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是我国的一句气象谚语,据说在圣经里也有类似意思的谚语表述,可见不同区域民族在认识总结客观规律智慧上是高度一致的,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科学吗?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科学吗(谚语朝霞不出门)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科学吗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是我国的一句气象谚语,据说在圣经里也有类似意思的谚语表述,可见不同区域民族在认识总结客观规律智慧上是高度一致的。

过去远没有今天发达的天天气象预报、及其气象知识,但凭着长期的观察气象积累的经验,总结出了很多灵验实用的气象谚语,以指导人们依据气象谚语及时调整和预防气象变化。

谚语言简意赅,但要道出其后隐含着的真实的气象本质、揭示其气象科学规律,却并非我们想象那样简单。

首先,我们看看霞是怎么形成的。

霞的形成与太阳光线密切相关。日出日落时,太阳处于地平线附近,太阳光斜穿过厚厚的大气层时,阳光中波长较短的紫光、蓝光会被削弱,剩下的黄、橙、红色光则会被空气中的气体分子、水汽和尘埃散射,使天空与云层都染上了美丽的颜色,因此形成了朝霞和晚霞。

那么,为什么可以通过霞来预测晴雨呢?

五彩缤纷的霞光是由于日出和日落前后,阳光通过厚厚的大气层,被大量的空气分子散射留下的短波红色或橙色光染色结果。当空中的尘埃、水汽等杂质愈多时,其色彩愈显著。

一般而言大气尘埃变幅是不大的、而水气变化却是很大的,所以霞光显著与否,一般反映着大气含有大量水气,如果有云层,云块也就自然会染上橙红艳丽的颜色,无论日出或日落前后出现鲜红彩霞,都说明大气中含有大量水汽,但为什么同样是霞光,朝霞就要气候转坏降雨呢?

因为北半球春夏的天气风向、大都是东南风,形成降雨的大量水气基本上是从东南方向输送而来的,朝霞表明了有大量水气流向本地,而日出后正是气温不断上升、气流对流加快,容易形成雷暴天气(对流可理解为水气分子上下震荡摩擦、结果产生了冷却凝聚和电),又由于我国地势海拔是东低西高,含大量水气的地面气流在不断西进上升海拔的漂流过程中、容易遇冷降温凝聚雨滴形成降雨云系,降雨可能性逐渐增大,所以朝霞、预示天气将要转雨的征兆。

那么出现大红色金黄色的晚霞又为什么预示着天气晴好呢?

因为晚霞固然也表示着与朝霞一样的水气,但由于晚霞已是日落时间,气温趋于稳定、气流对流减少,形成降雨可能性降低,其次之所以出现晚霞,也说明晚霞的西面天气已经转晴或云层已经裂开,阳光才能透过来形成晚霞,说明东南风西进水气在上升演变成往东降雨云系已经快消耗殆尽,因而晚霞同时也预示着即便是本地仍然在下雨,但上空的雨云即将移去,天气就要转晴。

还有一种解释是:

春夏早上,低空空气稳定,尘埃少,如有鲜艳的朝霞,表示东方低空含有许多水滴,有云层存在,坏天气将逐渐逼近,这就是“朝霞不出门”的原因。

傍晚,由于一天的阳光加热,温度较高,低空大气中水分通常不多,但尘埃因对流变弱而可能大量集中到低层。如出现鲜艳晚霞,则主要由尘埃等干粒子对阳光散射所致,说明西方的天气比较干燥。按照气流由西向东移动的规律,未来本地的天气不会转坏,所以有“晚霞行千里”的说法。

当然,这只是一个经验规律,不可能100%准确,而且适用的地区和季节都有限。到了多雨的我国华南地区,或者南方的夏季时期,由于副热带高压的北抬西伸,高空的西风带北移很多,这一句谚语就不太适用了。到了热带地区,多雨多云,晚霞还有可能是台风的前兆;而朝霞之后也不一定就是阴雨天,可能是台风影响结束的标志。


本文内容来源于《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