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门望族”,也常被称为“世家”“大族”“高门”等,是指累世官宦,在当地具有一定名望和势力的家族在中国古代,家族是社会的基层结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有名望、有势力的大家族由于其特殊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较普通百姓拥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使家族中的优秀成员迅速成长发展,不仅为本家族赢得了更大的利益,也对当时甚至后世都产生一定的影响营口(主要是盖州和熊岳地区)在历史上也曾出现过这样的名门望族,开展对这一课题的探讨,对于研究营口地方史及营口地域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营口历代的名字?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营口历代的名字(营口历史上的名门望族)

营口历代的名字

“名门望族”,也常被称为“世家”“大族”“高门”等,是指累世官宦,在当地具有一定名望和势力的家族。在中国古代,家族是社会的基层结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有名望、有势力的大家族由于其特殊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较普通百姓拥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使家族中的优秀成员迅速成长发展,不仅为本家族赢得了更大的利益,也对当时甚至后世都产生一定的影响。营口(主要是盖州和熊岳地区)在历史上也曾出现过这样的名门望族,开展对这一课题的探讨,对于研究营口地方史及营口地域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主要代表

营口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历史人物是东晋时期曾任前燕慕容政权司马后投奔高句丽的佟寿,其事迹见诸《资治通鉴》等史料,其墓葬在朝鲜平安北道安岳郡被发现,据墓壁墨书佟寿的家乡是辽东郡平郭县,即今熊岳温泉村。佟是辽东大姓,其家族十分兴旺,直至明代还出过很多武将,但佟寿家族在营口的情况由于史料阙如目前尚不得而知。

营口有确切而详实记载的家族始于金代熊岳王庭筠家族。王庭筠家族的历史可追溯至汉末三国时代的名士王烈,王烈为躲避董卓之乱,举家从山东平原县渡海到辽东,其后裔又辗转高句丽、渤海等少数民族政权,至辽代又返回辽东定居熊岳。辽末契丹政权式微,辽东各种势力竞相登场,王庭筠的祖父王政面对复杂的政治局势果断地选择了刚刚兴起的女真族政权,成为金朝开国功臣之一,为熊岳王氏家族的兴旺奠定了政治基础。王庭筠之父王遵古是金代著名的文人和教育家,金正隆五年(1160)进士,曾担任过金章宗完颜璟的老师,被金章宗尊为“昔人君子”。他在山东博州同知任上修建了博州庙学(设在孔庙里的儒家学堂),并写下了著名的《博州庙学碑阴记》,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教化流行风俗移易,人识廉隅,国兴仁让。”王遵古以其才高博学被誉为“辽东夫子”,他为熊岳王氏家族的兴旺奠定了文化基础。王庭筠(号黄华)则是熊岳王氏家族最杰出的代表,也是金代东北文坛的佼佼者,被历史学家金毓黻称为“文人冠冕”。王庭筠的艺术成就十分全面,诗、文、书、画俱为精湛,在金代文学艺术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王庭筠的诗词取法北宋黄庭坚(号山谷),又勇于变革,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达到了人所难及的艺术高度,正如金代李纯甫所言:“东坡变而山谷,山谷变而黄华,人难及也。”王庭筠的文章以《涿州重修蜀先主庙碑》为代表,借评论刘备而提出了“仁天下”的思想,内容深刻,语言生动,是思想性和文学性俱佳的上乘之作,深受历代文人墨客的赞誉。王庭筠的书法取法米芾(号南宫),深得米芾书法精髓,以至于后人误以为他是米芾外甥,明人王世贞称王庭筠“此书绝美米南宫父子”。王庭筠的绘画继承了王维、苏轼的文人画传统,善于泼墨写意,传世有《墨竹枯槎图》(现存日本),民国时期金毓黻先生曾远赴日本京都观摩此真迹。王庭筠的绘画艺术对于金元时期画坛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养子王万庆继承了他的衣钵,是金末元初非常有影响的诗人和书画艺术家,《全金诗》记载王万庆“诗笔字画皆有父风,时论金人字画以黄华父子为最。”

王庭筠真迹《墨竹枯槎图》

明代在辽东实行军屯,只设军事编制的卫所,不设府县等行政建置,在营口设盖州卫、熊岳驿以及梁房口等一些军事防卫的城堡,并在沿海和交通线建有大量的烽火台,因此,明代的营口多为军人及其家属。由于明代军队实行世袭制,军官和军兵成为职业,一些靠军功升任中高级武官的家族势力逐渐形成,并且不乏名门望族,盖州卞氏家族即是其中的代表。

卞氏家族源自山东黄县(一说是江苏盐城),于明初洪武年间以军户身份来到辽东盖州,其后代因军功逐渐升为武官,至第八代卞世祥时,因跟随辽东总兵李成梁征战屡立战功,官至总兵府中军、广宁卫掌印指挥、盖州卫管屯指挥等职,受封武散官“怀远将军”。后辞官归隐,效法东汉开国名将邓禹 “休整闺门”,偃武修文。卞世祥的堂兄弟卞世功、卞大德等均为指挥使职务,其长子卞为鹏世袭了卞世祥的官职,在明万历之后,卞氏家族几乎掌握了盖州卫的军政大权。卞氏家族墓位于盖州市梁屯镇王屯村,这里埋葬这八位有着将军封号的卞家成员,被当地成为“八大将军坟”,营口市博物馆和盖州市文物处所收藏展出的“卞世祥墓志铭”和“卞文明墓志铭”均出自这里。

营口市博物馆藏 卞世祥墓志

由于卞世祥偃武修文的影响,其后代以文学见长。后金建立之初,卞氏家族成员卞为凤、卞三元父子双双通过科举进入后金政权,尤其是卞三元,在清朝入关后,历任登州知府、扬州知府,协助洪承畴平定江南,官至云贵总督兼兵部尚书,成为清初一代名臣。卞三元不仅文治武功彪炳史册,而且还是一位学识渊博文采飞扬的诗人,被誉为“满洲文士之最先者”(铁保语)。徐世昌编纂的《晚晴簃诗汇》收入了卞三元的诗作,其诗风沉稳,意境悠远,语言平实,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卞三元担任封疆大吏时期,是卞氏家族最为兴旺的阶段,仅《奉天通志》中收录的知县知府级别的就有近20人,其中尤以卞三元的长子卞永誉最为著名。卞永誉在康熙时期曾做过福建巡抚、刑部侍郎,官声显赫。同时他还是一位著名的书画鉴赏家,著有《式古堂书画汇考》60卷,在中国美术史上影响深远。卞永誉的女儿卞淑媛也颇能继承家学,诗画俱佳,是清代女诗人和女画家之一。卞氏家族余续绵长,直至民国时期,盖州卞屯村还出了一位近现代东北著名学者卞鸿儒(字宗孟),曾任奉天省图书馆馆长、东三省博物院常务委员、辽宁省教育厅厅长等职,他提出的“东北古代三大族系”理论影响至今。

来源:营口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