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篇起,本作者将用半年的时间,给大家整理出有关石家庄自然村的历史文化,遗闻轶事,风土人情,发展规划等。篇幅较长,浏览时间3分钟。烦请大家支持我,谢谢!

村名由来

白佛原名许壁村,北齐天保元年(公元550年),在此兴建一座兴宁寺,因寺内供奉汉白玉石佛一尊,俗称白佛寺。白佛村名应当是由此而来。该村原属正定县,1957年划归市郊。因村庄土地广袤,土质肥沃,村民殷富,所以素有"银白佛"之称。

历史沿革

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重修兴宁禅寺记》有"郡城南下迤隔滹沱河驿涂右掖地名白佛村……村因寺识……大齐天保元年创建……"等字样。白佛村之名当始于此。村民对白佛村名至为珍重,曾特意在石佛殿墙上书写了"保全国粹,珍重村名"八个大字。但自清末以来,却有人常将村名写为白伏村,并在1956年合作化以后得以通用。1982年5月地名标准化处理时,本着尊重历史的原则,又恢复了原名白佛村。村内原兴宁寺汉白玉石佛,为市级重点保护文物。"文化大革命"中,村民为将这一珍贵文物保存下来,免遭破坏,已埋藏地下。

历史上真实的白寺村(白佛村千年的历史名村)(1)

未经作者许可,请勿转载。

白 佛 村 白 石 佛 像

历史上,兴宁寺的这尊白佛历经劫难。首先是日伪时期两次遭偷,因为佛身太重,盗贼们就试图割走佛头。虽然两次都没得逞,但钢锯切入石佛脖子有三分之一深。村民不得不用砖垒起一座佛龛,把石佛整个罩在里边,钢丝焊网,只露面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防破坏,被就地掩埋。

历史上真实的白寺村(白佛村千年的历史名村)(2)

未经作者许可,请勿转载。

1987年,村里拿出9万余元重修兴宁寺,村民自发捐款3万余元,大殿落成,白佛被重新安放。但文物大盗贼心不死,1993年6月2日夜,窃贼破门而入,割走白佛前脸,只剩双耳和后脑勺。经村民同意,村委会请来曲阳县卢进桥雕塑公司修复,造价为2000元,重新雕刻汉白玉前脸接上,1993年6月30日修复竣工,修复后的白佛雕像形似原貌,完全看不出后接的痕迹,据说面目和原来几乎一样。毕竟卢进桥在石雕界声名远播,他的《卧兽观音》、《三大仕》等5件作品被定为国宝,修复雕像对他来讲是小事一桩、难度不算大,手到功成。2013年白佛村两委又耗资60余万元进行了修缮,8月30日兴工,同年10月中旬工程告峻。修缮之后,彩绘壁画栩栩如生。添设金刚浮雕底座更显玉佛尊贵,装饰青石工艺栏杆彰显兴宁寺的庄重高雅,广场平墁石板以求平整,遂砌石料台阶,增铸铜香炉一尊,供万民祈福。

历史上真实的白寺村(白佛村千年的历史名村)(3)

未经作者许可,请勿转载。

寺门对联三幅:兴万民出事业,宁四方而平安;有法雨灵光古佛福荫兆民,无晨钟暮鼓宝刹名播遐迩;宝殿常照嵩山月,画廊萦绕五台风。

历史上真实的白寺村(白佛村千年的历史名村)(4)

未经作者许可,请勿转载。

进入殿内,看到一尊约高4米的石佛。石佛身披红黄绸布,看不清雕刻的衣纹。据说,从侧面拨开红布,能看见石佛脚踩莲花。佛像背后有一块灰色石板,上边有行云流水一般的花纹。石板、佛身和莲花底座是一体的,用整块汉白玉雕成。但看到双手与佛首的颜色迥然不同,修复毕竟没有做旧,而且沁色是难以做得到的。观包音菩萨像高约4米,身穿氅式袈裟,前胸袒露,裙带前垂,面颊丰腴,有如满月,眉间有白毫相,高肉髻,神态慈祥端庄,刻工精细,比例匀称,艺术水平很高。香火缭绕间,恭身而退。

历史上真实的白寺村(白佛村千年的历史名村)(5)

未经作者许可,请勿转载。

三角河

从兴宁寺出来,沿街南行约百米,路东有一个"三角河公园"。这里原来是一个大水塘,本地俗称"河坑子",后来填平修了公园。传说白佛北边的十里铺村有一个宝塔,像枝"笔",白佛村的河坑子像"砚台",一笔一砚是当地的两宝,晴天时,河坑里能看见宝塔的倒影。后来燕王扫北把这两宝拿走了,从此,白佛村的气候就一年比一年显干。以前这儿有个三官庙,有许多石像,现在已经荡然全无。在旧址上新修了老母庙,公园里回廊破旧,健身器材也少有人玩,只有石榴花开正盛,偶有学生在此读书小憩。

历史上真实的白寺村(白佛村千年的历史名村)(6)

未经作者许可,请勿转载。

历史上真实的白寺村(白佛村千年的历史名村)(7)

未经作者许可,请勿转载。

人物志

刘魁显被誉为丝弦一代宗师,他出身穷苦人家,从9岁开始学戏,跟着正定当地丝弦老艺人学习,专工武生和架子花脸,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小有名气。30多岁时刘魁显改演文武老生,这时候他已经名声大振,人称"撩帘即响,誉满河北",观众称他是"丝弦大王",有"三天三夜不合眼,也要看够刘魁显"之说。

历史上真实的白寺村(白佛村千年的历史名村)(8)

未经作者许可,请勿转载。

1937年,刘魁显创立"玉顺班"。1938年,他和何凤祥、王振全等"八个师兄弟"组成"隆顺合班"(剧社)——这是丝弦历史上第一个固定班社,挤入了石家庄(时称石门)开始演出。"隆顺合班"刚刚起步,日军的侵略使中国人民陷入到水深火热的苦难之中,"隆顺合班"也到了濒临解散的艰难境地。一天两末箱演出,却挣不上二斤棒子面钱。为了养家糊口,有的艺人不得不在卸妆后,出去打小工,当小贩,拉排子车,有些艺人因冻和饥饿失去生命。刘魁显万般无奈之下做出了惊人之举:卖掉自己家的田地来支撑"隆顺合班"。卖地换来的钱给大家开支,保住了"隆顺合班"。

历史上真实的白寺村(白佛村千年的历史名村)(9)

就用它代替了,勿怪勿怪。

1953年,刘魁显带领的戏班正式更名为"石家庄市丝弦剧团",建立了现代的导演制。石家庄解放后,作为第一届石家庄市人民代表的刘魁显去开会,可一直到快开戏了还不散会。大家急得团团乱转,戏码已经写出去,刘魁显的主演。观众是冲着他来的,如果临时换戏,观众肯定吵嚷着要求退票,这样的话剧场的损失可就大了。时间很紧,散会后,市委书记知道情况后专门派司机送他,可刘魁显执意不坐,他说:"公家的车,我不能坐。"司机百般劝说他就是不听,只顾往剧场跑,他在前边跑,司机在后边跟着,到了他也没坐市委书记的车。到了剧场,已是气喘吁吁满头大汗,他来不及吃饭就赶紧着上装演戏。

百年驿道兴衰

1963年那条南北向驿道还有,去北边十里铺、正定城,本来这路宽20多米,因为"多年的道路走成河,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土路越轧越低,走的人也越来越少,逐渐地,路两边种上了庄稼。当地人称它"大道沟",郝新华说,他记得最深的地方有一米,1963年发大水,道沟里的雨水过了一个多月才排出去。改革开放以后,周围新修的公路四通八达,这条路被彻底废弃。

历史上真实的白寺村(白佛村千年的历史名村)(10)

东西向的驿道,比这条路要窄多了,只有四五米宽。据《石家庄市地名志》记载,明朝时,两条路交汇处往来车辆行人很多,白佛村民便在道边开饭店、茶馆,买卖兴隆,店铺渐增,逐渐形成村落。因位于交通路口,所以称做"白佛口"。后来,随着驿道的衰落,生意也跟着冷清。陈秋来记得,解放初,村民陈洛瑞还在那里开店,但干不起来,很快就撤了,那应该是驿道口最后一家店。

历史上真实的白寺村(白佛村千年的历史名村)(11)

虽然古代的驿道已经消失,但此在今天依然是交通要道之所在。东二环与中山路在此交叉,白佛客运站在此修建,这里终日人潮喧嚷。

历史上真实的白寺村(白佛村千年的历史名村)(12)

未经作者许可,请勿转载

说到白佛客运站,石家庄人都不会陌生,几乎大多数石家庄人,都在这里坐过车。如今白佛村口也有了地铁,每逢上下班,坐地铁到村口下车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历史上真实的白寺村(白佛村千年的历史名村)(13)

未经作者许可,请勿转载

后记

从三角河公园位置往南,沿一条东西向小街向西走不远,有一个丁字路口,从这个路口往南一拐,路东有一座很小的关帝庙。据说,曾经这庙里有一副对联非常绝妙:"兄玄德弟翼德德兄德弟",师卧龙友子龙龙师龙友"。横批字数虽多,但也很有意味:"读春秋看春秋亦步春秋"。

历史上真实的白寺村(白佛村千年的历史名村)(14)

读春秋看春秋亦步春秋

出了白佛村向西是白佛口,据说这儿曾经有座"青风亭"的高岗子,是远古人类居住的地方,叫白佛口文化遗址。现在是看不到了,遗憾之余,我到附近的"畅园"公园玩了会儿,怏怏而回。

历史上真实的白寺村(白佛村千年的历史名村)(15)

来了便真的不想离开

最后不要忘记点赞 评论哦!


历史上真实的白寺村(白佛村千年的历史名村)(16)

点赞 评论 转发!

本图文为东和里原创出品,未经作者许可,请勿转载。

商务合作请私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