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回答一个研究西游绕不开的问题了。吴承恩为什么要写西游记呢?西游记究竟有没有阴谋论?他真的只是儿童神话故事?要破解这些问题,首先必须要了解作者写西游记的目的是什么。在明代有四大名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四本书中有一本被禁,这本书就是西游记,不是金瓶梅。孙悟空都喊出了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口号,不禁他禁谁。孙悟空和宋江是有本质不同的,宋江造反,但是渴望招安,最后为了报效皇帝而死。

吴承恩西游记的另一种解读(吴承恩为何要写西游记)(1)

而孙悟空呢前后两次被招安两次造反,一直在藐视玉帝,最后还成了如来的打手,而且书中处处都是对腐朽王朝的讽刺。取经团队经历了不同的国家,遇见了千奇百怪的国王,有哪个国王是伟大光明正义,国王为了长生不老,迷信道士甚至去吃小孩的心肝。在西游记里,各路妖魔、鬼怪、牛鬼、蛇神都能在现实中找到他们的原型。比如说嘉靖皇帝曾自封道教帝君,整天修道、炼丹,想着长生不老、不理国政,一大批道士被封为真人国事。嘉靖帝经常需要撰写一些文化祭天的青瓷,而严嵩为了迎合家境,练就了一番写清词的本领,由此得到嘉庆赏识,官至内阁首府,岩松也被诗人讽刺为青瓷宰相。严嵩当权期间跋扈专权、贪腐敛财、蒙蔽皇帝,吴承恩就是用车迟国的虎力大仙等妖精来讽刺、隐喻岩松一等。吴承恩更是深刻刻画了一种官场现象,那些有背景的妖精无论犯下多大的恶。最后都被带走了,而那些没有背景的山精、野怪就难逃一死了,这就是有背景和没背景的区别。读西游记一定也必须读元杂剧西游记元杂剧早于西游记的成书,西游记的元素在元杂剧中都可以找到出众。毫无疑问,作者深受杂剧的影响,也必然熟悉杂剧的内容。

吴承恩西游记的另一种解读(吴承恩为何要写西游记)(2)

在西游记小说成书之前,原杂剧代表着主流的西游世界观。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咱们可以试着去推测作者修改剧情的目的。因为篇幅有限,这里只能举有限的例子进行说明。第一,在唐僧的人物塑造上,杂剧中唐僧出发之时,大唐百姓、官员相送,大家都求唐僧说法,唐僧的回答每句皆是大智慧,但是吴承恩完全删掉了这个情节,把唐僧塑造成了胆小且容易受骗的和尚,用孙悟空的话说就是一个脓包。他为什么要丑化唐僧?唐僧代表的就是当时那些思想迂腐、软弱、无能的文人大臣。第二、孙悟空的设定。元杂剧中孙悟空的哥哥,他的名号是通天大圣。至于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动机就更有意思了,孙悟空偷王母仙桃、白鸽、仙衣,一道与夫人穿着坐井观衣。没错,在原杂剧中,孙悟空是有夫人的,他的夫人就是金鼎国王的女儿,他不但有老婆,还是个爱妻狂魔。谁说孙悟空不能谈恋爱,那就是不尊重历史。但是在西游记中,开篇就是孙悟空诞生学艺比较两个孙悟空,前者是名副其实。这得要彻头彻底的反面角色,好色见形势不好,第一反应是好,后者则充满了反抗精神,却一直被玩弄于股掌之中。吴承恩为何要这样改?这和吴承恩的个人经历有很大关系。吴承恩祖上曾经做过的官都只是负责教化和殉罪。同声秀才的小学官是九品之外未入流的官,正相当于弼马温一样的小官。吴承恩渴望通过科举进入仕途来改变家族的命运,但是直到四十七岁的时候,他还是一名庸庸碌碌的老秀才。

吴承恩西游记的另一种解读(吴承恩为何要写西游记)(3)

最后按照明代科举的常例,老秀才凡屡试不中举人的,依次排队等候选送。于是吴承恩变成了一名碎工匠,但朝廷没有让他做官,而是让他去南京国子监继续读书,直到六十七岁时,吴承恩在北京又候选了几年才得到。一个浙江长兴富县城的八品小官,这和孙悟空被骗上天庭做弼马温没有两样。吴承恩的副县城做得很不顺心,他厌恶官场的污浊,不会攀援赴会,一意孤行,又完不成上司规定的正负指标,最后被拘捕,肮脏入狱。后来虽然又已事出有因、查无实据,将他释放,并以八品之嫌补了他一个类似给皇亲大护做家庭教师的官职,但他已看透了官场的险恶,于是拂袖弃官而归。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所以作者写的这部西游记绝对不是一部暑期逗小朋友开心的童话故事,而是有深刻隐喻。第三,人物翻转。杂剧和小说把唐僧和孙悟空的地位完全给弄反了,杂剧开头是唐僧遇难,中间孙悟空大闹天宫一笔带过。西游记开头是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遇难时俘虏,两个西游作品的重点完全不同,一正一反之间,故事的主角换位,人物的形象也反转了。小说美化了孙悟空、丑化了唐僧。再就是西游记中神佛的形象大多都被作者修改了。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传统佛教或民间的版本大家都很熟悉,佛祖为了解救一只被老鹰捕食的鸽子,甘愿割下自己等同鸽子重量的肉来喂食老鹰。

吴承恩西游记的另一种解读(吴承恩为何要写西游记)(4)

但到了西游记里,故事就不是这样了。原著第七十七回,如来与大鹏鸟的协议,妖精等你那里持斋把坐,极贫极苦,我这里吃人肉,受用无穷。你若饿坏了我,你有罪。谦如来到,我管四大府州,无数众生瞻仰。凡做好事,我教他先记入口大鹏鸟。条件是我不吃醋、只吃人。如来的陨落是瞻仰我的无数众生先即入口,这就是西游记里的佛祖。吴承恩这些不怀好意的修改不是阴谋论是什么?很多人都看到我解读西游太傅黑,大家更希望能看到一些光明的解读。但吴承恩在写西游记时就已经定了黑色调,所以西游记这部书注定是黑多白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解读的方向。这一点也不是我能改变、能控制。而且在小黑看来,西游记想要表达的远远不止于此。这是一本有野心的小说,那么作者的野心究竟有多大呢?咱们来看西游记的开篇诗,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或鸿蒙开辟,从资清浊变,富在群生养智人,发明万物剑。称赞预制、造化会、员工虚悍。西游记后传,作者写西游记的目的是什么?想要讲的究竟是什么?造化应该怎么解释呢?我来说说我的理解。造势产生的意思话是发展、演化的意思。会和原指的是时间,一会是一万八千岁,一元是十二万九千六百岁。功是功劳、功过、成就、造化或员工的意思,就是指漫漫时间长河中群生万物从诞生到发展的全部过程。和英国用现在的简单说法就是自然规律,如何来讲明白这个规律呢?是否只要理清西游记中所有事件的因果,咱们就能理解整个世界的规律。西游记一开始说得明明白白,他要讲的不是一个故事,而是给你讲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律,只有宗教和哲学的书才会这么开头,才敢这么开头。

吴承恩西游记的另一种解读(吴承恩为何要写西游记)(5)

大家看西游记的野心够不够大?西游世界有自己独立的世界观,而且是十分超前,甚至可以说是不可思议的。第一,西游世界是个循环宇宙,这是一个多么大胆的想法,每一个循环是为一元,一元分为子、丑、寅、卯等十二会,最令人震惊之处,他给了议员一个准确的时间,十二万九千六百年。小黑不知道他是怎么算出来的,但是可以肯定这是根据易经所推算出来的。因为书中引用了易经的一句话,打在前缘,志在坤圆,万物滋生,乃顺成天。第二、在传统的神话中,人是由女娲用泥捏成,在西方也是上帝造人,在神话中有一个共识,人是由神造,但在西游世界中,人却是由天地交合所生,不是游神。造得相反,先有人而后有神,神是人造的,他是一本神话小说,但是人却先于神而产生,够不够惊喜?第三、西游对人和善的定义。富仔群生养智,人化名万物皆成善。这句话简单来讲,生你是善,养你是人。任何生灵存在于稀有宇宙中,都是天、地、人善的结果,生灵的死亡、消灭并非天地所愿,但是没有人能够逃脱得了生死循环。天地上结,有终有结,何况人物。也就是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循环的宇宙中,有开始必有消亡,新世界总会取代旧世界。作者重建了一个全新的西游世界,并且把这个世界的主题概括为造化毁员工。什么是真正的造化毁员工。遗憾的是作者没有留下最终答案,作者就是要我们自己解读,却发现造化毁员工的真相,只要秘密没有被揭开,就不存在过度解读。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西游世界,也都有自己的西游梦。阴谋论也罢、胡说也罢,不过是寻找造化毁员工必然的经历,不能因为一句质疑而放弃对西游世界的探索。答案无论对错,我们都可以自豪地说一句:我读过、我思考过、我质疑过、我探求过。关注小黑,下期我们一起探寻西游奥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