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字谕纪泽儿:,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曾国藩家书第一章读书笔记?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曾国藩家书第一章读书笔记(曾国藩家书第二十四篇)

曾国藩家书第一章读书笔记

【原文】

字谕纪泽儿:

接尔二十九、三十号两禀,得悉《书经》注疏看《商书》已毕。《书经》注疏颇庸陋,不如《诗经》之该博。我朝儒者,如阎百诗、姚姬传诸公皆辨别古文《尚书》之伪。孔安国之传,亦伪作也。盖秦燔书后,汉代伏生所传,欧阳及大小夏侯所习,皆仅二十八篇,所谓今文《尚书》者也。厥后孔安国家有古文《尚书》,多十余篇,遭巫蛊之事,未得立于学官,不传于世。厥后张霸有《尚书》百两篇,亦不传于世。后汉贾逵、马、郑作古文《尚书》注解,亦不传于世。至东晋梅颐始献古文《尚书》并孔安国传,自六朝唐宋以来承之,即今通行之本也。自吴才老及朱子、梅鼎祚、归震川,皆疑其为伪。至阎百诗遂专著一书以痛辨之,名曰《疏证》。自是辨之者数十家,人人皆称伪古文、伪孔氏也。《日知录》中略著其原委。王西庄、孔渊如、江艮庭三家皆详言之(《皇清经解》中皆有江书,不足观)。此亦《六经》中一大案,不可不知也。

尔读书记性平常,此不足虑。所虑者,第一怕无恒,第二怕随笔点过一遍,并未看得明白。此却是大病。若实看明白了,久之必得些滋味,寸心若有怡悦之境,则自略记得矣。尔不必求记,却宜求个明白。

邓先生讲书,仍请讲《周易折中》。余圈过之《通鉴》,暂不必讲,恐污坏耳。尔每日起得早否?并问。此谕,涤生手示。

咸丰九年六月十四日辰刻

【译文】

字谕纪泽儿:

我刚收到你二十九、三十日寄来的两封信,得知你已经将《书经》注疏中的《商书》看完。《书经》注疏的内容通俗易懂,不像《诗经》的博大深奥。我朝大儒,如阎百诗、姚姬传等人都辨别古文《尚书》是伪书,孔安国所传的,也是伪作。

自秦代经历焚书坑儒的灾难以后,汉代伏生所写的传记,欧阳和大小夏侯所讲授的,只有二十八篇,就是所谓的今文《尚书》。此后孔安国搜集整理古文《尚书》十几篇,但都因为遭受巫蛊之祸而不能立于学官,所以无法流传后世。后来张霸又有《尚书》一百零二篇,同样也没有流传于世。后汉贾逵、马、郑所作的古文《尚书》注解,也不能流传于世。直到东晋梅颐始献古文《尚书》,并声称这本书是孔安国所传,所以这个版本自从六朝唐宋就一直传承到今天,也就是现在的通行本。吴才老和朱子、梅鼎祚、归震川,都怀疑它是伪作。到了阎百诗才专门写了一本痛加辩驳的书,书名为《疏证》。这以后辨别真伪的有几十家,每个人都认为这些是伪古文、伪孔氏。《日知录》一书中略知这其中的原因,王西庄、孙渊如、江艮庭三家讲得都很详细(《皇清经解》中有江书,不值得一看)。这也是《六经》中的一桩大案件,有必要详细了解知道。

你从小记忆力就很平常,这不值得忧虑。你所该担心的第一是“无恒”,第二是怕随意粗览一遍,并不作细致的研读和理解,这可是很大的毛病。如果真的看明白了,时间久了就会领会其中的滋味,自然就会达到一种心旷神怡的境界。这时候就可以用笔记录下来,也可以不强求自己一定要笔录,但一定要弄清文意,深刻理解。

目前邓先生讲书,仍请讲《周易折中》。我圈阅过的《通鉴》暂时可以不用讲解,总担心把书弄脏弄坏。你每天起得早吗?顺便问一下,此谕,涤生手示。

咸丰九年六月十四日辰刻

【解读】

读书是要讲究方法的。有兴趣,还要有激情,在读的过程中要充满兴趣和激情,但这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细读,尽量弄懂其中的含义和道理。

曾国藩在这封信中,希望纪泽做个读书明理的君子,并不指望他当大官。他教给儿子读书的方法是: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除读四书五经外,还要读《史》《汉》《庄》《韩》《文选》《说文》《孙武子》《古文辞类纂》。他勉励儿子,读书记忆力差点不要紧,主要在有恒。他给儿子命题,要他按题作文寄到军中来。每次寄来的文章,他都仔细批阅后再寄回去。由此可见,这倾注了一个做父亲的望子成龙的迫切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