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个“乡”,从现有字形看,真看不出与广阔农村有何关联。其中莫非有什么奇妙的意义转换?

与吃饭宴请有关

君自山中来应知故乡事(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1)

最初的字形字义,竟然与吃饭宴请有关。字形所呈,就像两个人相对而坐,共食一簋。簋为远古一种盛放食物的容器。现在老友相聚,似乎也时有这样的情形:“偶尔相对饮几盅。”照此,“乡(鄉)”的本义显然指宾客相聚,以酒菜款待,吃在一个锅里。

代表“城邑与城邑之间”的符号

君自山中来应知故乡事(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2)

“乡,国离邑民所封乡也。”字形演变中,原来两个张口吃饭饮酒的人形,有的变成两个字形接近却代表城邑的符号,中间仍然夹着食器。在地理形态上,城邑与城邑之间的区域,往往是一大片村村寨寨,“乡村”的义涵是不是由此衍生而来的呢?“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远古族群往往同食一锅,具有强烈的乡土认同意识,这或许也是“乡”的来源之一。有的字形后来变成了从乡从郎的字形,也就是“鄉”。简化后的“乡”,一直被诟病为“乡无郎”,是不是与此有关呢?

“乡”与“郎”

君自山中来应知故乡事(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3)

从“鄉”到“乡”的这个演变过程,可以说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交织关系。“郎”的引进,既是相似字形的归类,也是“乡”的部分特征的假借,同时兼具声符。因为,“郎”原本指的是用玉石砌造、如同城邑之间相互沟通的宫廷连廊。

乡是生命的故园,乡里有割不断的生命情思。“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怀乡之思,溢于言表。“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鸿雁传书,没那么快呢。“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不管身在何方,故乡永远是萦绕心头的不变情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