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民居门匾历史悠久   门匾,顾名思义,是指民居大门上端墙体上镶嵌的匾额何谓匾额?匾额中的“匾”字古也作“扁”字,《说文解字》对“扁”作了如下解释:“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也就是在门户上题字,以作居室的标记而“额”字,《说文解字》作“頟”字,即是悬于门屏上的牌匾也就是说,用以表达经义、感情之类的属于匾,而表达建筑物名称和性质之类的则属于额因此合起来可以这样理解匾额的含义:悬挂于门屏之上作装饰之用,反映建筑物名称和性质,表达人们义理、情感之类的文学艺术形式即为匾额   我国匾额历史悠久古人建成宫殿、寺庙、楼台亭阁等建筑物之后,必十分重视匾额以作装饰之用,故匾额的历史应与宫殿、园林、楼台亭阁等古建筑物的历史一样长久这在古文献中也有所记载南宋羊欣《笔阵图》云:“前汉萧何善篆籀,为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题其额”从这一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早在汉代,就出现了匾额的题写魏晋时期,王公贵族开始热衷于在宫殿城楼之上题写匾额,而且十分重视匾文的书法到了唐代,无论是朝廷还是书法家,对匾文书法已愈加重视匾额在宋代发展到了一个高峰,上至皇帝、各级官员,下至百姓争相效仿宋人岳珂《裎史》载:“初吴山有伍员祠,瞰闤阓,都人敬事之有富民捐赀为匾额,金碧甚侈”可见当时即使在民间,对匾额也较重视进入明清时期,匾额已经相当盛行,形制也已经十分完备,从斋堂雅号到官府门第,从修身立志到旌表贺颂,匾额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民居门匾是匾额中的一种,潮汕民居门匾历史悠久潮汕地区远离中原,开发较迟,秦汉时始有大批中原士民入潮到了东晋和唐初,又有中原士民随着战乱和戍边而成批入潮定居到了宋代,入潮北方移民规模剧增,潮州人口增长很快,出现了不少望族于是,有一定官衔品位的贵族纷纷建造祠堂,追祀先祖,潮汕出现了“望族营造屋庐,必建立家庙”(清乾隆《潮州府志》)的现象潮汕现仍存有一些宋代民居,如位于潮州市区中山路的许驸马府,始建于北宋,明清两代曾经修葺,虽历经近千年,但基本上仍保存着宋代建筑的格局,专家认为是现存潮汕“府第式”民居的最初形制,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潮安县古巷镇象埔寨,始建于宋代,是潮汕现存最为古老的乡寨位于全寨中心的“陈氏大宗祠”,是象埔寨建立于宋代的物证之一潮安金石镇仙都乡的林氏家庙,始建于南宋,明嘉靖由状元林大钦主持重修这些现存宋代民居,由于年代久远,且多次重修,初建时是否镶嵌有门匾,不得而知,现存门匾也是后来镶嵌上的,但根据望族宗祠建成后,为标扬高贵身位和荣耀家史必定有题匾于门楣上之举,推断宋代时潮汕便有民居门匾出现至明中叶以后,朝廷准许平民也可修建祠堂,出现了“聚族而居,族必有祠”的局面这一时期,潮汕地区显贵辈出,建有不少大型府第、祠堂现存明代民居门匾数量甚多,如揭阳市区的郭子奇故居“太史第”、渔湖镇长美村的“袁氏家庙”、潮安庵埠镇官路管理区的“张氏家庙”、彩塘镇水美村的“少卿第”、龙湖镇龙湖古寨里的“许氏宗祠”、澄海隆都镇陇美村的“黄氏家第”(俗称“状元先生第”)、饶平三饶“道韵楼”等可见,明代起民居门匾在潮汕已经相当盛行至清代,潮汕人建祠之风更盛,出现了“大宗小宗,竞建祠堂,争夸壮丽,不惜赀费”(清嘉庆《澄海县志》)的繁荣景象潮汕现存清代民居门匾数量众多,随处都可见到,如潮州湘桥区义安路的“己略黄公祠”、揭西县棉湖镇的曾习经故居“进士第”、普宁洪阳镇德安里村的“方氏家庙”、潮阳波美村的“黄氏宗祠”、澄海莲华镇新楼村的“盛安楼”、隆都镇前美村的“永宁寨”、莲下镇蔡寮村的“荣禄第”、揭东县登岗镇浦厦村的胡一化故居“解元第”、南澳县深澳镇的洪名香故居“振威第”等清末民国时期,潮汕民居建筑有所发展,在建筑物的装饰、形制上,也吸收融入西方建筑风格,出现了不少中西结合的侨宅,显示出海洋文化的特色这一时期,现存民居门匾为数不少,如潮阳谷饶镇深洋村的“梅祖家祠”、澄海莲下镇程洋冈村的“留余小筑”“梅轩”、东里镇南盛里的“蓝氏通祖祠”、隆都镇前美村的“郎中第”“寿康里”“善居室”“三庐”“文园小筑”等当代,潮汕民居建筑的发展趋向于现代化,采用现代材料,装饰艺术上虽仍显示出特别精细纤巧和讲究儒雅的风格,但缺乏个性,对门匾也不是很重视,门匾内容也较前代有所不同   潮汕民居门匾内容丰富   潮汕民居门匾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分为传统型的和现代型的两部分传统型的以姓氏郡望和历代名人先辈的有关信息以及中华古籍名言警句为题;现代型的则以居住环境、立志自勉和处事理念等为题自拟,时代性突出,姓氏、郡望、宗族色彩淡了,家庭或个人色彩浓了这说明门匾这一形式对不同时代的适应性和内容上的发展性潮汕民居门匾所题之词,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以姓氏命名潮汕各村落,各姓“聚族而居,族必有祠”,于是便出现了很多以姓氏直接命名的祠堂、家庙、府第门匾,如澄海隆都镇前美村的“陈氏家庙”“朱氏宗祠”、陇美村的“黄氏家第”等这类门匾在潮汕占较大比例,随处可见,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潮汕传统民居装饰?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潮汕传统民居装饰(潮汕民居门匾文化)

潮汕传统民居装饰

潮汕民居门匾历史悠久   门匾,顾名思义,是指民居大门上端墙体上镶嵌的匾额。何谓匾额?匾额中的“匾”字古也作“扁”字,《说文解字》对“扁”作了如下解释:“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也就是在门户上题字,以作居室的标记。而“额”字,《说文解字》作“頟”字,即是悬于门屏上的牌匾。也就是说,用以表达经义、感情之类的属于匾,而表达建筑物名称和性质之类的则属于额。因此合起来可以这样理解匾额的含义:悬挂于门屏之上作装饰之用,反映建筑物名称和性质,表达人们义理、情感之类的文学艺术形式即为匾额。   我国匾额历史悠久。古人建成宫殿、寺庙、楼台亭阁等建筑物之后,必十分重视匾额以作装饰之用,故匾额的历史应与宫殿、园林、楼台亭阁等古建筑物的历史一样长久。这在古文献中也有所记载。南宋羊欣《笔阵图》云:“前汉萧何善篆籀,为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题其额。”从这一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早在汉代,就出现了匾额的题写。魏晋时期,王公贵族开始热衷于在宫殿城楼之上题写匾额,而且十分重视匾文的书法。到了唐代,无论是朝廷还是书法家,对匾文书法已愈加重视。匾额在宋代发展到了一个高峰,上至皇帝、各级官员,下至百姓争相效仿。宋人岳珂《裎史》载:“初吴山有伍员祠,瞰闤阓,都人敬事之。有富民捐赀为匾额,金碧甚侈。”可见当时即使在民间,对匾额也较重视。进入明清时期,匾额已经相当盛行,形制也已经十分完备,从斋堂雅号到官府门第,从修身立志到旌表贺颂,匾额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民居门匾是匾额中的一种,潮汕民居门匾历史悠久。潮汕地区远离中原,开发较迟,秦汉时始有大批中原士民入潮。到了东晋和唐初,又有中原士民随着战乱和戍边而成批入潮定居。到了宋代,入潮北方移民规模剧增,潮州人口增长很快,出现了不少望族。于是,有一定官衔品位的贵族纷纷建造祠堂,追祀先祖,潮汕出现了“望族营造屋庐,必建立家庙”(清乾隆《潮州府志》)的现象。潮汕现仍存有一些宋代民居,如位于潮州市区中山路的许驸马府,始建于北宋,明清两代曾经修葺,虽历经近千年,但基本上仍保存着宋代建筑的格局,专家认为是现存潮汕“府第式”民居的最初形制,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潮安县古巷镇象埔寨,始建于宋代,是潮汕现存最为古老的乡寨。位于全寨中心的“陈氏大宗祠”,是象埔寨建立于宋代的物证之一。潮安金石镇仙都乡的林氏家庙,始建于南宋,明嘉靖由状元林大钦主持重修。这些现存宋代民居,由于年代久远,且多次重修,初建时是否镶嵌有门匾,不得而知,现存门匾也是后来镶嵌上的,但根据望族宗祠建成后,为标扬高贵身位和荣耀家史必定有题匾于门楣上之举,推断宋代时潮汕便有民居门匾出现。至明中叶以后,朝廷准许平民也可修建祠堂,出现了“聚族而居,族必有祠”的局面。这一时期,潮汕地区显贵辈出,建有不少大型府第、祠堂。现存明代民居门匾数量甚多,如揭阳市区的郭子奇故居“太史第”、渔湖镇长美村的“袁氏家庙”、潮安庵埠镇官路管理区的“张氏家庙”、彩塘镇水美村的“少卿第”、龙湖镇龙湖古寨里的“许氏宗祠”、澄海隆都镇陇美村的“黄氏家第”(俗称“状元先生第”)、饶平三饶“道韵楼”等。可见,明代起民居门匾在潮汕已经相当盛行。至清代,潮汕人建祠之风更盛,出现了“大宗小宗,竞建祠堂,争夸壮丽,不惜赀费”(清嘉庆《澄海县志》)的繁荣景象。潮汕现存清代民居门匾数量众多,随处都可见到,如潮州湘桥区义安路的“己略黄公祠”、揭西县棉湖镇的曾习经故居“进士第”、普宁洪阳镇德安里村的“方氏家庙”、潮阳波美村的“黄氏宗祠”、澄海莲华镇新楼村的“盛安楼”、隆都镇前美村的“永宁寨”、莲下镇蔡寮村的“荣禄第”、揭东县登岗镇浦厦村的胡一化故居“解元第”、南澳县深澳镇的洪名香故居“振威第”等。清末民国时期,潮汕民居建筑有所发展,在建筑物的装饰、形制上,也吸收融入西方建筑风格,出现了不少中西结合的侨宅,显示出海洋文化的特色。这一时期,现存民居门匾为数不少,如潮阳谷饶镇深洋村的“梅祖家祠”、澄海莲下镇程洋冈村的“留余小筑”“梅轩”、东里镇南盛里的“蓝氏通祖祠”、隆都镇前美村的“郎中第”“寿康里”“善居室”“三庐”“文园小筑”等。当代,潮汕民居建筑的发展趋向于现代化,采用现代材料,装饰艺术上虽仍显示出特别精细纤巧和讲究儒雅的风格,但缺乏个性,对门匾也不是很重视,门匾内容也较前代有所不同。   潮汕民居门匾内容丰富   潮汕民居门匾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分为传统型的和现代型的两部分。传统型的以姓氏郡望和历代名人先辈的有关信息以及中华古籍名言警句为题;现代型的则以居住环境、立志自勉和处事理念等为题自拟,时代性突出,姓氏、郡望、宗族色彩淡了,家庭或个人色彩浓了。这说明门匾这一形式对不同时代的适应性和内容上的发展性。潮汕民居门匾所题之词,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以姓氏命名。潮汕各村落,各姓“聚族而居,族必有祠”,于是便出现了很多以姓氏直接命名的祠堂、家庙、府第门匾,如澄海隆都镇前美村的“陈氏家庙”“朱氏宗祠”、陇美村的“黄氏家第”等。这类门匾在潮汕占较大比例,随处可见。

第二类以郡望为题。如陈姓写“颍川旧家”,黄姓写“江夏世家”,许姓写“高阳世家”。   第三类以先辈或名人的有关信息命名。本人或先祖取得科举功名,做过官,功绩显赫,曾受朝廷给予谥号,或是品德高尚等,建造宅第时便以其有关信息来命名,以显示宅主非凡的身份、地位。以科举称号命名的门匾如潮安县金石镇仙三村的明代状元林大钦故居“状元第”、揭西县棉湖镇的曾习经故居“进士第”、揭东县登岗镇浦厦村的胡一化故居“解元第”等;以官称谥号命名的门匾如潮州市区甲第巷的“资政第”、潮安县龙湖镇龙湖古寨里的“太卿第”“方伯第”“绣衣第”、澄海城区的“观察第”、莲下镇蔡寮村的“荣禄第”等;以战功战绩命名的门匾如揭阳市区的“昭武第”“威武第”,惠来县葵潭镇的翁照垣故居“将军第”,南澳县深澳镇的洪名香故居“振威第”“军门第”等;以先祖高尚品德命名的门匾如杨姓的“清白传家”或“四知家风”、张姓的“百忍家风”等;以先祖出生地命名的门匾如潮州市区甲第巷的“龙游衍派”等。   第四类以儒家教化命名。儒家强调“仁、义、礼、智、信”道德观念,澄海东里南盛里“蓝氏通祖祠”两侧花巷门门匾“礼门”和“义路”、隆都镇前美村陈慈黉故居“寿康里”内的门匾“修身”等是儒家思想在民居建筑上的反映。另外,崇文重教是潮汕人的优秀传统。潮汕人历来认为只有读书才能知书达理,才可以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因而各式各样的书斋遍布城乡各个角落。澄海隆都镇前美村的“儒林第”“退一步斋”“思斋”,龙湖古寨里的“文翰第”等便是这种传统思想在建筑上的反映。   第五类以美好愿望命名。澄海樟籍一村民,夫妻多年奋斗之后,告别了低矮陈旧老屋,新建了一幢三层小洋楼,配套一个小花园。竣工时他们从夫妻姓名中各取一字,以“焕美园”题写门匾。寓意是夫妻辛勤努力换来美丽的家园,同时也寄望儿孙发扬光大,继续创造美好未来。揭阳榕城区新泰兴的“延庆第”、渔湖镇长美村的“长美门”、澄海隆都镇前美村的“永宁寨”“寿康里”等,分别寄寓福泽绵延、长久美好、永远安宁、健康长寿之美好用意。   潮汕民居门匾的文化内涵   民居门匾是潮汕传统建筑中一个非常具有特色的组成部分,是建筑的“眼睛”。一块制作精美的门匾,往往融建筑、文学、书法、民俗、艺术于一体,是集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身的综合性艺术作品,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广泛的群众参与性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力,堪称潮汕文化的一块“活化石”,故被很多外地游客称作是一座“无围墙的潮汕文化博物馆”。作为内涵丰富的文化类型之一,潮汕民居门匾自有其特殊价值:   1 历史价值   一块门匾往往代表着一个时代,记载着一段历史,叙述着一个故事。例如,陇美村的“黄氏家第”,俗称“状元先生第”,是明代林大钦中状元之后,请旨为其师黄石庵兴建的宅第,门匾及门联“状元先生第,进士世范家”均为林大钦所书。该匾被收入《中华名匾》一书。揭西县棉湖镇的曾习经故居“进士第”,是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曾习经中进士后所建。惠来县葵潭镇的翁照垣故居“将军第”,创建于民国23年(1934年),是翁照垣成名后回乡所建的宅第。这些不同朝代,古色古香、庄严凝重的民居门匾,成为十分珍贵的文化遗存,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物价值。   2 思想价值   “清白传家”“百忍家风”“仁寿里”“义门”“修身”“退一步斋”等门匾,叙述了先辈的嘉德懿行,或表达房屋主人的行为处事准则,或将儒家传统人文思想作为信仰的依托和家风的昭示。后人通过门匾这一独特的人文景观,可看出先辈为官清廉、爱惜名节、奉扬仁风、讲信修睦、体谅忍让等高尚品德、处世哲学及做人的理念,在不经意间受到启迪与教育,进而悟到做人的道理,明白处世的原则,掌握修身的哲学,因而这类门匾具有思想价值。   3 艺术价值   潮汕民居门匾往往集字、印、雕、色于一体,大都辞藻华美、书法精湛、言简意赅。许多门匾多拜求名家或当地民间闻人为之泼墨书写。例如,揭阳渔湖镇长美村的“袁氏家庙”门匾为明朝宰相、大书法家张瑞图所书;潮安县彩塘镇水美村的“少卿第”门匾系明代潮汕状元林大钦所书;庵埠镇官路管理区的“张氏家庙”门匾,出自明代兵部尚书翁万达之手;龙湖古寨里的“许氏宗祠”门匾为明代大书法家吴殿邦所书;莲上镇涂城乡的“鸣鹤斋”门匾系清乾隆年间先后任过刑、兵、礼、工、吏五部尚书的蔡新手笔;澄海隆都镇仙地头村的“明德家塾”门匾为清末落选状元朱汝珍所题;莲下镇程洋冈村的“留余小筑”门匾由清末民国著名书法家华世奎题;汕头龙湖区外砂镇林厝村的“高氏宗祠”门匾出自末代帝师、大书法家郑孝胥之手。这些匾额字体千姿百态,或苍劲或俊秀,流韵传神。它们既为民居增添文化气息,提升知名度,也为书法爱好者提供了一个欣赏和学习的好去处,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