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凌晨3点,曾翠香和丈夫付界通就起床忙碌了起来。发面、和面、包包子、上蒸箱……夫妻俩有条不紊地配合着。三四个小时后,热腾腾的包子出炉。

曾翠香和丈夫付界通在成都中和街道开了一家包子铺,这是夫妻俩惯常的生活节奏。但和往常不一样的是,今天,曾翠香和丈夫更加忙碌了。

一个肉包、一个馒头、一杯豆浆,这样一份早餐,他们要仔细地打包好240份,再用保温泡沫箱装上。天亮时,有志愿者前来接这些免费的爱心早餐。

早上7点多,早餐送到中和街道多个社区,一线工作者们拿到手时,包子和豆浆都还是热腾腾的。

这是一个社区居民和一线防疫工作者双向奔赴的故事。故事主人公曾翠香将这一故事写成“居家日记”,记录下这特殊的一天。

2022年9月3日 天气:阴

如果没有凌晨3点的那通电话,或许也就没有这个故事了。

我叫曾翠香,家住成都高新区中和街道化龙社区,和爱人在社区楼下开了个包子铺。9月1日上午,成都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关于在全市开展全员核酸检测的通告》后,我和丈夫就决定临时关闭包子铺,没事就不外出了。

今天凌晨3点钟左右,我被一通电话惊醒。来电的是中和街道办工作人员,对方很着急,问我们有没有早餐卖。我从电话里得知,这些早餐是要送到中和街道办几个社区的一线防疫工作人员手里,大概需要240份,早上7点就要送达。

听到要送去一线工作者手里,尽管没营业,但我们想都没想就立马答应了,也给对方说不要钱。为什么不收钱呢?我虽然没有参与一线工作,但我知道他们非常辛苦。凌晨1点多的时候,我还看到他们奔波在大街小巷中。和他们比,这点小事不算什么。

接完电话,我和丈夫就赶紧起床,披了件衣服,拿上通行证就出门了。当时天还飘着小雨,有些凉,黑黢黢的,街上也没人。

我的战疫日记10小时(我的战疫日记9月3日)(1)

为防疫志愿者送上240份爱心早餐

铺子离家近,走路过去十分钟左右就到了。到店后,我们夫妇二人就各司其职,丈夫力气大,负责揉面,我就开始熬粥、准备做豆浆用的黄豆。

做豆浆用的干黄豆一般需要提前一晚泡发,但要得急,我们也想一线的工作人员喝点热乎乎的豆浆暖暖胃,我就想出一个用高压锅煮黄豆的法子。四五点的时候,豆子煮好了,面也发得差不多了。

平时正常营业的时候,我们请了一个帮工帮忙包包子,但今天只有我们夫妇二人,量也比较大,面发好后,我们就把儿子喊过来,一起包……

7点左右,社区志愿者前来顺利接走这些爱心早餐。听他们说,一线工作者拿到手时,包子和豆浆都还是热腾腾的。

送完这批早餐后,想着可能还有其他的医护人员和志愿者没吃早饭,我就在小区群里问了一下,没吃早饭的志愿者和医护人员都可以过来免费吃早饭。除了包子馒头,我们还做了一些馍馍,蒸了一些玉米。

我的战疫日记10小时(我的战疫日记9月3日)(2)

为防疫志愿者送上240份爱心早餐

随后,陆陆续续来了一些一线工作者,他们看上去都很年轻,眼睛挂着黑眼圈。一问,一般都是工作到凌晨,每天睡几个小时,早上六七点又要继续工作。最晚前来的是个小妹儿,快中午12点才过来,这也是她的“早午饭”。

这些医护人员和社区还有志愿者都坚持要给钱,但我拒绝了。

我们只是尽一份绵薄之力,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最辛苦的是他们。后续,我们夫妇二人也会继续免费为他们提供早餐。

其实除了我们,周围也有很多好人好事。我听说,有个刘大哥,自己跑去当志愿者,帮助录入核酸采样信息、维护现场秩序。他还自掏腰包为一线工作人员送去矿泉水、方便面、小面包等防疫物资。

红星新闻记者 彭祥萍 图据受访者

编辑 柴畅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我的战疫日记10小时(我的战疫日记9月3日)(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