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为什么拒绝别人?》一文中,将人与人之间的那种起码的真诚,说成是“缘”,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推荐最好种子?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推荐最好种子(寻找好种子)

推荐最好种子

在《我为什么拒绝别人?》一文中,将人与人之间的那种起码的真诚,说成是“缘”。

是的,真诚是最好的“缘”。没有“真诚”,便没有“缘”。

当那种起码的真诚丧失之后,老祖宗便会说“坏了缘起”。坏了的“缘起”是变质的种子,无论你如何施肥浇水,是很难结出良好果实的。

当然,在老祖宗的传统里,也有补救之法,主要是忏悔,痛改前非。当我们有了足够的忏悔之心和忏悔之力时,那种坏了的“缘起”,也有可能转化过来。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历史上的“周处除三害”便很是典型。

佛教中有许多关于忏悔的礼仪,用于清洗灵魂的污垢,比如:诵“百字明咒”、行大礼拜等等。释迦牟尼佛甚至开许僧人有7次的“舍戒”。就是说,只要你能痛改前非,佛陀甚至允许你有7次悔改的机会。但要是超过了7次的底线,那也便只能“随缘”了。

在佛教中,将这类变了质的种子称为“恶友”。跟这类人接触,是很容易毒化的。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 “我曾经思想过,我活着的时候对所有人好, 这样长时间下来所有人也就会对我好的, 但是活到我这个年龄这才深深体会到这是根本不可能的。……我发现坏人就像是有毒的植物, 你一接触就会害你, 而它们自已是不知道的。”他说自己活了90多岁,很希望看到一个坏人会变好,可是他失望了。坏人就是坏人。除非经过脱胎换骨的历炼,否则,他们那有毒的基因,是不可能转化的。他们可以伪装一段时间,但一旦遇到机会,总是会原形毕露的。

佛灭度时,阿难尊者问:如何对付恶性比丘?佛说:“恶性比丘,默而摈之。”佛住世时,遇到恶性居士、恶性比丘、恶性百姓时,同样也是不跟他讲话,远离他们。他也无法教调那六群恶比丘,只好叫弟子们“别跟他们说话,远离他们”。佛祖为啥不叫那些罗汉弟子去教育恶比丘呢?因为他知道,没用。除了远离他们,勿受其污染外,佛陀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农夫与蛇的故事,也讲了这个道理。

于是,老祖宗老说:要远离恶友,亲近善知识。

那么何为恶友?何为善知识?《佛子行三十七颂》称:跟他接触,贪嗔痴能减少者,是善知识;反之,便是恶友。在生活中,你一接触便觉贪婪热恼者,定然是恶友。

许多想度恶人者,反倒被恶人“度”了――因受污染而偏了人生的方向。这种例子很多。你本来想叫他跟你学“正法”,不料,你反倒跟他学“邪”了。我说的那“邪”,便是“邪命”――它对你的生命和自由,没有多大的好处,它只会浪费你黄金买不来的生命。

所以,区分那善友恶友是十分重要的。

恶友一般不会真诚,他们只能伪装真诚。因为,他们一旦真的真诚了,你便会发现他肚子里的货色而远离他。他们只能寻找一种保护色――有时它很像真诚――来接近你。因此,你分辩他们的办法之一,便是看他是否是真的真诚。在生活中,对于那些不真诚的人,我是不愿见第二次的。在我的经历中,几乎所有不真诚的人,都最终会坏事的。当然,有时候,真诚的人也同样会坏事,但他们能忏悔,能自省,能改过,便会向往崇高,离恶趋善,远离恶趣。

好人大多是真诚的。虽然他们也有一些必要的警觉――有时的生活中,真诚有时要付出代价的。――但要是遇到他们认可的善知识时,他们甚至愿意贡献生命。

而坏人,因为心中总是有鬼。他眼中的所有人,都可能是鬼。他甚至会将善知识也当成鬼来提防。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他暴露了自己不干净的心,露出了马脚。老祖先于是说,坏人眼中是无好人的。

许多时候,一个人眼中的世界,其实正是他内心的反映。

对于一个坏的种子,我们不要期望去改变他。无论你如何努力,也不可能将一粒黑豆,变成小金瓜。

你要是需要小金瓜,最应该做的,那就是去寻找小金瓜的种子,然后播种、浇水、施肥。

历史上的许多大德,不远万里,四方求索,为的就是找到那粒种子。如达摩祖师,行程万里,面壁九年,寻找的,也不过是那“种子”而已。所以,有时候,求师难,寻徒更难。许多找不到“种子”的文化,便终于埋没了。而找到“种子”的文化,便可能大弘于天下。试想,要是五祖弘忍没找到惠能这粒“种子”,禅宗是不可能有后来格局的。

许多时候,最好的种子,便是我们所说的那种大师,如藏地的宗喀巴,如六祖惠能,如净宗初祖慧远,等等。正是有了这类好种子,那类善文化才像太阳一样,成为人类光明的源泉。

寻找好种子,成了我明白后的一种奢望。我常想,我要是能培养出十个几十个比雪漠更有用的人才,那真的没有白活呀。可我一次次寻找,却总是失望多于欣慰。其中虽不乏向上者,但他们做不到我那样的“放下”,世俗的诱惑总能乱了他们的心。有的虽有大心,却无行为。那所谓的大心,总是体现在口头上。但这世上,决不可能有口头上的大师。有言无行者,便是狂慧。所有欺世盗名者,多是狂慧之徒。他们言如庐山飞瀑,行为却无一点可取之处。

所有的利众之“心”,要是没有利众之“行”,充其量只是在骗人骗己。同样,我要是不用二十年生命写出《大漠祭》《猎原》《白虎关》,我这个“作家”,就只能算欺世了。

没有行为,便没有一切。当然,我所说的行为,至少是能聆听真理教诲,远离自私恶行,向往善美,严于律己,并力所能及地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

好的种子不是狂慧者,他们总是在用自己的行为体现对真理的妙用。

狂慧者无论有着多少口头上的“智慧”,没有好的行为体现的话,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许多狂慧者甚至会狂妄地拒绝世上最伟大的心灵升华工具:忏悔。

所以,大德们屡屡告诫我们:要远离恶友。他们认为,要是遇到拒绝忏悔的“坏种子”时,最好的办法便是:“扔”了他,去亲近善知识,去寻找真正的好种子。

在我们有限的生命里,这是当然是最好的选择了。

也正是因为有了正确的选择,我们的生命才会远离污染,才会在大善的熏染下,一天天得到升华。

---摘自《光明大手印:文学朝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