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最初生长在我国南方,栽培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代。

有关荔枝的记载,最早的文献是西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文中写作“离支”。什么意思呢?是说这种水果不能离开枝叶,一旦离开枝叶,就会迅速变质,失去风味。

“离支”二字到了东汉,演变为“荔枝”。说起荔枝,很多人立刻就会想到风华绝代的杨贵妃。确实,杨贵妃爱荔枝是出了名的。

据说,唐玄宗为了让爱妃杨玉环吃上新鲜的荔枝,想尽办法,命人从南方快马加鞭把新采摘的荔枝送到贵妃面前,只为博美人一笑。

唐代诗人杜牧那首脍炙人口的《过华清宫·其一》的内容,就与千里送荔枝有关。

《过华清宫》其一

(唐)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一骑红尘妃子笑全诗(一骑红尘妃子笑)(1)

这首诗是杜牧的组诗《过华清宫》当中的第一首。唐玄宗和杨贵妃经常游幸的华清宫,位于骊山。后人将它与颐和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为中国四大皇家园林。

安史之乱以后,华清宫迅速衰败、一片萧瑟。诗人杜牧感怀于此,写下了这首名作。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这两句描写了从山顶的华清宫俯瞰长安城。

“回望”一词,表现出目之所及的辽阔壮美。“绣成堆”既是指骊山左右两侧的东绣岭、西绣岭,也是指唐玄宗在岭上广种林木花卉,郁郁葱葱的锦绣美景。

“次第开”三个字,展现了整个画面壮丽的动态美。从山下到山顶,一扇扇大门依次打开,如同电影的长镜头般,让人眼前一亮。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两句让人立刻就明白了,为什么上一句“山顶千门次第开”,原来是唐玄宗命人疾驰运送的荔枝到了。

《新唐书》记载:“妃嗜荔支,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

为了贵妃的嫣然一笑,唐玄宗派专使日夜兼程,把极其容易变质的荔枝火速送往华清宫,竟然能在变味之前让贵妃尝鲜。在那个时代,这是怎样的人力财力能达到的目标?恐怕只有皇帝做得到。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家喻户晓,却也充满争议。实际上,杜牧在这首诗里也一语双关地表达了对唐玄宗“千里送荔枝”一事的否定。

为了博美人一笑,不惜耗费国力,劳民伤财,最终落得悲剧收场,令人叹息。

在中国画里,荔枝因为谐音“利枝”,有福利满枝头的吉祥含义,所以常被画家们用作绘画的题材。

在众多与荔枝有关的绘画作品里,我们今天选择了明代画家文徵明的《荔枝图》,与您共同欣赏。

一骑红尘妃子笑全诗(一骑红尘妃子笑)(2)

▲《荔枝图》明 文徵明

绢本设色 296cm×119cm

湖北省博物馆藏

荔枝向来生长在南方,北方很难成活。在明朝弘治十五年,文徵明与沈周共同作了《新荔篇》,文中说常熟的顾氏从闽中移植了荔枝,顺利成活了。

因此他们不仅赋文记载,还作了图。文徵明笔下的荔枝树,枝繁叶茂、繁花硕果,欣欣向荣。画面下方,靠近根部的树干盘虬卧龙,体态曲折而有力。

一骑红尘妃子笑全诗(一骑红尘妃子笑)(3)

画面中部和上方,密密麻麻的树叶遮住了大部分枝干,绿色的叶片和红色的荔枝果实相映成趣,设色清雅,使整个画面的色彩对比强烈却不失和谐。

一骑红尘妃子笑全诗(一骑红尘妃子笑)(4)

在画法上,文徵明采用了“兼工带写”的手法,花、叶和果实用工笔细写,而树干采取写意画法,大胆采用简练概括的笔墨,删减了繁琐的细节,整幅画看起来粗中有细,动静结合,颇具匠心。

一骑红尘妃子笑全诗(一骑红尘妃子笑)(5)

在中国画史上,有“细沈粗文”的说法,意思是说沈周的画大多飘逸奔放,因此他的细笔作品最为稀少;而文徵明的画大多细致秀婉,所以偶作粗笔的画作十分珍贵。

自古文人喜爱借物抒情,荔枝作为深受人们喜爱的水果,自然也承载了不同的人文情感。

苏轼在贬谪岭南时,曾作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以此来表达自己的随遇而安、心态豁达。

而明代丘浚的《咏荔枝》里,说荔枝是:“世间珍果更无加,玉雪肌肤罩绛纱。”如此美好,可惜“一种天然好滋味,可怜生处是天涯。”可见,荔枝向来与山高地远相提并论。虽然遥远,但它的鲜甜甘美仍然使人心向往之。

来源:诗书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