个世界有什么不同。

问题2: 学习有什么用?

课堂学习就是在训练思维,把思维训练到更高的水平。面对年龄一样,但接受过的教育水平不一样的人,提一个同样的问题,这时候就看出差别来了。

问题3: 不是不想学,可学习太苦了!

苦是情绪。“感觉”是“想法”引起的,不是“事情”引起的。要改的是想法。

比如,有个人请你和一个和尚一起吃饭,桌上全是蔬菜。和尚一看,觉得这个人太尊重我了。你一看,什么意思,请我吃个饭全是蔬菜。同一件事,就是因为想法不一样,两个人反应不同。人和动物不同,耕耘有收获,人就有乐趣。没有比课堂学习更体现耕耘收获的了,这就是人的乐趣。

问题4: 某某小学没毕业,现在是亿万富翁

发财是特质决定的,第一是投资魄力,第二要行动力极强,第三赚一百万能把四十万分掉。小学没毕业,活得很辛苦的人更多。人有两部分享受,物质和精神,而动物只有物质享受。

而且,只要我们仔细看看,就会发现,那些原先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他们之所以取得了成功,是因为他们后来一直没有放弃学习,才使得他们在机会来临时,有能力死死地抓住。

学会8个方法,激发学习动力

在生活中,我们的家庭类型多种多样,孩子也千差万别,对于孩子爱上学习这个问题,是很难找到一把万能钥匙。不过,有一件事是所有家长都应该花精力去做的,就是激发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

如何才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呢?家长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一些尝试。

要点1: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要恰当

孩子们在果园里摘苹果。孩子们蹦着跳着从树上摘下苹果,有时用水冲冲,有时洗也不洗,擦擦苹果皮就把苹果吃掉了。

再看看这些孩子平时在家里吃水果,都是家长把苹果皮削好了,把苹果切成片,摆在果盘里,牙签插好了,递到手上,孩子们还一副懒得吃的样子。

这就是我们说的“跳一跳摘到的苹果”。孩子学习也是一样。家长要把对孩子的期望值设置在合适的水平。既不要大包大揽,直接把“苹果”送到孩子手上,否则孩子就没兴趣;又要确保这个目标是孩子跳一跳能碰到的,否则就会让孩子失去信心。

要点2:承认差异,发现孩子的潜力所在

有些家长喜欢攀比,别人家的孩子怎么那么聪明?人家第一名,你呢?这样孩子慢慢就形成“我比别人笨”的心理定势,甚至产生“妈妈喜欢别人”的抵触情绪。

不要攀比,要以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孩子现在能跳1.2米,那1.3米就是比较合适的目标,千万不要因为别的孩子都能跳1.5米了,就要求自己的孩子一定也要跳那么高。

家长要发现自己孩子的特点和长处。人有差异性,要承认差异,要了解自己的孩子是什么方面更有潜力,更有优势。不要只是为了自己的面子逼着孩子读书。在家长的重压下读书是很难有好效果的。

要点3:别把孩子当成装知识的“米袋子”

到底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是不是只有考100分才是好孩子?如果孩子为人很好,动手能力很强,爱提问题,那也是好孩子。家长要寻找、激发孩子的优势项目,在这些方面多鼓励孩子。

其实家长要想明白,你是要培养一个装知识的“米袋子”,还是要培养一个完整的人?或者说,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知识型的还是智慧型的?

如果是要培养智慧型的孩子,就少一些灌输,鼓励孩子多问几个为什么,对孩子的问题千万不要回避,甚至孩子不问,你还要启发他问。提早认识ABCD不如让孩子多问一个为什么。

要点4: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

孩子的学习能力发展是有规律的。13岁以前,孩子的形象思维、直觉思维、模仿能力比较强,这个阶段学语言最合适。比如小学背古诗就比大学再背要容易。到了高中,抽象思维、逻辑推理能力发展起来了,再学数学等学科会更容易。

总之,什么年龄要做什么事,这样才会事半功倍。

要点5:让孩子体会成就感

家长在孩子的学习上不要大包大揽,但是在培养孩子自信自强方面要有意识的作为。

莫言为什么会喜欢写作?他自己回忆说,就因为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老师很喜欢他,把他的文章当做范文读出来。

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小孩子要鼓励,要给他成功的体验,培养孩子的成就感。有成就感才会有兴趣。

作为家长,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还有一点可以做,就是让孩子做家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要点6:要为孩子解决具体问题

对家长来说,只有鼓励还不够。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如果只是在旁边说“我相信你”“你一定可以的”意义不大,还要帮助孩子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

比如孩子觉得做题比较困难,家长可以借鉴体育训练中“分解动作”的做法,40道题目,孩子一下做不完,家长可以把题目分成8组,每组5道题,做完一组再做一组。也可以用“限题计时”提高效率,譬如每做对5题的时间记录比较,或者“限时计数”的办法,给他一定的时间看他做对几道题。这方法同样适用于抄写词汇等作业。

这样把一个比较困难的大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是家长帮助孩子克服畏难情绪,体验成功、提升自信心和兴趣的有效方法。

要点7:用孩子喜欢的方法激发好奇心

保护和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对于激发学习动力也非常重要。

记得小时候,生物老师教我们养小球藻,在一个广口瓶里放上自来水,每天往水里吹气,慢慢水的颜色变绿了;还让我们把蚯蚓剪成若干段后埋入泥土里观察如何慢慢长成一条条蚯蚓来……我觉得像变魔术一样,因此就想长大了要做生物学家。

后来物理老师教我们做矿石收音机和晶体管收音机,自己装的收音机接受到广播那一刻真的很兴奋,我又想做无线电发明家。

其实这些动手的小实验也是家长可以带孩子做的,对于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探究习惯非常有用。

要点8:家长做榜样

一个人的成长需要三条途径:自我学习,同伴合作,专家引领。自我学习和同伴合作刚才已经谈到了,“专家引领”的这个“专家”对于孩子来说,不仅包括老师,还包括家长。

最好在孩子学习时,家长不是跑去看电视、打麻将,也不是站在门口看孩子是否在写作业,而是坐在孩子身边一起看书学习。

现在流行一句话:一流的家长做榜样,二流的家长做教练,三流的家长做保姆。

学生当中凡是发展的比较全面的、有自己想法的,都是家庭比较民主平等的,家长和孩子是讨论式的、启发式的,不是灌输式的、压制式的。这种家庭氛围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

几个建议,让孩子“心甘情愿”去学习

最后,给大家分享几条建议——

建议1: 让孩子参与,制定计划

在家里建立日常惯例,让孩子参与,一起计划他放学后的时间怎么安排。

家长此时要真正的聆听孩子的想法,把自主安排时间的权利交给孩子。惯例中也许会包含看电视、运动、做作业、做家务等等。初次形成的惯例表需要实践几天,发现问题,再用好奇式提问(启发式提问)的方式,确定最终的惯例表。

建议2:感染代替催促

每天都有一段专门的时间,关掉电视,放下手机,用于全家人安静地学习和工作。

家庭里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孩子静下心来看书写作业。孩子模仿大人的行为模式,是他最直接的学习方式。

一个人只有对自己做的事情有热情,才有可能坚持做下去,而不觉得枯燥,而唤醒这种热情的绝佳方式,就是“近朱者赤”。

建议3: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权利,哪怕是犯错

我们总害怕孩子犯以前自己犯过的错,担心着孩子的成就和未来,为了避免孩子犯错少走弯路,恨不得代替孩子披荆斩棘,只给他留一条康庄大道,保证孩子永远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上。

但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在可承受的范围内,允许孩子自己去体验、去试错。帮助孩子在实践和错误中总结经验,学习在孩子即将开始一件事情的时候,尝试和孩子沟通,询问孩子是如何考虑的,有没有长远的计划?有没有备选解决方案?如果一旦判断失误,折中方案是什么?

相信孩子,在可承受的容错范围内,给孩子一个充裕的空间让他去尝试。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试错也是孩子成长路上所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建议4:除开帮助,唠叨、提醒都不要

告诉孩子,如果他的功课、作业需要帮助,你会在那里,但是你不会为功课、作业的事唠叨或提醒。然后,闭上嘴,离开,仅仅在孩子请求帮助时出现。学习知识是孩子的责任,当你不停唠叨的时候,学习知识就变成了你的责任。

建议5:允许有不同的学习风格

有的孩子手里搓着橡皮可能会更有灵感;有的孩子可能习惯于边听音乐边写作业;有的孩子可能擅长写语文,但写数学作业时会感到困难,需要帮助;有的孩子可能相反,认为抄写是一件极其枯燥的事。

建议6:告诉孩子,自行承担后果

如果孩子没有完成学习目标,一定让他承担后果。

这时也许他会遇到老师的责罚。你可以通过引导、提问,帮助他一步步探索学习的目的与重要性。


激发学习的方法(如何激发学习动力)(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