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的组成,概括地说包括“三大系统,三大设备”。三大系统是武器系统、推进系统和防护系统。三大设备是通信设备、电气设备和特种设备(与装置)。

坦克的各个部位(坦克的总体组成以及位置分布)(1)

59式坦克详细部位介绍

武器系统是坦克的“矛”、是“拳头”,以大口径加农炮为主;推进系统是坦克的“心脏”和“腿脚”,包括动力、传动、行动和操纵装置4大部分;防护系统是坦克的“盾牌”。通信设备主要是坦克电台;电气设备包括全车的电源和各耗电装置,它和各个系统都有联系;特种设备与装置包括潜渡装置、浮渡装置、扫雷装置、推土装置、导航装置等。对于这些,今后将分别加以介绍。

坦克的各个部位(坦克的总体组成以及位置分布)(2)

59式坦克

当代主战坦克的总体布置已经殊途同归,大同小异。典型的布置方案是驾驶室在车体前部,战斗室居中,动力一传动室位于车体后部,主动轮在后,采用单一炮塔结构,外形尽可能低矮。只有瑞典的S坦克和以色列的“梅卡瓦”坦克在总体布置上标新立异,与众不同。

尽管一种坦克一个样,各有其独特的外部标识特征,但是,坦克在外观上已经区别不大。50年代~60年代的坦克,多采用半球形炮塔,而当代新型主战坦克多采用焊接式炮塔,有棱有角,便于安装复合装甲,形体上也比50年代~60年代的中型坦克稍大些。现代坦克的总体布置以“豹”2坦克为典型代表。日本74式主战坦克的总体布置,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不管怎么说,坦克内部的空间十分有限,一般只有11.3m~ 18.4m,真是“寸土寸金”,而苏式坦克更显得“拥挤”,乘员需经过特殊的训练,才能适应坦克内的环境。

坦克的各个部位(坦克的总体组成以及位置分布)(3)

豹2坦克

当代主战坦克有3名~4名乘员。这里介绍的MI主战坦克的乘员布置有一定的代表性。驾驶员位于车体前部,采取半仰卧姿势,以利于降低车体高度,泡塔内有3名系员,车长和炮长在炮塔的一侧,车长的位置最高,“站得高,望得远”;装填手在炮塔的另一侧,因为是人工装填炮弹,取弹、装弹的活动空间较大。

坦克内弹药的布置很有名堂。弹药是攻击敌方坦克、杀伤敌有生力量的手段;弹药被诱爆,就会成为“车毁人亡”的“罪魁祸首”,M1坦克的弹药布置在西方主战坦克中具有典型性。其弹药的主体布置在炮塔尾舱,此处中弹率低,装甲防护力强,另有爆炸气浪排放板,可以将爆炸气浪导向车外。

坦克的各个部位(坦克的总体组成以及位置分布)(4)

74式坦克

60年代的坦克,炮弹多布置在炮塔的一侧或战斗室的车体下部,有一些布置在车体前部的一侧。这些炮弹存放部位,均采取一些加强防护措施,如加装装甲隔板,采用弹架油箱等。70年代~80年代的苏联坦克装上了自动装弹机,旋转弹舱布置在炮塔底部。从安全性上考虑,不如炮塔尾舱的布置方案合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