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奥数打开了我的数学之门后,后来的的学习变的比较顺畅,和同龄人相比,我对数学竞赛的兴趣要小很多,更多的兴趣是一些特定的问题。在后来的奥数学习中,我更多的是关注问题的解法,为了比赛而专门练习题目,在小学的时候基本上是没有的。只有每周正常的奥数课,以及奥数作业,除此之外,并没有什么额外的练习。

学霸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满分数学养成记)(1)

在这样欢快的奥数学习中,我拿到了一个奥数比赛的一等奖和另一个的二等奖,现在想来,小学奥数真正的比赛其实相对而言还是比较简单的,尤其和高中的数学竞赛相比。

在小升初的暑假,我遇到了对我影响最大的老师---刘卜老师。

那时候的我,正好有一个小发现,就是如何证明勾股数组有无数组(不可约分的),我想到了一个构造法(这个构造方法的来源于一道奥数题,几年之后我发现,这个方法和毕达哥拉斯在千年前想到的方法完全一样)并告知于他,他听过之后,很快明白了我的意思。在那个时刻,我能够感到了巨大的器重和信任,后来,若干年后,我父亲跟我说,刘老师从我的身上看到了曾经的他自己。当然,这个是后话。

学霸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满分数学养成记)(2)

在那个时候,他是我数学学习的领路人。他总是能给我讲解很多新奇的东西,而不仅仅是题,从他那里我知道什么是杨辉三角,同余,整数平方和计算公式公式。就是:

学霸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满分数学养成记)(3)

这个东西应该怎么算。印象很深的是,一个中午,他在教室里面教我如何推导上面这个东西是如何计算出来的。他一只手夹着粉笔,一只手夹着烟,在黑板上凌乱的进行着推导,书写十分自由,但是思路是极度清晰的,对上面这个表达式进行变形,最后,如变魔术般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实那时候的我应该是懂了个大概,我能感受到的是他对数学的热爱。他跟我讲这个纯粹是心血来潮,上面这个表达式的计算过程对于高中生而言难度正合适,他却教给刚刚小学毕业的我。我那时候满是兴奋。

学霸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满分数学养成记)(4)

这并不是在证明我当时接受的是那种揠苗助长是的超前数学教育,完全不是,刘老师总是会给我呈现很多数学中很漂亮和有趣的结论,公式,现象。并且尽量用小学生能听懂的方式给我解释,对当时的我最大的刺激就是让我觉得----数学是很酷的。他真正给予我知识方面的传授并不是主要的,更多的是兴趣方面的刺激。

在后来的学习中,他鼓励我做一件事情,就是提前学完初中的数学,这是一个巨大的鼓励。(这个做法来自于他自己,用一年的时间学完了6年的中学数学的全部内容,然后一直玩到高三,最后靠竞赛成绩上了北大物理系,当时三十出头的他就已经是北大物理系的教授。)这个大胆的建议其实他提出来之后,我是有点担心的,担心自己学不明白。然后他鼓励我。这个时候,一个你相信和崇拜的老师对你的鼓励的力量其实超出了一般的想象,然后我就真的开始了自学。

刘老师给我最大的帮助是,继续激发我对数学的兴趣,让我自己对进一步的数学学习充满信心。

学霸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满分数学养成记)(5)

一个老师对学生的肯定,尤其是你信任的老师对你的肯定,效果好过父母的千言万语。特别是,一个当学生的时候几乎是天才少年的经历的人,变成老师之后,他对学生的影响可以是无比深远的。

除了这个之外,他是第一个告诉我,数学其实靠的是感觉,他曾经十分认真的跟我讲过:“数学的学习是靠感觉,有的人可能学习十年,他的感觉是不对的,但是有的人用一年就可以获得很好的感觉,这个感觉是需要你自己体会。”在后来我自学数学的过程中,我会回忆他说的这句话,终于慢慢明白。

我想尽量解释一下这句话的意思。

很多人都认为数学应该是高度理性的,这个在一开始,学习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的时候,的确如此。但是随着问题和概念变的越来越复杂,学到后面的时候,你能够一下想出来一个问题其实并不是通过推导,而是你就是可以想出来,因为你对数学是有感觉的。从解题的速度角度去衡量,最快的不是数学思想,不是解题套路,是感觉,你的下意识能够一下找到这个问题的关键,然后解决问题。

学霸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满分数学养成记)(6)

(后来在我的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感觉,怎么培养呢?有时候一个一针见血的比喻是非常好的,但比喻可能产生误导,所以多角度和多情景反复解释一个概念是非常有效的。)

举个例子,比如说,我自己上完一趟课之后,你问我自己讲的怎么样。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很多量化的标准来衡量,比如学生明白了多少,学生满意度打分高低,学生的出门考怎么样。这些都是客观的标准,可以量化的。早期的时候,我上完课,不知道自己讲的怎么样,只能通过这些客观的标准来衡量。后来,在我讲课超过4年之后,慢慢我就不需要这些客观标准了,我只需要衡量自己下课的感受,就基本可以知道这趟课上的到底怎么样。你以为这个很不靠谱对吧,但是,我遇到很多同行,尤其是那些能讲几百人大课的超级老师,他们的反馈方式基本都是这样的,而且越成熟,这套感觉系统越灵敏。

(现在我怎么反馈呢,也不完全靠感觉,在我自己现在的小班里,为了保证每一个人都能听懂,我除了依赖自己的感觉,继续使用客观的评价标准。)

数学学习到最后培养的是什么?----是对数学的感觉。

我们做事情最后依靠的是什么,在各种调研,各种大数据分析之后,我们应该形成的是敏锐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