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军队的战斗力强不强,除了跟指挥水平、兵员素质有关外,与武器装备的强弱也关系莫大。

抗战时期,我军主要武器来源于对敌缴获,缴获越多装备越好,进而更能打胜仗,由此形成良性循环。到最后,主力部队的装备往往就成了日盔日械,老百姓一看来的八路都是清一色三八枪、歪把子,就知道这肯定是主力来了。

当然,这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其实来得并不轻松。因为日军不会白送武器给我们,每一支三八式步枪、歪把子机枪的缴获,都是要经过血战才能夺到的。如果说缴获比较困难,枪械和弹药均不足的话,很多仗即便是有机会也打不了,或者说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才能打。

一个连100挺机枪(400多挺机枪立即能补充)(1)

相较于我军的情况来说,国军在步机枪、迫击炮及其弹药方面的供应还是比较充裕的。尤其是中央军的嫡系部队,往往能得到优先的武器供应,这也是一些国军王牌部队能够打出名声的物质基础。

以抗战时期国军的头号主力第74军来说,这支部队的知名度很高,不过在全面抗战前,该部所辖部队还算不上中央军的一等嫡系。

第74军成军于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其中所辖的第51师源自补充第1旅;第58师核心为原浙江保安团。两师在淞沪会战时合编为第74军,此后又参加了南京保卫战。

在南京作战期间,其74军损失惨重,城破一周之后收容到的官兵不及3000人。而据王耀武回忆,该军战后收容总数不过5000人,此数应当是加上了后续零散归队的官兵。但是在武器方面,则损失殆尽。

一个连100挺机枪(400多挺机枪立即能补充)(2)

人员装备遭到如此大的损失,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整补的话,那么不要说恢复战斗力,就是连建制的维持都很困难。

但换句话说,只要能在第一时间补充兵员和武器装备,那么就可以快速恢复战斗力。

第74军在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中的表现都不错,再加上是中央军的缘故和俞济时的关系,因此能够得到优先的整补。另外王耀武等人属于比较能打仗的指挥官,也能让补充的兵员、武器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由此第74军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良性循环,逐渐打成了中央军的头号主力。

以往大家都是从战斗过程角度去谈第74军抗战历程的,我们这里就从其参加京沪作战及之后的武器整补方面,来探寻其战斗力的另一个侧面。

在淞沪会战刚开始时,王耀武的第51师其实还是三团制师,第四个团为从陕西警备旅中划拨而来,该团就是张灵甫任团长的第305团。由于这个团武器还没有配齐而且没有对日军作战的经验,因此王耀武便命令该团团长张灵甫率部在前线构筑工事,同时在枪炮声中练习胆量。

一个连100挺机枪(400多挺机枪立即能补充)(3)

在淞沪会战期间,王耀武的第51师表现不错。友军常羡慕称“王耀武师在施相公庙与敌作战,每日夜袭可得十支八支步枪,或打死俘虏个把敌人”。

而王耀武在10月7日,王耀武向老蒋发报称:日与我作战之敌……被职师五日之奇袭围击伤亡惨重,兹在阵前遗尸中搜获文件数十,其被我击毙而有确证可查者计有中队长千田大尉、山口少尉……以下伤亡者约二百余名。

到10月26日,王耀武再报称:罗店抗战……迭挫顽敌,共夺获步枪184支、轻重机枪10余挺,及重要文件战利品甚多。当然,在作战期间第51师也损伤不小,伤亡达到了3000余人。

以王耀武的指挥能力以及51师战果不错的背景下,才缴获日军步枪184支、机枪10余挺,由此可见当时缴获日军武器的不易。当然要说以这点缴获补充自己,那肯定也不够用。

淞沪会战结束后,第74军退入南京被列为卫戍部队。

一个连100挺机枪(400多挺机枪立即能补充)(4)

南京保卫战中,王耀武的51师战损高达7855人,到12月21日时仅收容将官3名、校官13人、尉官47人、士兵夫1564人,可以说元气大伤。

王耀武在回忆当时的惨状时曾说道:

12日午后5时,俞济时(74军军长)用电话对我说:唐长官(指唐生智)召集师长开会,城里情况已很混乱,开会可能有重大变动。我建议说:战事正在进行,我不能立即离开。开会如研究放弃南京的问题时,不论渡江或突围,必须有周密的计划及准备的时间。应立即将江北岸所有船只调到下关及八卦洲的江边,分配给各部,并区分上船的码头,否则是不堪设想的。

俞又说,我也考虑到这些问题,一定向上建议。俞济时等参加开会的人到了长官部,唐生智将已印好的突围命令立即分发各军、师长,很快就散了会。

这时天已黑,俞见情况紧急,立即派军部李参谋把命令送给我,并嘱我师立即设法渡江,过江后到滁州车站附近集结。我即令第151旅到八卦洲附近绑扎木排过江,第153旅及师直属部队至下关设法渡江,过江后到滁州车站附近集结。

一个连100挺机枪(400多挺机枪立即能补充)(5)

我下达命令后,即率师部人员经城内中山路向挹江门前进,途中遇到第36师的部队阻止各部队向下关撤退,并不断开枪射击,子弹由头顶飕飕飞过。向挹江门行进的官兵看到这种情况,有的主张与该师对打;有的说,没有叫敌人打死,而被自己的部队打死了,那才冤枉。

我看无法由马路通过,又怕耽搁时间多了过不了江,就绕道向挹江门走去。在行进中不断听到爆炸各部建筑物的声音,马嘶人嚷,伤兵叫喊,乱腾到极点。各部队遗弃的伤兵很多,其中勉强能行者,也拄着棍子向下关前进,一边走一边骂。

曾听伤兵骂着说:你们都逃了,把我们甩在这里,叫日军杀害,真令人伤心!他妈的,早知如此,谁肯打仗。

一个连100挺机枪(400多挺机枪立即能补充)(6)

我到了挹江门,看到城门只开了一扇,人多门窄,极为拥挤,甚至有被挤到踩死的。有一辆马车挤翻在地下,人们光顾逃命,宁肯踩着马越过车而去,也没有人将倒在城门下妨碍行走的马和车拉开。

我出了挹江门,走到下关江边,看到各码头上的人很多,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到处乱窜。江里只有极少数的船只,无船的部队见船就抢;也有互相争船或木排开枪的;有的利用一块门板或一根圆木而横渡长江的;有的看到过江无望而化装隐藏到老百姓家里的。

我无船过江,正着急时,遇到军部张副官,他急忙对我说,军长和冯圣法(58师师长)等都已过江了,军长见到战事失利,早派人在浦口预备好了一只小火轮,这只火轮每次可以装三百多人,叫我来接你和部队。

我即带着一部分人上船过江,同时立即加派师部副官主任赵汝汉带着一部分武装兵,协同军部张副官接运第74军的官兵,经过一夜接运及自行设法过来的约五千人,武器损失殆尽。

一个连100挺机枪(400多挺机枪立即能补充)(7)

而据王耀武在战斗详报中所提及的数字,仅该师在南京之战中即损失汉阳造马步枪2501支、中正式步枪1019支、捷克式轻机枪56挺、勃朗宁轻机枪59挺、三十节式重机枪80挺、驳壳枪/手枪383支、迫击炮22门及大量军械和弹药。而第58师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不过当时的国府尚有不少武器库存以及动员兵力,是可以优先补充第74军这样的部队的。

仅仅在1938年1月8日到2月6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即补充第51师汉阳造步枪1995支、比造轻机枪126挺、捷克式轻机枪113挺、法造迫击炮24门;补充第58师中正式步枪1500支、比造步枪800支、比造轻机枪100挺、捷克式轻机枪104挺、法造迫击炮24门。

此外,第51师和58师各领到了6门战防炮,师属炮兵则分别有7门和6门山野炮。其余重机枪、步枪和机枪缺额,后续仍有补充。

一个连100挺机枪(400多挺机枪立即能补充)(8)

也就是说像第74军这种武器装备几乎损失殆尽的情况下,它仍然可以迅速拨发全套的武器装备,甚至较之前还有所强化。

其中仅以轻机枪为例,在1月8日到2月6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便补充了443挺,足以让每个步兵连换装6挺新机枪。

要是没有武器装备的及时补充,那么第74军是无论如何也无法迅速恢复战力的。而像这样的情况在之后该军的作战历程中,是经常存在的。

如果是个杂牌军,即便在全面抗战初期很能打,但后续卡住了武器供应,那么再能打的部队也是要逐渐吃瘪的。

一个连100挺机枪(400多挺机枪立即能补充)(9)

所以中央军和杂牌军在抗战中的战力差距被迅速拉开,到之后中央军美械换装时的差距就更大了。当然同样是在中央军中,第74军之所以能得到优先供应也与其战绩有关,像有些烂泥扶不上墙的部队,给再多装备也是白搭,后续的地位自然就要下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