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练拳,用了两年时间将老架一路学完之后,我的老师十多年来给我整架子,一直就是从起式到单鞭,五个动作,反复告诉我的一句话就是——后面的都一样。

当初我也不理解,后面还有七十个动作呢,怎么都一样呢?明显差别很大,后来我才理解了——动作千变万化,万变不离其宗,劲路都是一样的,道理都是一样的

只要把握了规律,所有动作,都是按这个规律去运动的。我们在纠正动作的同时,就是在感受和体悟太极拳的规律,动作虽然不一样,但他们有共同的运动规律,通过这五个动作反复练习,对照、感悟,提炼出规律,目的就达到了。

所以,大家在学习太极拳的同时,需要开动脑筋,去发现太极拳的运动规律,去感知、去体悟,你感觉到了、发现了,这套拳就属于你了。你的风格特点,就会逐渐形成在动作里,并且得到体现和反映。

陈家沟有句俗语:“会不会,金刚大捣碓”。意思是,看一个人对太极拳运动规律的理解和掌握,你一个金刚捣碓,最多打到第三个金刚捣碓就够了。

如何发现丹田呢?

我们通常讲的气沉丹田,怎么做到气沉丹田?有了这种气沉丹田的感觉,然后才能运用它。只有做到了气沉丹田,才可以节节贯穿。

太极是阴阳、刚柔、动静,我们理解太极拳就是从这三个方面来理解。

缠丝功、缠丝劲讲的是动。静指的是什么呢?静是指我们的身法,身法正确,运动正确,太极拳运动就正确了。身法属静。如何得到正确的身法——站桩,通过站桩这个静功的训练,来锤炼出一个正确的身法。通过缠丝功的训练,掌握运动规律。在正确的身法下,按照正确的缠丝运动规律去练,就是正确的太极拳。

因此,我们总结一下,正确的太极拳,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身法,一个是运动规律。

通过站桩找到身法,也就是找到丹田。

站桩的要领是什么呢?其实和其他动作是一样的,万变不离其宗,动作都一样,指的是要领,动作外形不一样,要领都是一样的。

书上写的很明白了,虚灵顶劲,松肩沉肘,含胸塌腰,屈膝松髋,从上到下对身体各部位去规范,按照这个规范去做就可以达到正确的效果,那就是:上虚下实,气沉丹田,就能得到正确的身法。

身法找到后,由静而动,这时候往往会出现一个问题叫丢,一动就乱了,身法没有了。

静的时候可以维持正确的身法,一动身法就忘了,注重的了外形而忽略了身法,这时候需要做到一个字即“守”——守住身法

如何守住?方法就是慢,用慢这个方法更大程度地守住正确的身法,如果快了容易造成身法的丢。所以,太极拳初期的训练一定是慢的。

慢,不是太极拳的要求,只是一个方法。

通过这个方法,使我们的动作趋于正确。

判断太极拳的质量,不是看快慢,太极拳也有快。用慢守住正确的身法,将缠丝的运动规律贯穿进去,质量就会不断提高。

因此,可以归纳为练好太极拳有两个关键:

1、站桩;2、缠丝。

将站桩和缠丝功这两个要点——也就是基本功——完美结合在一起,就是完美的太极拳。

完美,就是正确度非常高,动作质量非常高。

讲到这里,我们又回到了基本功,回到了起点。

太极拳步法主要有哪五种手型(正确的太极拳应该包括两方面)(1)

很多学员会老架一路、二路、38式、56式、刀枪剑,等等。但是如果你不懂正确的身法和运动规律,你练的都是错的,就没什么用——会的越多,错的越多。

太极拳不在于会多少,关键在于是否理解、是否掌握了身法和运动规律这两个核心要领。学拳不看内容学多少,而是要领掌握了没有。全国各地学生来到这里,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基本功没有练好

我们一定要重视基本功的训练,我们把老架一路前面五个动作学会,守住身法,守住运动规律,后面七十个动作都不是问题,我们不能动作通完了,规律没有找到,舍本逐末。我们大家在今后的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动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理解太极拳。要反复指导学员们站桩、缠丝,通过这些总结规律,带到拳里去。

一定要牢记:基本功是捷径。

基本功是前人总结出来的精华,非常有代表性的动作。 基本功有两个特点:

一个是简单;另一个是规律性明显,容易懂。

我们通过放松功,通过起式等简单动作,可以更快的掌握身法和运动规律。放松是太极拳的第一要求。丹田是客观存在,但日常又难以发现。因为生活中没有去体会它,没有去寻找它,没有去练习。

所以,我们一般教学,帮助学员整理拳架,重点到第三个金刚捣碓这十五个动作,就足够了。帮助大家整理规范,找到运动规律。整理部分太多,往往会造成大家记不清楚,学习的质量不能保障。

太极拳步法主要有哪五种手型(正确的太极拳应该包括两方面)(2)

下面再讲一讲站桩时意念的问题。

我们站桩时候,练拳的时候,你的意念在哪里呢?

站桩时意念在身体里,不能跑出去。意念不是固定的,不能说意守丹田,心不能往外面想,神不能往外面走,要回来,去感受自己的身体。

太极拳运动跟西方运动最大的差别在于你的呼吸、意念和动作是紧密配合的。一般运动,走路、跑步等,都是意念和动作分开的。

太极拳要求神形兼备,内外统一,心中有拳,拳中有意。站桩时就是这样子。意念在要领上面,位置是不断变化的,意念时刻在感受你的身体,调整你的身体,哪里有问题,意念就去解决哪里的问题。

身体能否放松,身体能否平衡,呼吸能否平静,心能否静下来,都需要意念去解决,哪里需要就去哪里。这些做到后,产生气沉丹田、上虚下实的正确感觉之后,要意念在全身——在整体,不在局部。再往下,不需要意念,最终练到无意,有意无意是真意,最正确的是意念在有意无意之间。

刚开始学拳的时候就是在练意念,练习感受,形成自然,形成习惯,达到神明,不需要意念,同时又处处有意念,这就是站桩时意念的运动过程。

注:本文根据师父陈炳老师2014年弟子班教学视频整理,并经师父同意后在公众号“修心为上”首发。另在《武魂·太极》2016年四月期刊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