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实习生 丘小妹 通讯员 凌伟明,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四五岁儿童有睡眠障碍?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四五岁儿童有睡眠障碍(有一种罕见病睡不够)

四五岁儿童有睡眠障碍

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

实习生 丘小妹 通讯员 凌伟明

  一条不知通向远方何处的漫漫长路,一个被困在电话亭中的孩子……一幅幅色彩各异的画作,记录了一个个光怪陆离的梦境,反映了受发作性睡病困扰的孩童的内心世界。9月21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精神心理科(睡眠医学中心)携手上海慈善基金会-蓝鲸罕见病专项基金,特别策划了“罕见的梦”主题公益画展,在病区和门诊展出,呼吁大众关注睡眠健康。

  据介绍,发作性睡病是一种由下丘脑产生下丘脑分泌素的神经元缺失引起的罕见病,国人发病率约3.4/万,高发于8-12岁儿童。临床主要表现为日间过度睡眠、猝倒发作和夜间睡眠障碍,常有入睡前幻觉、梦魇,严重影响学习、生活,需要及时干预治疗。

白天犯困影响学业

  15岁男孩小蓝(化名)自小学起就经常白天犯困,在课上打瞌睡。尽管老师和家长再三监督,他还是频频秒睡。家长观察到,小蓝打瞌睡时头会垂下来,身体抖一下,以为是癫痫发作,带着孩子在精神科多次就诊,但都没有明显改善。

  直到今年,家长带着小蓝找到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睡眠医学中心张斌主任咨询。经过一系列检查,小蓝被证实患上了发作性睡病,在接受对症治疗、调整睡眠后,他的精神状态明显有了好转。

  张斌主任介绍,现代生活压力大,节奏快,很多人面临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除了大众熟知的失眠,嗜睡也应该引起重视。其中有一类中枢性的嗜睡症,即发作性睡病,是因为“睡眠-觉醒”调控中枢(“开关”)失灵,可以在没有倦意的情况下突然睡着,出现不能自控的“想睡就睡”。

  数据显示,发作性睡病在我国发病率约3.4/万,属于罕见病的范畴。通常在10-20岁开始发病,且发病高峰集中在10岁左右。由于对该病认识不足,这类孩子经常被认为是懒、抑郁、癫痫,就医比较曲折,到最后确诊往往经历了数年的时间。

  “这个疾病对青少年的影响可能是一生。”张斌主任指出,吃饭、看书、上课的时候,睡意突然袭来,情绪激烈时突然瘫倒,会影响学业、工作晋升、人际关系,还存在着生命安全问题,如开车、游泳时一下子睡着了,容易发生事故。

夜间恶梦光怪陆离

  那么,想睡就睡、秒睡就是发作性睡病吗?不一定。张斌主任称,在对日间思睡人群的调查中,多数还是因为睡眠不足。除此,还要排查由躯体疾病、药物影响或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疾病引起的嗜睡。

  临床认为,发作性睡病除了白天嗜睡,还有猝倒发作、夜间睡眠障碍等典型表现。猝倒被认为是最具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发生率约75%。夜间睡眠障碍表现多样,如睡眠中断、觉醒次数和时间增多、睡眠瘫痪、入睡前幻觉、异态睡眠等。

  其中,频频发生的入睡前幻觉、睡眠瘫痪(俗称“鬼压床”)是这类患者的另一大困扰。正常的睡眠结构周期分两个时相——非快速眼动睡眠期(NREM)和快速眼动睡眠期(REM),从入睡、浅睡、熟睡、深睡,再到快速眼动期,交替循环,每晚通常有4-5个睡眠周期。而发作性睡病人群可以从觉醒直接跳到做梦期,因而对梦境的印象特别清晰,醒来时感觉仍身在梦里。

  本次画展正是通过志愿者和艺术家的画笔,将这类群体描述的“真实”的梦境具象化,从而折射他们的内心世界,引起大众关注。据了解,本次画展的部分画作将在该院睡眠医学中心病区和门诊长期展出。

综合治疗改善睡眠

  “发作性睡病的治疗目标,主要是帮助患者维持日间清醒,改善夜间睡眠,恢复和维持社会功能;控制猝倒,避免意外事故发生。”张斌主任表示,存在白天嗜睡、入睡前幻觉、睡眠瘫痪等困扰的人群,要及早就医咨询,可通过睡眠相关量表评估、神经电生理检查(如夜间多导睡眠监测、日间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等辅助诊断。

  该病的治疗方案有药物和非药物两种。针对三大典型症状,目前都有可供选择的对症用药,生活行为的干预也不可忽视。对于这类人群,通常建议日间规律小睡,以减少嗜睡发生,也无需特别使用日间促醒药物,是一个收效快的干预措施,但这需要学校、单位的理解和支持,为病患创造条件。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睡眠医学中心冯媛副主任医师表示,目前科室接诊的发作性睡病患者来自全国各地,每个月有1-2例,总体观察,多数用药3、4天改变较明显,睡眠质量改善,经对症治疗绝大多数能够恢复正常生活、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