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便是一个注重教育的国家,历朝历代,人们都十分重视学习。古有好学之人,如匡衡凿壁借光,孙敬悬梁刺股等等,可见不管是哪朝哪代,学生对于学习的热衷程度都是居高不下的。庄子曾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纵使光阴流转,我们需要学习的知识却是无穷无尽的。如何有效的学习和传授知识便变得尤为重要。提到这就不得不说到学者与师者的关系,那么该如何成为一位好的学者呢?又该怎样成为一位优秀的师者呢?本文将从唐代韩愈的师说入手,探究如何学习和传授知识。

一 、人并非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孩童就如同白纸,成长是靠后天的描绘,那成长过程中该如何求知呢?

在古代,社会中流行着一种:"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想法和风气。对于读书,人们都认为这是一种改变命运的机会,希望自己可以鱼跃龙门,在官场上获得一席之地。同时,求学的人,也总会被社会用各种各样的称谓去标签他们。比如在先秦诸子百家时代的《孟子·告子下》中:" 交 ( 曹交 )得见於邹君,可以假馆,愿留而受业於门。"在这里,求学的人自谦为受业,是学生对自己的一种称呼。后来到了唐朝,《旧唐书·窦威传》中便有记载:"威家世勋贵,诸兄弟并尚武艺,而威耽玩文史,介然自守,诸史哂之,谓为书痴。"这里将喜欢学习的人称为书痴,并且字里行间有一种调侃笑话的意思,可见唐朝之时,有些地方学习的风气渐渐有些败坏。

韩愈说的有关于学习的名言(人非生而知之者)(1)

后来的大文豪韩愈,看到这种现象,写了一文名为《师说》,文章中就对师者有了一个明确的定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里对老师有了一个明确的定义,就是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并且传递知识的群体。但是学者的意义却是古今不同,今天我们所说的学者都是有一定学识,有一定文化能力和基础的人,而并不像古代那样求学的人,被称之为学者。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其中间经历变化。在以前,学者更多的是求学的人,而如今的学者则更突出在相关学术上有成就的人。而关于失者和学者的关系文章中韩愈也有提及:"古之学者,必有师"。说明了老师和学生是相辅相成的两个群体,老师教导学生,学生成为老师,又教导下一代的学生,体现出教育的薪火相传。

那么古代的学者如何向老师请教呢?是有问题就问,还是自己去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呢?对此,韩愈也有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如果学生有所疑惑,就需要去经常请教老师。如果不喜欢经常请教老师,那么这个问题的疑惑最终也不会解开。其次,他提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通俗的来说,就如同现今人们常说的,有理不在声高,有志不在年高。即要求人们不考虑师者年龄,地位等因素,只要是能传授道理,能讲清楚道理的人,便可以成为人们学习的老师。比如我们国家的先贤孔子,不论是七岁的稚童,还是耄耋之年的老人,只要能教会孔子某种道理,或者阐述某种道理,孔子辩称其为师。后来《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被人们称之为经典名句,可见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观点渊远流长。

韩愈说的有关于学习的名言(人非生而知之者)(2)

文章最后,韩愈指出:"耻学于师的现象"。提出当时有一些学者以向老师提问而感到耻辱,觉得这是下等人才应该做的事情,不是他们这些人所应该做的。文中提及士大夫,也就是那个时代以做官为目的的人,认为向他人请教为耻,而巫医,乐师那些以某种技能而著称的人,不以相互学习为耻,反而更加勤奋的向老师学习,聆听老师的教诲。最后这两种人的结果可想而知,慢慢的士大夫的智慧比不上巫医乐师百工之类的人。正如《荀子·非十二子》中说:"不知则问,不能则学。"由此,可以更直观感受出看出不耻下问的好处和缘由。

二、 既然求学的人有这么多要求,那么怎样成为一个优秀的老师?有没有什么必要的要求呢?

自古以来,我们被称之为礼仪之邦,是世界上少有的文明古国之一,所以崇尚尊师重道一直都是我们的传统。对于老师,像前文中的学生,有很多称呼一样,老师也有很多说法。比如孔子在《论语·子张》中有所记载:"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的学生把孔子尊称为夫子,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为孔子为孔夫子,大概也是源于此吧。除此之外,西宾也特指为老师,我们都知道古代的学校并不像现在这样纷繁复杂,种类众多,更多的是一种小规模的私塾教育,或是学堂。关于这个称呼的由来,还有一个小故事。

韩愈说的有关于学习的名言(人非生而知之者)(3)

话说在数千年前的汉朝,太子刘庄有一个老师名叫桓荣,刘庄看老师每天上课都比较辛苦,也比较认真,便把当时靠着西墙朝向东边的位置让给了老师,我们都知道这个位置在汉朝是最尊贵的位置,由此可见,太子刘庄对老师可谓是非常的恭敬,也是非常的有礼貌。此后,"西席"或"西宾"慢慢的也就成了对教师的尊称,其实像这类的词还有很多,由此不难看出,老师这个职业自古以来便非常的受到重视。那么,师者到底是做什么的呢?在韩愈的《是说》中,他认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的工作便是为学生传授知识,解答疑惑。

韩愈说的有关于学习的名言(人非生而知之者)(4)

"讲台方寸窄,黑板丈余长。一堂三刻累,半生四季忙。白字书墨板,黑发生银霜。"这是很多人印象中的传统老师形象,这段话写的也非常好,将一位老师的形象刻画得淋淋尽致。那到底怎么成为一个优秀的老师呢?很显然,对于老师第一层次便要达到韩愈所说的,具有传授知识,解答疑惑的能力。想要具备这样的条件,其实也没有那么容易。《师说》中的"圣人无常师"可能透露出了古代的那些圣人到底是怎样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

韩愈说的有关于学习的名言(人非生而知之者)(5)

文中以孔子师从郯子、苌弘、师襄、老聃来说明圣人老师之多,并且圣人也是非常希望学习到知识的。从而反映出孔子极为好学。孔子言:"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学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可以看出他对知识,学问的"不放过",他无时无刻不想着学习知识,充实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可塑之才,成为一个栋梁之才 ,但是要真正做到这些,必须业精于勤。其次,文中提及:"李蟠,十七岁将古文,诗经学习了大概。能不顾世俗,向我(韩愈)请教,做出《师说》给他以表赞赏。"其中,体现出师者桃李天下,诲人不倦。同时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和激励。从而促进他们更好的成长。

三、 今天我们再次了解《师说》是为了什么,它的现今意义还值得我们借鉴?

人们以史为鉴,希望通过学习历史,来避免我们今后生活中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同样的,再次了解《师说》,也是为了让我们更加清晰和明确的了解到现今社会对于学生和老师的一些定位和要求。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社会,都不会缺少教育,所以师生关系就会成为一个永恒的主题,被人们所讨论了解。老师不断地充实自己,使自己能为人师,并且不断的有进步。同样的学生也要向老师看齐,千万不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毕竟时光不等人,希望广大青少年能够牢记老师的教诲,家长的教导,惜取少年时!

韩愈说的有关于学习的名言(人非生而知之者)(6)

所以《师说》现如今,对于我们的教育事业,还是有一些不错的指导和警示作用的,不耻学于师而好问于师,积极地向各个领域有才能的人请教,不要害羞,要大胆的说出自己的疑问。老师也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大胆地创新教学方法,不断的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相信如果都这样做,教育事业会越来越好,毕竟少年强则国强!

参考文献

《论语》

《孟子》

《荀子》

《师说》

《旧唐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