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清朝咸丰帝去世后,肃顺等八大臣辅政。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䜣合谋发动政变,推翻了八大臣,控制了朝政。

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咸丰帝慌忙带着后妃逃往热河,谕令皇六弟恭亲王奕䜣(xīn)留守北京负责与联军议和。奕䜣通过签订《北京条约》和处理善后事宜,讨得了侵略者的欢心,树立了自己的威信,笼络了大批在京官员。

咸丰十一年(1861),咸丰帝在热河病逝,年仅6岁的皇子载淳即位,改年号“祺祥”。咸丰帝遗命肃顺、端华、景寿、载垣等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即顾命大臣,总摄朝政。咸丰帝向来不喜弟弟奕䜣,完全把他排斥在权力体系之外。奕䜣与肃顺等人本就政见不同,肃顺得权,奕䜣面临着很大的威胁。

为了防止八大臣专权,咸丰帝还在临终前分别将“御赏”“同道堂”两颗印章交给皇后(即后来的慈安太后)和懿贵妃(即后来的慈禧太后),作为日后颁布诏令的符信,这就意味着将来两位太后对八大臣所做出的军政大事持有否决权,以此节制八大臣。载淳的生母慈禧太后是一个权力欲极强的女人,咸丰帝在世时她就常常代为批阅奏章。现在咸丰帝已逝,而载淳年幼,慈禧太后就想以其生母的身份揽权。她说服了东宫慈安太后,可惜还有肃顺这几个绊脚石。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慈禧太后和奕䜣勾结起来,密谋推翻八大辅臣。

@叔嫂密谋

咸丰十一年(1861)八月十日,御史董元醇奏请皇太后垂帘听政,并派近支亲王辅政。肃顺、载垣等以“本朝无太后垂帘故事”为由反对。阴谋没有得逞,慈禧和奕䜣很是恼怒,只是时机并不成熟,还无力与肃顺等人抗衡,为了平息风波,只好治了董元醇的罪。

为了增强己方的筹码,奕䜣在京派人拜访英法等外国公使,争取外国的支持。肃顺等人为主战派,是外国放手侵略中国的阻碍,奕䜣签订《北京条约》的表现深得英法欢心,英法等国决定扶持奕䜣对抗肃顺,明确表示支持奕䜣的夺权计划。

金碗·清同治

清王朝兴衰的转变者(清王朝的奇闻异事)(1)

奕䜣取得外国势力支持后,以奔丧为名前往热河。肃顺对奕䜣心有所忌,以各种借口阻挠其前来。奕䜣到达后,他们又以“太后无理召见外臣”“叔嫂避嫌”为由阻止奕䜣面见慈禧和慈安。狡猾的慈禧鼓动慈安出面与肃顺交涉,以叙说亲情为由会见奕䜣。双方会面密谋良久,达成协议,分头行动。

奕䜣回到北京,严密部署,准备政变。经多方游说劝说,他先后争取到了刑部尚书、户部尚书和大学士等部院大臣的支持。通过族亲关系,也得到了蒙古亲王的支持。政变是否成功,军队至至关重要。奕䜣费尽心思,终于收买了掌握重兵的兵部侍郎胜保,让胜保把兵力布置在密云,随时待命,一切就绪后,就等萧顺等八大臣自投罗网了。但是,萧顺等人迟迟不肯回京城,两宫皇太后就每天都会催促萧顺等人回京城,萧顺等人在压力下不得已回到了京城。

辛酉政变

九月二十三日,两宫太后携载淳和瑞华,载垣等皇亲贵族先行回皇宫。萧顺等人护送咸丰帝灵柩在后面,到达京城后。慈禧太后就立刻召见奕䜣商议政变之事。

第二天清早,叔嫂两人就里应外合的发动了清王朝的一次奇异的政变。奕䜣迅速派兵抓捕了萧顺等八大臣,瓦解了八大臣的在朝中的势力。

同时慈禧发布上谕,宣布八大臣的罪状。第一条就是指责八大臣“不能尽心和议”,否认咸丰帝的遗诏。下令将萧顺斩首示众,赐瑞华和载垣自尽,其它五个大臣革职的革职,流放的流放,废去八大臣为新皇帝启用的年号“祺祥”,改年号为“同治”。以1862年为同治元年,同治的意思是两宫太后和皇帝同时治理天下之意。

由于这一年是农历辛酉年,因此此次政变被称作“辛酉政变”,也称“北京政变”和“祺祥政变”。

我是古镇春秋,大家的好朋友,多多关注我,我继续努力的为大家带来更多更好的人文历史典故和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