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一切生命的源泉”、“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活动、活动,要活就要动,能动才能活”,现在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运动对于健康和生命的重要性。运动可以防病抗病、延缓衰老、延年益寿,当下运动不仅成为了一种理念,更成为了一种口号。然而,许许多多事实似乎“违背”这一观点,比如说:善于运动的虎豹,怎么也活不过动作慢吞吞的大象;乌龟常年呈静养状态,是最不爱活动的动物,但却又是地球上最长寿的动物;一家保险公司统计了6000余名已故运动员的平均寿命,结果发现竟比普通人还要短……这又作何解释呢?由此,又有学者提出了一个与“生命在于运动”相悖的观点:“生命在于静养。”

生活在于静养和运动(生命在于运动也在于静养)(1)

这相互矛盾的结论,颇让一些养生者无所适从,甚至抱怨科学家们都是信口开河,糊弄百姓。其实,事物是一分为二的,养生当然也不能绝对化,生命在于运动,也在于静养,只有动静结合,恰如其分,一张一弛,张弛有度,才是健康长寿的最佳选择。有句话叫“生命在于运动,长寿需要静养”。按照《周易》的阴阳原理,动则生阳,静则生阴。相对而言,运动属阳,运动可以化生阳气,可通畅经脉,促进气血运行,增强心肺功能,有利于胃肠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增强精力,提高工作效率;静养属阴,静养可以化生阴气,降低人体的消耗,增长人的寿命,人的情志与机体功能的密切相关,当人的情感变化过于突然、强烈、持久时,就会影响机体各脏腑的功能,甚至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比如在临床上威胁人类健康及生命的疾病如心脑血管病、癌症、糖尿病以及精神疾病等,其发生发展均与精神因素有关。人体是个阴阳相合体,只有阴阳平和了,才能保证正常的生理功能,所以只静不动

只运动不知道好好休息就更不对。正确的养生方法应该是动静相兼,刚柔相济,阴阳平和。

生活在于静养和运动(生命在于运动也在于静养)(2)

我们除了要注意运动和静养结合以外,同时还需要注意运动及静养的正确方式:

对于运动,我们要注意“适度”、“适当”以及“坚持”的原则,否则只会适得其反。比如说:让生龙活虎的年轻人静坐、闭目养神、打太极拳,结果只会让他憋闷难受;让生病的人脱光衣服在三九严寒天跑到街上健身,其结果只会是活活冻坏;让患有冠心病的人去快跑,其结果只会是诱发心梗而提前去拜见阎王。这就是说要“适当”。对于“适度”, 很难制定出统一的标准,运动量因人而异,但总的原则是应以运动后感到身轻气缓,神清心悦,无明显疲乏感,不会因运动而导致或加重身体不适为基本准则。运动类型也要因人而异,年轻人精力旺盛,可以选择高强度的有氧运动,如跑步、拳击、攀登等;中老年稳缓多静,则比较适合如散步、太极拳、高尔夫球等运动。所谓“坚持”就是要持之以恒,运动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有日积月累,长期坚持适量适当的运动,才能使筋络舒畅,关节灵活,才能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内脏的代偿能力,达到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静养并非静止不动。有些人一听到静养,便整天不出门,天天睡大觉,开始“理所当然”的过起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舒适”生活,殊不知,如此一来,将导致肌肉废用性萎缩和骨质疏松。国外有人做过试验,身体健康的青年人在床上静卧20天后,心脏功能下降70%,血压也降到危险程度,肌力极度衰退,就像生了一场大病。我们所说的静养,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形体活动的相对安静状态,是相对于“剧烈运动”来说的;一是指精神上的清净,即“静心”。

生活在于静养和运动(生命在于运动也在于静养)(3)

《黄帝内经》在谈到养生时就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告诫人们要保持少欲淡定的心境,这样才能使精神内敛,使乱散的心念归于安定,使浮躁不安的情绪趋于平和,犹如使一杯混浊的水澄清下来,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体气血平和,疾病难以入侵。而欲求心静就必须先净心,也就是要心存善心,荣辱不惊,要抛掉私心杂念,对社会、对他人多做好事,宽以待人,对自己要有一个顺其自然的心态,如此养生的功效就尽在其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