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初,驻守山西平陆中条山的原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28位烈士牺牲,该营的战友们将其葬后,立了一块“后死碑”。之后,仅仅过了四个月,该营官兵大部殉国。烈士先去,立碑者后死——这就是中条山上“后死碑”的来历。

张冲波 | 文图

凝视每一滴烈士的鲜血,铭记每一位烈士的名字。

用生命铸就的历史,需要代代人的书写和传颂。

近期,豫记专栏作家张冲波走访山西平陆县的中条山,寻找到一块珍贵的“后死碑”,碑文记载了1939年1月23日国民革命军原第四集团军96军177师530旅1059团第三营28位烈士牺牲的事迹:

“芮城县之倭寇以步骑炮兵联合二千余,经风疙瘩向我三路进犯,我全营官兵英勇奋战,坚守阵地,奋勇抵抗,酣战终日,歼敌数百,战果辉煌,致敌终于胆怯而逃蹿。是役,我英勇将士二十八人,俱以大无畏精神,为国家民族而壮烈牺牲。”

碑文浅刻,为战斗结束不久,该营掩埋战友躯体时仓促而作。之后的4个月,该营的大部分官兵战死在黄河沙口滩,是为“六六战役”。烈士先去,立碑者后死——这就是“后死碑”的来历。

碑上刻着28位烈士每个人的姓名、年龄、官阶、籍贯。四棱柱额顶每面一个大字,连缀起来就是“为国捐躯”

暖暖的秋阳下,“后死碑”显得孤寂冷僻。76年前的28位烈士长眠于此,沉郁的灵魂,犹如脚下这恒古不变的深厚黄土,犹如背后绵延百里的中条山,犹如眼前黄土塬下滔滔东逝的黄河水。

“后死碑”是一块四方形石柱,通高1.8米,顶端碑额四面各镌刻一个大字,需要努力辨认,连缀起来就是“为国捐躯”。七十多年的风雨洗礼,碑文早已字迹模糊,用矿泉水淋一下,才能看得眉目——

碑的正面刻有“国民革命军陆军九十六军第一百七十七师五百三十旅第一千零五十九团第三营阵亡将士纪念碑,营长张玉亭暨全营官兵敬立。大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元月吉日。”

龙藏寺碑排序题(为什么立了块后死碑)(1)

碑的正面

碑的背面碑文是:“民国二十八年春,本营奉命扼守中条山南之磨凹、坛道、朱家窑等地。元月二十三日,芮城县之倭寇以步骑炮兵联合二千余,经风疙瘩向我三路进犯,我全营官兵英勇奋战,坚守阵地,奋勇抵抗,酣战终日,歼敌数百,战果辉煌,致敌终于胆怯而逃蹿。是役,我英勇将士二十八人,俱以大无畏精神,为国家民族而壮烈牺牲。其浩气诚足以激励国人,光耀千古,精神不死。同仁因于备棺安葬之外,列叙英名,勒石志念,以示家属云尔。”

西郑村的“后死碑”上记载的三营,在《原17路军序列沿革》中查找到,这个营的番号是第四集团军96军177师530旅1059团第三营,集团军司令是孙蔚如,军长李兴中,师长陈硕儒,旅长任云章,团长孙洁生,营长张玉亭。

1937年“七七事变”后,杨虎城被蒋介石以出国考察名义解除兵权,其所属的十七路军由孙蔚如率领,辖38军、96军、独立46旅、独立47旅等部。抗战全面爆发后,日军集结主力攻占山西芮城风陵渡,意欲渡过黄河进犯关中,再窥四川,后谋重庆。在此紧急情势下,孙蔚如主动请缨,于1938年初带领陕军渡黄河东征,防守在山西芮城至平陆的中条山一线阻敌。

龙藏寺碑排序题(为什么立了块后死碑)(2)

三百里中条山,一道天然屏障,护卫黄河,护卫中原,护卫陕西,自西向东分别住有陕军、川军、滇军、豫军,阻挡日军西突南进

3万陕军将士抱着必死的决心背水而战,在300里中条山坚守达三年,始终未让日军进入陕境。资料显示,十七路军(其后改编为31军团、第四集团军),经过血战永济、六六战役、四一七战役等多场重要战役,打退了日军11次大的进攻。与此同时,陕军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2.1万名将士战死。最为艰苦的是1939年“六六”战役中,陕军被日军分割包围在黄河岸边,始终无法突围,最后有“八百冷娃”跳黄河的悲壮故事。

在后死碑的两侧,刻着28位烈士的军阶、姓名、年龄和籍贯。28位烈士中,有24人为陕西籍,其余4人分别为河北、山东、甘肃和山西晋城。

龙藏寺碑排序题(为什么立了块后死碑)(3)

后死碑的碑亭

28位烈士捐躯

西郑村的村边,我遇见66岁的张朝安老汉,说明来意,他径直把我们引到村头一处破败空旷的院落里,这里住着93岁的刘恕老人。

刘恕老人对76年前的那场战斗娓娓道来——

“民国二十七年腊月初四,阳历是二十八年元月二十三,那天刚吃过中午饭,驻扎我村的1059团3营接到命令,一股日军突然从中条山风疙瘩下来。风疙瘩就是二十里岭头,距山北解州城二十里,离山南陌南街二十里。”

龙藏寺碑排序题(为什么立了块后死碑)(4)

西郑村91岁的刘恕老人讲述那天他看到的壮烈情景

“头天营长张玉亭挂彩了,被日军飞机的炮弹打伤下巴,正在养伤,副营长范生贵领衔出征。我村生娃有两下子,也要求加入其中打仗。我那时十五、六岁,胆子大,跟着跑到村外庙门前看热闹。”

“不多会儿,先是日本的飞机飞来撂炸弹,接着就是枪炮打来。生娃个子低,炮弹从他头顶飞过去。范副营长个子高,这颗炮弹就把他的头‘咔嚓’一下子削掉了。接着又是一发炮弹过来,把副营长的左腿打断了。那天我村还有一家嫁女,日本人炮弹一撂,人都吓跑了。新郎新娘慌慌张张在路边关帝庙拜完天地,也跑了。”

柴作栋是西郑村人,1939年张玉亭带着第三营来到村子的时候,他16岁。

当时,柴作栋家住着一个班,班长姓李,有20多岁。李班长很快就和柴作栋成为朋友,两人无话不谈。李班长讲起了陕西的风土人情,陕西的粮食作物,他说他以前是学生,为了打日本鬼子才当兵来到山西的。李班长经常向柴作栋讲抗日救国的道理,有一次还问他:“打日本需要全国人一起打,你打不打日本?”柴作栋说:“我打,你发给我枪我就打。”李班长笑着说:“我知道你大你妈舍不得你。”

这一班战士住在柴作栋家,和他家公用一个灶膛和铁锅,他们每人有一个搪瓷缸子,吃饭的时候,他们蹲在地上,端着搪瓷缸子吃。他们每天只吃两顿饭,早晨九点一次,下午四点一次。他们做完饭后,柴作栋家才开始做。

龙藏寺碑排序题(为什么立了块后死碑)(5)

西郑村92岁的柴作栋老汉,当过大队民兵连长、村支书。一个班的士兵住在他家院子里,最后全部牺牲

战士们做饭的时候,从来不用柴家的柴禾,他们做饭用的柴禾都是自己去村外捡拾的。有时候,部队没面吃了,就用钱向村子里买,很公平,从来不会少给钱。

西郑村的人都能记得这么一件事情,说有一次,一名连副和村子里一位老人发生口仗,还互相推推搡搡。营长张玉亭听说了这件事,就罚这名连副在村口站岗,狠狠批评他。说到气愤处,顺手捡起一根细木条,抽打了连副几下。连副站完岗后,张营长又让他去那位老人家里,登门道歉。老人很受感动,连声说这样的军队少有。

抗战将士与当地村民感情很深,“我家住过机枪连连长,姓王,三十来岁。陕军和老百姓是一回事,关系可好,当兵不进老百姓屋里,还帮忙收庄稼。”93岁的刘恕老人说。

战斗的那一天,柴作栋也记得很清楚。

那天,家里驻扎的那一班战士正在吃饭,村中吹起了集合号。有的刚端起饭碗,有的吃了一半,他们放下饭碗,背着枪就跑出去了。后来,这一班战士再也没有回来。

战斗结束后,三营牺牲了28人。战士们用绳子捆着他们的上半身,再用绳子捆着他们的脚腕,抬到了村口的关帝庙外。马副官对营长张玉亭说,北方农村人都很迷信,不让死在外面的人进村子,说这样会给村庄带来霉运。张营长就把28名牺牲的战士放在了村外。

村子有很多人来看望牺牲的战士,柴作栋的父亲也来了,他家住的那一班战士全部牺牲了,这一班当时布置在阵地最前沿。柴作栋的父亲一看到这些战士,眼泪就流了下来,他说:“刚才吃饭时节都好好的,咋一下子就变成了这样呢!”

“战斗很快结束,半下午,两个兵抬着副营长的身子,一个兵抱着副营长的头,生娃背着副营长的一条腿回来了,很吓人。”93岁的刘恕老人说。

后死碑的由来

因为战事紧急,这28名战士被暂时埋在了关帝庙外的土坑里,埋得很浅,张营长在随身带着的小本子上写下了他们的名字及掩埋的顺序排位。目的是以后搬运尸体再次掩埋的时候,能够辨认清楚。

“停几天,营长嫌离村里人太近,就挪到村后沟边,靠堰根,挖了一溜行墓窑子埋的,不管薄厚瞎好,每人都有一副棺木,并在棺内放了一块青砖头,用刺刀刻着姓名、籍贯、年龄、军衔。每个坟头插有一块木牌子,用洋漆刷的字,和棺木内青砖上刻记的一样,几等兵,姓啥,叫啥,哪里人。”

龙藏寺碑排序题(为什么立了块后死碑)(6)

西郑村民七嘴八舌给我介绍后死碑烈士的故事,左二为张文光老师,他的父亲当年跟张玉亭营长很要好,组织木匠做棺材,寻找石匠刻碑文

一个月后,张玉亭带着队伍回到了西郑村,他买了一些杨木板和杂木板,找来附近村子的十几个木匠订做了28口棺材,将牺牲了的28位战友重新起出,装在了棺材里。

张玉亭还找来一个姓张的石匠,让张石匠给这些战友刻了一块碑。

我问刘恕老人:为啥叫“后死碑”?

他说,“西郑人口口相传几十年了,说碑名是营长张玉亭当时起的,意思是说,活着的人埋葬牺牲的人,日后他们也要前赴后继殊死抗战。”

西郑村78岁退休老师张文光介绍说,28位烈士的墓地,上世纪七十年代修大寨田,坟头被覆盖,变成了庄稼地。墓地后面是一块高地,原有一座庙宇,叫柏爷庙,当年张玉亭的部队就驻扎上边。四周高堰根挖有小窑,既可防空又可射击,警戒防范西边之朱家窑、坛道及北边中条山风疙瘩来犯之敌。

张文光说,他父亲张冲霄是村子的头面人物,与营长张玉亭关系很好,经常组织民工抬担架、挖战壕,包括后来找附近几个村子木匠给28位烈士做棺材,找石匠造碑,找村人抬碑,以及埋人,都是他的父亲招呼的。

石匠姓张,解州人,在他家住了十几年,石匠主要是锻磨的,刻碑没有经验,刻字有点浅。碑文及字体是张玉亭的一位姓马的副官所为。张文光说,马副官是个彪形大汉,很有文化。

第二天,张玉亭派人把那块石碑抬到了豆腐坊,请全村人吃了一顿豆腐,给28名战士举行葬礼。他把那28名战士当成了自己的孩子,把全村人都当成了自己的亲人。那时候的农村很穷,能够吃上豆腐是一件很奢侈很高兴的事情。但是,那天很多人吃着豆腐,眼泪就落了下来。

做完这一切后,张玉亭就带着一营人离开了西郑村。

龙藏寺碑排序题(为什么立了块后死碑)(7)

中条山主峰风疙瘩,当年日军就是从那里下山,直扑西郑村,与张玉亭发生遭遇战的

在四个月后的“六六战役”中,张营大部分战死在黄河沙口滩。

奇怪的是,在这些烈士坟头上后来自动长出两棵柏树。可惜如今只保留下来一棵,另一棵大集体时被砍掉了。

英雄身后悲凉事

刘恕老人深吸一口烟,继续说道:

“陕西人原准备往回搬的,谁知道兵荒马乱的,一直没见人来。解放后,大集体生产队修水渠,把这些坟给埋住了,把石碑就翻出来了。

近年来,由于陕军后代、平陆县政协以及社会热心人士、志愿者的不懈努力,“后死碑”上28名烈士先后有18人,和家人取得了联系。默默无闻的“后死碑”也才逐渐被人们所熟知,并不断有人前来探访、祭拜。

2015年国庆节,我们驱车来到陕西省商洛市,准备探访六位烈士的家乡和亲人。也许是上天眷顾吧,寻访虽然艰难,但都没有落空。我们见到了郝兴泗的侄子郝兆启、任丙扬三儿媳桂爱荣以及汪家强烈士的侄子汪祥礼。

龙藏寺碑排序题(为什么立了块后死碑)(8)

郝兴泗烈士的侄子郝兆启含泪讲述三叔新婚不久被抓壮丁上前线抗日的前前后后

在洛南县梁头塬乡郝村,我们见到了郝兴泗( 一等兵 年二五岁 陕西洛南北良乡五保四甲——据碑文)的侄子郝兆启,74岁。郝兴泗是他的二大,他父亲是老大,还有三大,有两个儿子。他说,2009年去西郑村看二大郝兴泗,“我们弟兄三个都去了,县上民政局开着车陪着去的,陕西各个地方的烈士后人去的不少。我揭的纸烧了,我说,二大,路这么远,我也坐不了车,以后可能再不来了。”老汉说到此哽咽流泪。

郝兆启含泪叙说,“二大是结婚半年后当兵的,二妈守寡十几年一直等,最后实在等不着了,才嫁北坡岭。”老汉接着说,“只知道我二大战场上死了,一直没有见阵亡通知书,有人说跑台湾去了。直到省上下来人才知道,原来在杨虎城手下当兵,一仗打败了牺牲的。”

我告诉老汉,“那一仗没有打败,咱们牺牲28个,日本人死了100多个,挡住了日本兵企图由此过黄河的计划。”

碑文显示:“郝兴泗,一等兵,二十五岁。”但郝兆启坚持认为是27岁,说是奶奶交代的。老汉还告诉我,本村早年抗日兵孙方喜至今也是“杳无音讯”。还有附近刘村一个老兵也没有下落,“婆娘守着一个女子,两个人都可怜死了。”

在商南县富水镇王家庄村,见到了任兴福(一等兵 年二七岁 陕西商南王家庄——据碑文)的三儿媳桂爱荣,她知道公公当年是替其大儿子任兴福当兵的事情,“根本没想到1939年就不在了”。

婆婆吴秀珍活到1972年,70多岁去世的,“婆婆成天嘬念,那时候不晓得在哪里当兵。以后有一个薛家沟的小伙子跑回来说,在队伍上见到公公了,打赤巴脚,没有鞋穿,脚都冻烂了,可怜得很。婆婆一提起来就哭。婆婆三十岁守寡,死时也不晓得公公死在哪里。”

桂爱荣告诉我,大嫂王秀英去世已经三年了,生前很感激公爹顶替她男人当兵。“听说一连人都死光了,连长还在,知道他们的名字,拿个砖头写上名字,一个跟前放一块砖,埋了一溜子。”

龙藏寺碑排序题(为什么立了块后死碑)(9)

任丙杨的三儿媳桂爱荣,谈起公公的悲惨遭遇一脸无奈

桂爱荣说,知道老人去世的地方后,几个侄子每年清明节都要赶到山西西郑村上坟烧纸。

在泾阳县西陂乡张屯村,见到了汪家强(一等兵 年一九岁 陕西柞水凤翔河村二保——据碑文)的侄子汪祥礼。他说,汪家强是他的大伯,父亲汪家和排行老三。

“我爷六月不在,父亲腊月出生。自从大伯被拉去当兵后,13岁的二伯给人家放牛,换点粮食吃,奶奶领着我的父亲到处要饭。大伯当兵时,我父亲才九岁。我有个哑巴姑姑,招了个女婿,把她两个弟弟招呼大。大伯走后一直没有音讯。到了1978年有人来说,大伯在甘肃成家了,跟前有两个孩子,叫我们过去看。那时候经济紧张,没有钱,二伯给了报信人100块钱,我父亲也给了100元,还张罗一桌酒席招呼人家。最后发现是骗子。总共被骗了两回。家里老人让我去甘肃见一见,我没去。我想大伯既然活着,怎么都要回来的。后来才知道,1939年1月23日,我大伯他们饭刚端到手上,有的吃了几口,有的还没有吃,就上了战场,打得太狠,28个人死光了。”

龙藏寺碑排序题(为什么立了块后死碑)(10)

汪家强烈士的侄子汪祥礼叙述奶奶思念儿子的悲苦

汪祥礼告诉我,“听父亲说,奶奶死的时候还一直念嘬大儿子。我大伯是拉壮丁拉走的,那时候是国民党蒋介石管事,日本人打得招架不住了,农村到处拉人,弟兄多的拉一个,拉走以后就没有消息了。那晚上,我大伯就没敢在屋里住,在庄稼地里睡着,被找着带走的。”

“大伯走时,我父亲才9岁。我奶奶领着我父亲要饭,要了两年。那时候也没有啥吃的。听父亲说,人家烧土豆,从灰堆里拿出来,你要是不吹灰不剥皮就吃,临走时,人家给你拿一些土豆。若是拨皮吃,走时就不给你拿了。”

10月3日下午,我们赶到咸阳市三原县城东30里的陂西镇张二册村,见到营长张玉亭的后人,他83岁的大儿张志孝和53岁的孙子张乾高。父子俩把张玉亭的情况基本说清了——

张玉亭先在陕南汉中驻军,后到晋南中条山,再到豫西巩义守河防,撤退到卢氏,最后任529团团长,在成都茂县投诚起义,解放后回村任生产队队长。“文革”坐牢两年,文革后担任咸阳市政协副主席,1991年去世,享年86岁。

龙藏寺碑排序题(为什么立了块后死碑)(11)

营长张玉亭的大儿子张志孝(83岁)、五孙子张乾高(53岁),讲述前辈坎坷经历

张玉亭共有七个儿子七个女儿,分属于三位夫人所生。老家原配生下大儿子张志孝后就去世了。第二位夫人是驻军汉中时所娶,第三位夫人是他驻军巩义时娶的。

“比我爷小20多岁,当时兵荒马乱的,她父亲非要让我爷把他女子带走不可,我爷说家中有妻室。但说不通,就娶了回来。我的碎爸才比我大一岁。我们团结得都很好。”张乾高补充道。

大儿张志孝幼年一直跟着父亲,做为随军家属,父亲在那里驻扎,他就在那里上学,老人一一说起,西安、汉中、汜水、巩义、洛阳,等等。

张志孝回忆说,父亲初回村子务农,“那个时候生活可怜,父亲做豆腐,我卖豆腐。他很耿直,对儿女教育严格,衣帽必须得整齐,对人必须得有礼貌。他最后年龄大了,家里来客人,有病的时候,他都不愿意躺在那里跟人说话。”

文革中,作为“敌伪军官”,张玉亭数次遭到批斗,并被关押长达两年之久。有时把他从监所押出来的时候,浑身都是浮肿的,头发脸上都是白的。在台上站着,挂个牌子,上面写着“历史反革命张玉亭”几个大字。

1980年代,70多岁高龄的张玉亭出狱后去了一次中条山,在当年为战友立下墓碑的地方,呆坐了整整一个下午。当年埋战友的坟已被平掉,四方碑也歪倒在沟里。

一个村里的后生在干活。张玉亭就跟他说,“你帮我把这个碑扶起来。”最后他给了这个青年5元钱。

龙藏寺碑排序题(为什么立了块后死碑)(12)

陕西三原县张二册村张玉亭墓碑

张志孝回忆说,直到老人去世前,还一直念叨着这帮牺牲在中条山上的弟兄们。

张玉亭的墓离村子不远。张乾高带我们去看他爷爷的坟。他说,明年是三奶奶去世三周年。全家人要为两个老人合坟,打算重新给爷爷立块碑。还要盖亭子,植柏树。他说,“到时候计划组织后人们到山西看一下后死碑”。

乾高很为爷爷自豪,他说,“改革开放后,我爷当咸阳政协副主席时,开会时我给他掂包,咸阳的高级宾馆我都住过。我初中毕业,成份大,不让上高中,耽搁了。”

值得欣慰的是,2013年3月28日,后死碑上其中的5位徐治帮、郝兴泗、任丙扬、吴宗树、汪家强被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革命烈士,并且称“同志”。

后死碑28烈士名录:

(由于年深日久,碑上许多文字已经残损不可辩,只好以“*”代替)

中士 范生贵 年三0岁 陕西岐山东南乡二堡二甲

下士 袁冠武 年二二岁 陕西*城郑家营

上等兵 韩根元 年二二岁 陕西*城*南街

一等兵 徐治帮 年二一岁 陕西商县治安乡徐家村

一等兵 潭清海 年二五岁 陕西城固大盆坝原家坪

一等兵 赵天彦 年二二岁 陕西蒲城东乡姚堡

一等兵 王生才 年二二岁 陕西礼泉安镇桥村

一等兵 李祥中 年二六岁 陕西耀县北雷家岩

一等兵 魏瑞生 年二一岁 陕西商南南二乡四保

一等兵 张金根 年三0岁陕西安康安海乡四保二甲

一等兵 周盛泰 年一九岁 陕西商南东广乡一保

一等兵 汪家强 年一九岁 陕西柞水凤翔河村二保

一等兵 王善文 年二五岁 陕西商南白家**麻沟

一等兵 郝兴泗 年二五岁 陕西洛南北良乡五保四甲

一等兵 冯振祥 年二五岁 陕西商县南家乡*增村

一等兵 陈光有 年二四岁 陕西长安三兴乡七保

一等兵 李树云 年二七岁 陕西商县西二乡张三村

一等兵 李兴明 年二五岁 陕西岚皋南乡五保一甲

一等兵 傅青山 年二四岁 陕西安康红口镇

一等兵 *高智年二六岁陕西商南大*乡一保

一等兵 候谙银 年二0岁陕西商县上沙十村

一等兵 孙志成 年二四岁 陕西安康一*中保

一等兵 任兴福 年二七岁 陕西商南王家庄

一等兵 吴宗树 年二一岁 陕西柞水东乡九间房

一等兵 杨金禄 年二二岁 河北无极礼上村

下士 王明义 年二七岁 山东河吉简家集

一等兵 王振峻 年二六岁 甘肃天水北乡一保四甲

二等兵 王俊民 年二七岁 山西晋城县

龙藏寺碑排序题(为什么立了块后死碑)(13)

当年陕南的子弟兵就是沿着洛河朔源而上,最终翻越秦岭,经关中过黄河奔赴晋南抗日前线的

编辑:云济 图片来源:网络

豫记版权作品,转载请微信80276821,或者微博私信“豫记”,投稿请发邮件至yujimedia@163.com

微信公众号搜索:豫记。(yjhltxdjm)

豫记,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