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西之战”与姜维的陇右战略》

文 || 黄晨光

“公侯以文武之德,怀迈世之略,功济巴汉,声畅华夏,远近莫不归名。”

——钟会(三国魏玄学家)

“比干之心,七窍列角;伯约之胆,其大若拳,此心器之殊也。”

——范镇(南朝思想家、文学家)

“天水夸英俊,凉州产异才。系从尚父出,术奉武侯来。大胆应无惧,雄心誓不回。成都身死日,汉将有余哀。”

——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

这位被历代前贤视为可与“比干之心”比肩的人物,就是“胆大如拳”的“凉州上士”——姜维。姜维(202-264)字伯约,天水郡冀县(甘谷县)人,三国时蜀汉名将。本为魏将,官天水郡中郎,参郡军事。建兴六年(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中原,军指祁山。姜维受太守猜忌,归降蜀汉,任仓曹掾,时年26岁。诸葛亮称赞他“既有胆义,深解兵意”,“忠勤时事,思虑精密,乃凉州上士”,收于门下,授其所学。诸葛亮死后,姜维总领蜀军,力撑危局,九次伐魏。咸熙元年(公元264年),钟会叛魏,姜维诈降,拟乘机恢复蜀汉,事败殉国。终年62岁。

甘谷姜维雕像

冀县,本冀戎地,秦武公十年(前688),秦伐冀戎,以其地置县。治在今甘肃甘谷县东。东汉为汉阳郡治,灵帝后兼为凉州治,三国魏复为天水郡治,西晋置秦州治于此。西晋以后冀县县名多有变更,清代为伏羌县,现名甘谷县。

天水郡,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置。郡治平襄(今通渭县城)。辖县16,大致即今甘肃省定西、天水两地市。东汉永平十七年(74)改为汉阳郡,并移治冀县(今甘谷县东)。三国魏仍改为天水郡,辖天水市及礼县一部分。西晋移治上邽(天水市秦州区)。可见,姜维父子二人任职的天水郡,并非今天的天水市秦州区,就在冀县(甘谷)。

凉州,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全国分13个刺史部,天水郡属凉州,治所在陇县(张家川县)。凉州之得名,是因为“地处陇坂下,势如西方常寒凉,故名凉州”。东汉灵帝建宁元年(168)年,凉州治所由陇县迁至冀县(今甘谷县境内)。曹魏黄初元年(220),“魏文帝即位,分河西为凉州”(《晋书·地理志》)。凉州治在冀县(甘谷)存续52年,在姜维18岁时,凉州治所迁至武威。

初访姜公祠

姜 家 庄

06年初秋,天水夜微凉,我在导师雍际春教授家中小坐。当我问及毕业论文题目时,坐在我左侧的雍老师,面向前方电视机吸了一口烟,然后说:“就做姜维《洮西之战》!”寥寥几个字,说得坚定有力。学者风采,至今难以忘怀。

07年四月八,我骑单车去县东十里的姜家庄。当我行至苍耳王村,公路就开始爬坡,上坡后只见一条沟从南山下流出来。河堤上建有一桥,西桥头立有一块石碑,碑身高约1.3米,经风雨侵蚀已经斑驳不堪,上刻“左公隄”三字依然清晰。紧邻河堤西面的就是苍耳王村,姜家庄在其南面的南山脚下。两村南北相接,人口较为稠密,但在清代此地人口并不多。据清伏羌县(甘谷县)《调查地理表》记载:

王家庄,在县城正东,黄羊堡正西。(距县城)十里。五十二户。二百一十一人。庄内有初等小学堂一所,家祠一宇,井四口。

姜家庄,在县城东南,黄羊堡正西。(距县城)十二里。三十八户。一百九十九人。庄内有姜公祠一所,蜀汉武襄侯故里。井二口。

蔡家寺,在县城正东,黄羊堡正西。(距县城)十二里。一百八十二户。一千四十五人。庄内有圆通寺初等小学堂,庆余义仓各一所,井一十八口。”

两村均位于黄羊堡西面,距县城的里数却不相同,王家村(苍耳王)在马路旁,而姜家庄位于其南,要比苍耳王远1公里。人口相加只有90户,共410人,共6口井。从规模来看,远小于今天此处人口。即使在当时,也是较小的村。同书记载的渭河北岸的蔡家寺,一村就有180户,1045人,有18口井。100年来,姜家庄人口规模有了较大发展。

(龙浴沟,或赵家沟,2017年秋笔者摄)

此沟当地人称之为龙峪沟,而水务部门将其称为赵家沟。沟涧里清水潺潺,堤两岸槐树荫荫。路边野草闲花铺满沙堤,置身其间,颇具古风之趣。最早记载此沟的是《水经注》:

渭水又东合冀水,水出冀谷,次东有浊谷水,次东有当里溪水,次东有托里水,次东有渠谷水,次东有黄土川水,俱出南山,北径冀城东,而北流注于渭。

《水经注》中记述的冀县水系,南岸与现在的河谷河流高度契合,近一千五百年来河流河谷变化很小。至于赵家沟(龙浴沟)是《水经注》里的哪条水,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是当里溪水,另一种认为是托里水。2017年我进行了实地考察,认为第二种说法较为可信,赵家沟即是《水经注》里的“托里水”。水务部门将其定为一级沟,河流长度8.95千米,流域面积15.94平方千米。

清代,赵家沟称为“回沟”。《伏羌县志》记:“回沟,邑东十里。”此沟看似秀美柔情,如遇山洪也会惊涛拍岸,绝非虚言。清《续伏羌县志》曰:“东川回沟堤,同治七年(1868)六月,雷雨决堤百二十步,冲民屋三十余所,淹田二千余亩。邑候左公捐资补筑,里人立碑感之。”乡候左公出资主持修建河堤,乡人立碑纪念,这就是西河堤上“左公隄”(隄,即堤)碑的由来。左公是何人,无从考证,但他不止一次主持修渠,是一位懂水利的乡绅。城西四十里铺有永济渠,“因山崩覆盖渠,屡开屡塞。”同治初,左公主持疏渠,还没竣工,“回逆(同治回变)忽来,功遂寝此。”

(“左公隄”碑,被涂鸦,07年笔者摄。)

沙堤西南方向的有一古建筑群,便是姜维祠。其后是南山,又名将军岭,或靴子坪,因葬有姜维衣冠冢得名。南山属于秦岭支脉,山体红砂岩质,表面覆盖黄壤或红壤土质,有红色石林,与祠堂古建筑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我从一条田间小路抄近道往西南方向走去。田间麦苗泱泱,野径幽幽,小草萋萋,春发之气,满鼻扑香。行至半途,有一八九岁男孩从对面走来。见我过来,他站在了前方路边。我也停下车来,等他通过。我说,你先过。他笑着说,你先过。他再三礼让,好意难却,我只好先行通过。这小孩犹如这般田野一样充满朝气,不愧是姜氏后人,想必少年时的姜维也是如此。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姜维9岁,天资聪慧,尚在读书习武。姜家庄看似宁静,而十里之外的冀城,却是风起云涌,山雨欲来。一场有名的战役即将鸣锣开战,这就是冀城之围,或凉州之战。潼关之战后,马超试图复夺凉州的一场战役。

这一年,姜维9岁,马超35岁。马超冀城之围名垂史册,姜维命运就此改变,戎马生涯就此登场。

冀 城 之 围

马超(176—222),字孟起,右扶风茂陵(陕西兴平县)。出身于凉州豪强世家,名将马腾之子。建安十六年(211)冬,潼关之战后,马超中曹操离间计,所率关西联军解体,退回上邽(天水市)休整。他招募羌胡士兵,又得汉中张鲁援军,企图攻占陇右全境。杨阜进言曹操曰:“超有信、布(韩信、吕布)之勇,甚得羌、胡心,西州畏之。若大军还,不严为之备,陇上诸郡非国家之有也。”诚如其言,马超果率诸戎万人发击陇上郡县,仅一年,,陇上郡县皆降。唯冀城(甘谷)州郡(凉州、天水郡都在冀县)以固守,而此时姜维之父姜冏正在天水郡任职。

姜冏(?—214),字仲奕,天水郡冀县(甘谷县)人。姜冏为曹魏天水郡功曹(功曹史,简称功曹。汉制,郡置功曹掌管选用、监察官吏,考核记录功劳,并参与郡中政务。)。

建安十七年(212年)正月,马超攻冀城。杨阜率国土大夫及宗族子弟胜兵者千余人,在城上作偃月营,与超接战。自正月至八月拒守而救兵不至。此时,曹操正在濡须口战孙权,无暇派兵援救。凉州遣别驾阎温潜水出城求救,为超所杀,于是刺史、太守失色,有意投降。杨阜痛苦流涕,认为投降是“弃垂成之功,陷不义之名”,请求以死守之。刺史、太守派人请和,开城门迎超。马超入城,杀刺史、太守。直到八月才派夏侯渊领援军赴冀城。夏侯渊部不知城池已陷,在冀城外200里遭遇马超部,夏侯渊战败。马超自称征西将军,领并州牧,督凉州军事。这样,就占据了冀城。

建安十九年(214年)春,凉州故吏杨阜、姜叙、梁宽、赵衢等,合谋反击马超。杨阜、姜叙起兵卤城(礼县),马超出冀城攻之,未能攻下;梁宽、赵衢闭冀城门,杀马超妻子。马超不得入,进退狼狈,于是往汉中投奔张鲁。

以上是正史中对马超“冀城之战”的记载,均记载马超出冀城后,再没能攻下冀城。另有一种说法,马超联合羌族、戎族之兵进攻凉州祁山(甘肃礼县东),击败了祁山守将姜叙,进而攻打冀县时,姜囧镇守冀县,三次击退马超进攻,称“三打冀县”。马超围城日久,冀县城被攻破,姜冏挺身护卫郡守姜叙,力竭而死。这与正史所记的马超没有攻下冀城有区别,暂时未能找到这种说法的出处。《蜀书·姜维传》载:“(姜维)父冏昔为郡功曹,值羌、戎叛乱,身卫郡将,没于战场”。姜冏确系为了护卫郡将,而因公殉职。他以父功赐为中郎,参与本郡军事,官位八品,内掌宿卫,外参军事,为天水郡储备官员,年仅十二岁便开始了戎马生涯。

姜公祠

姜维祠,位于村南部三级台地之上,依靠南山,远望渭水。外门为三间式砖雕牌楼门,墙体由青砖砌成,上部由青砖斜砌成仿木斗拱结构,其上覆歇山顶。顶上正脊吻兽雕花,中间蹲对狮,两侧脊上立双鸟。大门正中上有黑底金字匾额,上书“姜维纪年馆”。大门两侧有两幅楹联:

文韬武略,随卧龙六出祁山,功垂千古光辉耀日月。

孝亲忠国,辅后主九伐中原,壮志未酬诚心鉴天地。

进至院内,两侧为厢房,供祠堂管护人员办公。院落正南有台阶通往祠堂,沿台阶直上有里门,为三开间重檐歇山顶木牌楼门,经此门可至内院,院内大殿里供奉姜维坐像。

单枪匹马守凉州的将领是谁(胆大如拳的凉州上士)(1)

(姜维祠外门)

单枪匹马守凉州的将领是谁(胆大如拳的凉州上士)(2)

(姜维祠二门)

清代,甘谷境内姜公祠,有2处,一座在姜家庄。另一座在县城西关。《伏羌县志》记:“姜公祠,在西关,前邑令祝公附乾隆十一年(1746)新设。”伏羌县令蒋薰(1663-1665在任)撰写的《汉平襄候姜公祠堂记》云:“邑旧有祠堂,岁久倾圮,因其基址而复新之,俾永香火以致景行之意云。”蒋薰提到,县城西关的旧祠堂,因年岁久远而坍塌,在原址上重建,使香火永继,以表敬仰之意。《伏羌县志》记:“马神忠烈姜公忠孝节烈五祀之祭,用牲礼祭以春秋仲月戊日。”可见,官府对姜维的祭司与天地郊祀一起进行,一年两次,春祭在二月戊日,秋祭在八月戊日。以羊、猪供奉,县衙有司致祭。

单枪匹马守凉州的将领是谁(胆大如拳的凉州上士)(3)

(清《县志》里的“姜公祠”)

第一次进姜维祠的场景,至今记忆犹新。院东厢房里有一间客厅,三位六七十岁的老先生正在屋内闲坐,得知我要去参拜姜公,一位戴着茶色圆形石头镜的老人带我进了祠堂。这位老人家是苍耳王村的王柏林老先生,参加过抗美援朝,尽管年事已高,但每日在此守护祠堂。在我看来,王老先生与姜公一样也是我民族之英雄!

拜祭后,王老先生邀我去前院客房喝茶,三位老人给我讲起了姜公的故事。王老说,“姜公是我县自古以来对历史影响最大的人物。但有远志,无有当归。”王老说到的“但有远志,无有当归”指的是姜维归蜀后的一段佳话。

建兴六年(228),诸葛亮军向祁山。此时,天水太守出郡(郡在甘谷)巡视,姜维随行。太守听闻诸县皆归降蜀军,怀疑姜维有异心,于是连夜保上邽(秦州)。姜维追到上邽,上邽城门紧闭。姜维只能回冀(甘谷),冀城也不让姜维进入。姜维等走投无路,只好投奔诸葛亮,时年二十七。此时,马谡败于街亭,诸葛亮只能率姜维等还蜀,姜维与母亲分离。

《宋书·五行志》《晋书·五行志》均记载,魏兵迫使姜母写信让姜维返回,并送了一付草药“当归”,寓意归来。姜维回信曰:“良田百顷,不计一亩。但见远志,无有当归。”姜维说的“远志”也是药材,寓意自己不再返魏。这个故事均出现在《五行志》中,以典故的形式存在。

诸葛亮给了姜维实现的“远志”舞台。姜维曾九次北伐,其中七出陇右,两次战于洮西。第一次为蜀汉延熙十年(247年),姜维与魏大将军郭淮、夏侯霸等战于洮西。另一次是延熙十八年(255年)姜维又与车骑将军夏侯霸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于洮西。 史籍中的“洮西之战”是特指255年蜀魏在洮西的战役。“洮西之战”是在姜维“断有陇右”战略指导下发生的,是最能体现蜀汉后期战略得失的经典战役

255大战洮西

洮西,历史上泛指洮河以西及以东部分地区。临夏州的全部和定西的临洮、岷县之部分地方均属洮西地区。

蜀魏形势及战略部署演变

三国对峙后期,总体特点是魏强、蜀弱、吴孤,这种局面持续到三国归一统。汉家十三州的土地,魏得九州土地,占天下十分之六七,吴得三州,蜀得一州,吴蜀两国相加只占十分之三四。天下户口,魏占十分之八,吴蜀两国相加只占十分之二。曹魏虽大,既不能专力对蜀,也不能全力对吴,势力分散,立于守势恢复经济,吴蜀得以共存。

姜维北伐的核心思想是“断有陇右”,它是蜀汉陇右战略长期的发展演变的结果。汉献帝建安二十年(215),孙权以刘备已得益州为由,遣使想索要荆州,刘备回曰:“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诸葛亮六次北伐,都是以陇右战略重点。延熙十六年(253),费祎遇刺身亡,姜维执掌蜀汉军政大权。姜维感诸葛亮知遇之恩,竭尽忠诚继承诸葛亮的遗志,主持北伐,他“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三国志》卷44《蜀书·姜维传》)。魏议郎段灼也说:“昔姜维有断有陇右之志。”(《三国志选注·邓艾传》)可见,姜维的指导思想是“断有陇右”,这是蜀汉长期以来陇右战略的进一步发展和具体化。

从地域上看,陇右一般指的是陇山以西地区。三国时期,陇右大部分属魏国,南部一隅由蜀统辖。此地为雍、岐(陕西)之肩背,梁、益(四川)之咽喉。蜀汉如据有陇右,与汉中联为一体,既可以在西北形成稳定的军事防线,从地理形势上打破曹魏对蜀汉的包围,又可以以此为基地,以高屋建瓴之势直撼关中。

而魏国经曹氏和司马氏的连续努力,渭河流域的屯田有较好的发展,陇右东部的防务增强。于是,姜维采取“迂回”战术,绕道白龙江、洮河流域出击魏军,将目标放在了洮西地区。该地区为羌民聚居地,曹魏采取先征服而后迁徙分散的高压政策,引起羌民的反对。与之相反,蜀汉实行和抚政策,使陇右羌民深受影响,倾心蜀汉。

魏在洮水以西的防务松弛,给姜维的偏军深入提供了机会。姜维凭借对羌俗的熟悉,利用羌民群龙无首之机,已多次深入羌中。姜维将占据洮西是“断有陇右”的第一步,将蜀军主力由汉寿北移到武都、阴平境内,以石营(今甘肃武山县南)、钟题(洮水以西的军事据点)等地作为蜀军屯田练兵的基地。

延熙十八年(255),曹魏的政局发生剧烈的变化,国内政治斗争十分激烈,又有淮南叛乱和孙吴频频北犯。这种情况下,曹魏多次派重兵到东线,甚至征调关中的驻军。因此在西线对蜀作战不得不采取守势。“洮西之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这场战争又称为“狄道之战”,分为两个阶段,即洮西之役和狄道之围。

战争过程

第一阶段:延熙十八年(255)八月初至二十二日前后——“洮西之役”

姜维率车骑将军夏侯霸及数万人同进。八月,至枹罕(临夏市),趋狄道(临洮县)。姜维是顺白龙江北上,越西倾山,过强川口,绕道羌中至枹罕的,从羌地得到了补给,姜维又率兵东进行至洮河谷地。魏征西将军陈泰命令雍州刺史王经进驻狄道,等他到来之后东西合势并进,此时陈泰的军队还驻扎在陈仓。王经却不以为然,而是在故关(汉时旧边关,在洮水以西,狄道以北)统军御维,交战不利,王经渡洮水,退到狄道。

故关向南,就是军事重镇狄道县,它处于东西交通之要冲,所以是蜀魏必争之地。蜀要断有陇右,占据洮西,攻下狄道是关键一步。于是,姜维便顺洮水河谷南下,直趋狄道。王经则又渡洮水,在洮西抵御姜维。这样双方就在狄道县洮水西河谷展开大战。战争十分激烈,结果王经大败,以万余人又渡洮河,还保狄道城。对于魏军伤亡人数,《魏书·三少帝记》记曰:“洮西之战,至取胜负,将士死亡,计以千数”。而《蜀书·姜维传》载:“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于洮西,经众死者数万人。”双方对伤亡人数记载不同。无论如何,对于蜀汉来讲,确实是一个洮西大捷。

战后,张翼请求姜维说:“可以止矣,不宜复进,或毁此大攻,为蛇画足。”(《蜀汉·张翼传》)姜维大怒,进军包围了狄道。战争进入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八月二十二日前后至九月——“狄道之围”

此阶段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早在洮西之战前,魏将陈泰就断定王经不坚守狄道,必然有其他变故, 就率军去接应他。八月辛未(二十二日),魏诏命长水校尉邓艾出任安西将军,与陈泰协力抵抗姜维,后又让太尉司马孚为后续部队。这样魏得势力迅速增长。

陈泰率兵溯渭水而上,进军至陇西,诸将都认为,王经新败,姜维士气正盛,应该避其锋芒,“不如据险自保”,再图进取。而陈泰认为,姜维以乘胜之兵围攻如此坚固的城池,“诚非轻军远人之利也。今维孤军远侨,粮谷不继,是我速进破贼之时,所谓疾雷不及掩耳,自然之势也。洮水带其表,维等在其内,今乘高据势,临其项领,不战必走。寇不可纵,围不可久,君等何言如是!”(《资治通鉴》卷26《魏纪八》)。陈泰认为,姜维粮草不继,攻城不下必然会挫其锐气。事实证明陈泰对局势把握得很准,众将皆服。

于是秘密行军,爬过狄道高城岭(今渭源西北),夜里到狄道东南山上,突然齐举烽火,鸣鼓角,狄道城中将士见救兵,皆愤踊反击。魏军内外相应,士气大增。姜维没想到魏军救兵会突然到来,士兵慌乱。陈泰率军借山势发动猛攻,与蜀军大战,在魏军的内外攻击下,蜀军失利。陈泰又扬言欲断姜维还路,九月甲辰(二十五日),姜维退驻钟提。

“狄道之围”以蜀军的失败而告终,“洮西之战”结束,战争的结果是蜀军先胜后败,魏军反败为胜。

战争分析

第一阶段“洮西之战”结果是蜀军大胜。首先,蜀汉攻魏占天时、地利与人和。当时淮南叛乱和孙吴频频北犯,使曹魏多次派重兵到东线,给蜀军的进攻提供了有利时机,蜀军占有了“天时”。

其次,《孙子兵法》云:“夫地形者,兵之助也”。蜀军绕道羌中,如入无人之境,到了枹罕后又循河谷地带长驱直入,势不可挡。姜维对地理形势的充分利用,使其战斗力更加增强,故能所向披靡。魏防务空虚,而王经却弃险不守,正如陈泰所说:“正欲与我争锋原野,求一战之利。王经当高壁深垒;挫其锐气,进乃与战,使贼得计。”(《资治通鉴》卷26《魏纪八》)。所以蜀军先有故关之胜,后有洮西大捷,是占有了“地利”。

再者,姜维率领的数万人是他培养起来的“锐气之卒”,形成了一支骁勇善战的军队,轻兵上阵。姜维作为凉州人士,深得羌民支持,羌民不仅为其补给粮草,还不断加入蜀军。

可见,“洮西之战”的前一段蜀军占有天时、地利、人和,所以胜利是必然的。

第二阶段“狄道之围”的结果是蜀败魏胜。首先,姜维提轻兵深入,围狄道久攻不下,“争地则无攻”,粮草不继。因此,蜀军的围城不能持久,魏军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才敢与之争锋。

其次,姜维以洮西战克之威,未能继续扫平陇右。陈泰对此认识比较充分,“经既破走,维若以战克之威,进兵东向,据栎阳积谷之实,放兵收降,招纳羌胡,东争关、陇,传檄四郡,此我之所恶也”(《资治通鉴》卷26《魏纪八》)。陈泰担心姜维从狄道顺势东进,得到羌胡支持。姜维对此认识不足,围攻狄道失败后,没能及时进兵东向,失去战机。

再次,魏军的强大。魏虽实行的是休兵息民的防御战略,但它不是消极应战,而是积极备战。它在边境大开屯田,广储资量,训练士马。随着时间的推移,魏得优势日益明显,到三国后期,曹魏常备兵50万,吴蜀两国合并军力仅及曹魏之半。八月辛未(二十二日)魏诏命长水校尉邓艾出任安西将军,与陈泰协力抵抗姜维,后又让司马孚为后续部队,而姜维身边仅有夏侯霸和张翼两名大将,所率之兵不过四五万人,何况张翼在洮西之战时两次阻挠姜维。

总的来说,战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洮西之战”蜀军前一段的胜利,关键是蜀军占有天时地利人和,打了一场速决战。而后来打得是消耗战,双方拼的是国力,蜀汉失败是必然的。

评价

洮西之战影响巨大,曹魏朝野震动。曹髦下诏自责曰:“朕以寡德,不能式遏寇虐,乃令蜀贼陆梁边陲。洮西之战,至取胜负,将士死亡,计以千数”(《三国志》卷4《魏书·三少帝记》)。足见其影响之大。邓艾言:“洮西之败,非小失也;破军杀将,仓廪空虚,百姓流离,几于危亡。”(《三国志选·邓艾传》)。

姜维“断有陇右”战略的第一步是占有洮西,功下狄道是关键之战。狄道地理位置的关键性就决定了“洮西之战”在姜维“断有陇右”战略中的关键性。“洮西之战”后,姜维的几次北伐均再难有洮西之战绩,这更加深刻地反映出狄道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洮西之战”是姜维“断有陇右”战略实践中的一场关键战役,它的最后失败使姜维失去了“断有陇右”的天时,标志着蜀汉“断有陇右”战略的失败。

自古以来,对姜维的评价褒贬不一。诸葛亮说:“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他对这位“凉州上士”非常器重。

同在蜀汉为官的费祎,却对姜维多加限制,认为,“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不如且保国治民,谨守社稷,如其功业”(《资治通鉴》)。费祎去世后,姜维得行其志。《三国志》作者陈寿对姜维也是持否定态度,言:“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他认为姜维为实现个人之志,兴师动众,对形势判断不足,以致毙命。

对于这样一位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物,之所以有不同的评价,是因为所站立场不同。姜维家乡对其也有自己的评价,如清代伏羌县令蒋薰撰写的《汉平襄候姜公祠堂记》中,就对姜维有客观公正的评价:

夫深知天下事不可为而为之者,孔明是也。深知国事不可为而为之者,姜伯约是也。孔明志在复汉仅得守蜀;伯约志存蜀竟弗保身。岂才不若魏操,智不若吴权与,亦阨于时屈于势也,然而伯约为更难矣。当日虽传阃外非如孔明之遇照烈,鱼水相得也;偏裨方面,非如昔日时之关张赵马也。况又有宦皓在其君,事暗弱之君,统疲敝之卒,内有奸䜿,外无义旅。伯约即英雄,人能不束手坐困哉!呜呼!欲结吴拒魏,而乎已去之汉孔明,所以鞠躬尽瘁也;欲借钟会除邓,而兴既亡之蜀,伯约所以肝胆涂地,也要其心一而已矣。邑旧有祠堂,岁久倾圮,因其基址而复新之俾永香火以致景行之意云。

邑令蒋薰认为,诸葛亮“亦阨于时屈于势也,然而伯约为更难矣”。诸葛亮受天时和形势所限,壮志未酬,而姜维比诸葛亮更难。此为高论。

值得一提的是蒋薰也是传奇人物。蒋薰(1610-1693),字闻大,浙江海宁人,26岁中举,却隐居乡野。康熙二年(1663),蒋公33岁,任伏羌县(甘谷县)令。他体恤民情,减免百姓赋税,遭人诬陷,被上司罢职,并让其归还免粮钱。康熙四年(1665),蒋公离开伏羌(甘谷),开始流浪乞讨生活,六年颠沛流离,留下诗文20篇。康熙十年(1670)蒋公被平反昭雪,返回家乡。蒋薰在伏羌(甘谷)任职仅三年,但其爱民之举,深得民心。尤其是将公撰写的《汉平襄候姜公祠堂记》对姜维评价中肯客观,为历代之冠,必将永载史册,蒋公也得以百世流芳,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蒋薰离开伏羌(甘谷)46年后,县令曹忠义作诗《弔(吊)姜伯约》:

人往风犹在,残碑立冀城。

一心扶汉室,九伐竭臣精。

仇国论?讽,乾时败亦荣。

英雄千古恨,不听护阴平。

伏羌县人黄虞再(历任礼部郎中、刑部主事、江右提督学政)亦作诗《弔姜伯约》

九战中原讵是空,炎精欲续力图功。

至今渭水潺湲去,似泣将军斗胆雄。

单枪匹马守凉州的将领是谁(胆大如拳的凉州上士)(4)

(前日本副首相后籘前正晴书,“三国大将军——姜维纪念碑”)

姜维兵败被害后,其属下将其衣物带回姜家庄。姜家庄族人为姜维作了一首《招魂曲》:

“姜家庄(哩嘛)灯笼呦,靠南山(哩嘛)灯笼呦,南山背后有个水盆盆呀!南山顶上灯笼红。

姜家庄(哩嘛)灯笼呦,靠南山(哩嘛)灯笼呦,一棵(嘛)松柏一盏灯呀!靴子坪的灯火万年魂,万年魂。”

07年春,从姜家庄回天水后的一个下午,我带着曲谱来到天水师院音乐学院,找到两位正在弹钢琴的男同学。说明情况后,两位音乐系的同学唱起了这首曲子,其中一位弹起钢琴伴奏,古曲情切切,听来断人肠。瞬间有种穿越感。分不清是古今。朝西的窗口被阳光铺得满满的,砚湖旁的那个温暖的午后,春光明媚。那是听过最感动的一首曲子,永远难忘。

“洮西之战”是姜维陇右战略的关键战役,1700年后,甘谷人再上洮河,轰轰烈烈的引洮工程号角吹响。

单枪匹马守凉州的将领是谁(胆大如拳的凉州上士)(5)

1958会战洮河

1958年,全国各条战线吹起了“大跃进”号角。“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等口号、标语屡见诸报刊。2月,中共甘肃省委提出了“鼓足干劲,苦干三年,力争工农业跃进再跃进”及“奋斗六年,提前四年实现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的口号和目标。在这种形式的背景之下,甘肃水利战线提出了诸如“百库千渠万眼井”之类的口号,号称“共产主义工程”的引洮河水上董志塬的水利工程,于1958年6月17日在岷县古城举行了有1.2万人参加的开工典礼。省长邓宝珊(天水人)及各地委书记等全部参加引洮工程的开工典礼。该工程计划自岷县洮河古城水库(土坝高42米,库容3亿立方米)引水上山,经会宁县的华家岭等分水岭,通过宁夏自治区的西吉县,到甘肃庆阳的董志塬,经23个县,总干渠长1400公里,14条干渠总长2500公里,引水流量150-170秒立方米,年引水量28亿立方米,计划灌地1600万亩。原计划由地方及农民各集资1000万元,两年建成。进行这样巨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在当时在物资技术条件下面临巨大困难,资金短缺、奋战工人生活生活难以维持(最高上工人数达17万工),终于不得不在1961年6月停工下马。工程维持三年,耗资1.6亿元,花去6000万个工日,开挖土石方1.6亿立方米,占计划工程量的8%,一亩地也没灌溉上。这个工程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失败的原因有决策方面,也有技术层面等多方面。

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后,全国开始了全民炼钢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洮河会战、全面炼钢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成为甘谷县的三大主题。在那段峥嵘岁月里,每个人身上都投射出时代的影子,我的家人也不可避免地留下了那个时代的故事。1958年,21岁的爷爷和村里的青壮年全都上了洮河,20岁的奶奶和其他妇女则加入到大炼钢铁运动中,40多岁的太爷爷在新成立十里铺人民公社管灶。一家人投入了三个运动之中。但是,妇女们要从几十里外的南山里,挑矿石到姚庄的炼铁厂。58年又赶上经济困难时期,2岁的父亲、1岁的二叔在家嗷嗷待哺。一天,奶奶眼看孩子们饿得不行,却没有一点办法,街坊邻居谁家也没有余粮。太爷爷半夜跑到公社,硬要来了几斤面,奶奶烧了面汤,这才救了孩子们。

奶奶说,现在多好,安安静静过日子。可是,她们那代人并不后悔,相反,一生感念毛主席。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时代,也是爷爷奶奶的青春,她们的青春赶上了一个激情燃烧的时代,也因此更加壮美,所以青春无悔。

经过“大跃进”的挫折后,全国进入了“三年调整”时期,甘肃的水利建设改弦更张,转向以巩固现有工程效益为主的轨道上来。但我们对其评价要客观,不能以现在的标准一味批判前人。

姜维洮西之战,给我们的启示是,陇右地区民心相通,文化相同。50年代引洮工程给我们地区启示是陇右地区可以自然资源共享,经济整合发展。

相信人定胜天,与自然斗争。50年代的引洮工程,并没有取得胜利,但这一壮举为甘肃大水利建设提供了一个蓝本,也为以后陇右地区整体协调发展创造了先例。这一一个大区域大水利建设,也是一大创举。相信有一天,陇右地区会得到更大的融合发展,经济不再限于一县一域,而是一直更大范围的整合协调提升,打破县域局限,实现陇右经济区的腾飞。从历史上看,这是必然趋势。大丝路的发展,需要小区域的基点

几十年后,洮河水终于引到了甘谷,解决了人们的饮水需要和安全。

证明了洮河与渭水是真正的姊妹之河,陇右地区是兄弟之族。都是戎羌之地,秦人故园。

当以姜公之精神,激扬心志,奋发图强,不仅以一县一国之兴为念。甘谷虽一县之域,百里之地。然自古崇文尚武文教兴盛,良将辅弼历代辈出。

新时代的甘谷人“陇右意识”和闯劲

本文主体部分“洮西之战”,是在恩师雍际春教授指导下完成的,文章收入《陇右文化论丛》第三辑(雍际春主编《陇右文化论丛》第三辑,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十年过去了,雍老师依然笔耕不辍。当年姜维祠的管理人员王柏林等几位老先生不知近况如何。2017年曾向甘谷文化局局长牛勃请教相关问题,深受启发。另外,就有关水系问题,我向甘谷水务局的赵冠军、李荣光进行了咨询。他们每天关注着全县水文情况,如果没有去过沙漠戈壁,就无法体会水利对生存的意义。还有我的高中同学雒自成,去年我们制定了骑行考察的计划,他陪同我完成了大部分路程,也是我的向导。向以上师长朋友表示感谢!

17年10月,我们一路跋山涉水,从渭水峪到毛家坪,遍访名胜古迹,多经乡贤故里,一览冀川百里风俗。山川之壮,令人赞叹!但是,最令人感动的是一路上遇到的那些乡亲对我们的热情指引。12月初,天气已冷,我们深入丁家沟,当为找到芦苇丛生的水源为兴奋时,却发现已经找不到出沟的路。在山坡上等了许久,忽然听到一阵马达声由远及近,一位大叔开着小型手扶拖拉机向坡上驶来,他冲我们笑着,却没说话,只是扬起右手,让我们跟他前进。顿时觉得大叔高大得就像这山一样!有许多这样的老人,如马家沟的那我老大妈、沙石坡的老大爷、苍耳王村的那位大爷等等。他们生长在那里,对那片土地有深厚的情感。当我问路时,他们总会热情告知。这就是人民,深厚的像土地一样,厚德载物。

敢闯敢干的甘谷精神

这篇文章十年间的进展让我深深体会到,要做一件事,必须要虚心求教,团结协作,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在这方面甘谷人有着团结协作和敢于拼搏的精神传统。自清代甘谷人就有走口外(走新疆)、下四川的商业传统,留有俗语,“半年种地半年跑,半年不跑吃不饱。”那时的老一辈甘谷人都是扛着鞭竿(武器,也用来挑货物)走天下的。改革开放初期,甘谷人的经商热潮更是风靡全县,小商品、毛衣成为甘谷人贩卖的主要商品,家家户户都在织毛衣,男女老少“跑外头”。毛衣、成衣几乎成为了那个时代甘谷的标志,也是我们小时候的记忆,那是是一个热火朝天的时代。

如今,改革开放已经向全面纵深发展,陇海铁路带给甘谷人的优势正在逐渐减弱。原来“跑外头”的行商,大多已经在当年闯荡的地方完成了资本积累,变成了坐商,与家乡的商品流通链条正在逐步断裂,80年代建立起来的商业网络已经出现了漏洞。可以说,甘谷已经不再是那些走出去的第一代创业者的中转站与供给站。

传统农业模式也需要提升。在磐安以合作社为龙头的集约型农业已显规模优势,但是整体仍处于初级农业阶段。其他乡镇的粗放式农业和土地流转小规模经营并存。土地流转后农产品较为单一,要么苹果、要么花椒,从市场导向来看,这种模式仍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这样做的结果是会导致农产品供过于求,并没有出现优势产品和产业,只能是在局部市场饱和,在全国没有竞争力。事实上,此类问题已经显现,苹果和花椒的价格在逐年走低,外省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正在悄悄地占据市场。这些企业会在未来定价销售中占优势地位,从而将甘谷本地农产品产业处于不利地位。解决的办法,只能是开展多样化经营,和引进技术深加工。

外来资本正在逐渐扩大投资,甘谷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开发热潮中。这是国家扩大内需的必然要求,也是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转移的必然结果。这种情况下,东部地区来甘投资的人会越来越多,返乡人员回乡创业的也会越来越多。这样一来,甘谷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复杂粘贴东部地区发展模式,这是产业转移和人口迁移带来的必然结果。各种新问题新挑战也会接踵而至,在这个浪潮中,甘谷人民除了要有更加开放的积极的心态迎接机遇,面对挑战,还应更加广阔的视野和开放的思维,找到甘谷在陇右地区的区位优势。

大陇右思维

陇右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不仅有甘谷辣椒,武山老醋、天水水果、陇南茶叶与美酒,还有陇西的药材、定西的洋芋及会宁的苦荞茶等等。交通会越来越便利,人们的思维也需要逐渐打开,放眼陇右,你会发现原来这一地区自古就是一个完整的地理单元。从戎人时代的冀戎(甘谷)、襄戎(通渭)、貆戎(武山陇西)、义渠戎、绵诸戎(麦积)、邽戎(秦州),那时的陇右地区就是戎人时代。后来,赢秦族从山东迁徙过来,天水成为非子为周王室牧马的地方。分散的戎人部落政权逐渐被打破,整个陇右被纳入秦人范围。这样,陇右地区便成为秦国的第一块根据地,而陇右地区也都变成了秦人故园。可见,陇右地区自古民族相融、民心相通、文化相同。秦腔一声吼,都是老秦人。在大区域振兴发展的今天,虽然有天水——关中经济区这样的宏伟战略,但对于甘谷人来讲,充分的利用陇右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广泛市场,发展自己,会有更加强。大陇右思维,应该是甘谷人应有的思维。

我们纪年姜维为代表的乡贤,是要借鉴传承古人的智慧与精神,保持甘谷人自古就有的敢闯敢干的精神,不畏艰难,变革求新,这样才能走出属于甘谷人自己的路,而不被冲击在浪潮的边缘。所以,我们纪念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先贤们,他们的品质是我们的灵魂,他们的精神必将鼓舞一代又一代的甘谷人不断前进!

遇良师而报知遇,逢乱世而展其才,虽身死而何其壮哉!姜伯约以其才志为冀县儿女树立了一个典范,此后千年间,冀县人民文武之风不曾断绝,从而形成了今天的甘谷人不畏艰难,敢闯敢干的社会风习。

值此清明,谨以此文祭吊姜公,忠孝节义,精神不朽!

献给我冀川先民,与朱山渭水常在!

告我先辈,黄氏族旺,国盛家昌!

尚飨

作者简介:

黄晨光,甘谷县大像山镇十里铺王家村人,祖籍县城北街李家巷。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单枪匹马守凉州的将领是谁(胆大如拳的凉州上士)(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