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哈利波特想提出的问题(罗琳大神顺利写完哈利波特的工作方法)(1)

作者丨焱公子 编辑丨水青衣

来源丨焱公子(ID:Yangongzi2015)


一、每天忙碌不停,却毫无成效,你需要提升深度工作能力

每天一上班就开始陷进网络,随时随地准备接收电邮;

在即时通讯软件的尖叫声中手忙脚乱,不知应该先回复谁;

繁杂的多线程工作,同事不断地打扰,让好不容易集中起来的注意力又垮了;

一个网页接一个网页的打开,忙得不得了,却好像也没有什么成效;

……

以上这些,是我在做职场咨询时,常常听到的问题,也是令职场新人头疼又苦恼的问题。

这些忙碌,几乎占据了我们工作的大多数时间,让我们形成了一种虚假意识:每天忙得要死,工作非常努力。

但这种“伪努力”,真的有价值吗?

2011年,普利策奖入围作品《浅薄》一书中,作者尼古拉斯·卡尔(NicholasCarr)曾写道:互联网悄悄吞噬我们的专注力。我们丧失了整体、理性的思考方式,转而呈现出碎片、经验的思维取向:

“当我们在新闻网站上浏览最新焦点时,突然收到一条信息,提醒有新邮件到达。几秒钟后,RSS阅读器又告诉我们,最喜爱的博主刚刚上传了一篇新博文。没一会儿,手机铃声响起了,原来有短信送达。与此同时,Facebook和Twitter网站的用户头像也在不停地闪烁……”

心理学上有心流的概念。指的是人在专注进行某行为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当精力完全投注,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例如艺术家在创作时,进入心流,抗拒中断。

提升深度工作能力,是培养人进入心流状态的绝好途径,写出《哈利波特》的J. K. 罗琳,就特别喜欢用这个方法。

那么,深度工作到底是什么,有什么好处?

我们又要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来进行深度工作?

看完哈利波特想提出的问题(罗琳大神顺利写完哈利波特的工作方法)(2)

二、在以快为先的网络中心时代,深度工作极富意义

什么是深度工作?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博士卡尔·纽波特在其畅销书《深度工作》中告诉我们:深度工作是信息碎片时代的自控力、专注力、精力管理和时间管理指南,是在新经济形势下取得成就必备的核心技能。

卡尔博士在应用此能力的十年间,仅发表的学术论文就较之前呈倍数增长,还不包括在其他领域的文学创作。他认为,这项技能,可令人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能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最重要的一点,是它难以复制。

我们为什么要投入到深度工作模式中?

001.快速掌握新兴的复杂事物,从容应对信息科技的冲击。

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我们要想快速掌握,熟练运用复杂科技,就必须得拥有深度工作能力。

如果我们对待所学知识,都只是飘在表层,进行浮浅工作,那是没法掌握的。

什么是浮浅工作?就是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工作,往往在受干扰的情况下开展。例如前台接线员接电话。此类工作通常不能为世界创造太多新的价值,且容易复制。

002.创造难以复制的真实价值,成为不被替代的稀缺型人才。

深度工作力的缺失,会让人陷在忙乱又无序的状态。工业经济时代,技术工人若没有培养专注力常常无碍,他们的工作在数十年间,很大程度上不会有什么变化。但随着信息经济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知识工作者,他们跟专业人士一样,需要一个专注的环境,让自己沉浸到工作中。提升这项技能,能创造真实价值,在职场中易于取得成功,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人。

J. K. 罗琳就是深度工作的极致践行者。她有一个自己的推特账号。但在最初的一年半时间里,她只发送了一条消息:“这的确是我,但是恐怕你们不会在这里经常看到我的消息,目前,笔和纸对我而言才是最重要的。

深度工作带给J. K. 罗琳的,是全身心投入创作,从而也让这本魔法书魅力十足,无从替代。

003.抑制碎片的注意力分散,克服网络时代的自我管理危机。

真正投入工作,其实比休闲时光更容易感受到乐趣的。工作有着内在的目标、反馈规则和挑战,这些东西能鼓励我们积极参与,专注其中。而休闲的时光,看似轻松愉悦,但因为其组织松散,需要付出较大的努力,才能创造出值得享受的事情。

为什么总是会分心?因为大脑习惯了。在碎片化时间里,我们给大脑输入什么,它在之后就会照着怎么办。所以,我们要培养深度工作力,给大脑重新编排程序,把碎片化时间利用起来。

看完哈利波特想提出的问题(罗琳大神顺利写完哈利波特的工作方法)(3)

三、践行深度工作的3个策略

只有依靠高度专注,才能娴熟一种困难的技艺,或解决一个艰深的问题。深度工作能力,要如何培养?我想分享3个策略。

001.提前设定,把深度工作逐渐培养成习惯。

我们知道,习惯一旦养成,会很难改变。因此设定工作结构性,作出行动,让大脑尽快处在深度工作状态很重要。

例如,做好事先规则,给自己一个提前设定。列出清单,细致地反复推敲:我要在哪里工作,这一次工作的时间为多少,在已经迈步之后我要怎样做?加入一些特别设计的惯例和固定程序,使得进入并保持高度专注状态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把适合自己的项目保留下来,然后逐渐培养属于自己的工作习惯。

002.远离社交媒体,谨慎选择网络工具。

如果一直处于深度工作状态,人容易厌倦。适当地劳逸结合进行放松,可以让自己高效率处理浮浅工作。但在放松的过程中,我们又会容易回到被碎片化打扰、分心,从而回不来的状态。

微信可以说是让我们分心的“头号敌人”了。每天在上面花那么多时间,能产生多少价值?朋友圈的“点赞”有没有给你带来存在感?公号文章有没有令你学到知识?一天下来,当我们回过头来整理,会发现,投入了大量时间在微信上,但其实也并没记住多少真正有用的东西。

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社交都能带来帮助,绝大多数只是在消耗我们的时间。想要高效集中注意力,就应远离浮浅工作,远离无效社交。

卡尔·纽波特提出了一种可以帮助减少手机和网络使用的简单策略——计划网络时段,即预先计划好你使用网络(或手机)的时间,然后再这些时间之外完全避免使用网络(或手机)。这一策略旨增强我们控制自己注意力的力量,从而帮助我们从容地抵挡令人分心的刺激。

我个人很喜欢用的番茄计时法,也能起到这个作用。在一个番茄钟(25分钟)内,不看手机不上网,全力以赴投入工作,之后休息5分钟,再开始第二个番茄钟。刚开始使用这种方法时,会非常不适应,感觉25分钟特别久。但一旦习惯了,工作效率能提高近一倍。

看完哈利波特想提出的问题(罗琳大神顺利写完哈利波特的工作方法)(4)

003.减少浮浅工作,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2007年,一家名为37signals的公司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将每周5天工作制缩短成4天,并且每天仍旧工作8小时。结果发现,尽管工作日少了一天,但员工仍然能完成相同的工作量。原因就在于,他们砍掉了很多浮浅工作。

收发邮件、打电话、网页浏览、整理各种单据、参加会议等,都属于浮浅工作,这也是工作的一种模式。它们往往并不像看起来的那么重要,但它们也并不可怕。在合适的条件下,浮浅工作能够辅助深度工作更加具备高效率。所以,比浮浅工作更可怕的,是不去改变、提升自己的深度工作力。

如何避免浮浅?我推荐:做计划。利用可视化方格来帮助自己在时间的推进中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举例来说,就是准备好笔记本,在每个工作日开始的时候,开启新的一页。页面左侧,每隔一行写下一天的每一个小时,包括普通工作日的全部时间。再将工作日的每一天划成方格,把活动放在空格中。

如果没有计划,时间可能会不知不觉被浮浅事务占用了:浏览网页,频繁地查看邮箱,时间一晃就过。而当有了计划,就可以看着记录,监督自己留出足够时间,用于深度工作。

在当前这个以网络为中心的浮浅信息时代,深度工作能有效提升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在职场上寻找到更加有意义的未来。

诚如卡尔·纽波特博士所说,深度工作是一项不会过时的技能,它是将人们从技术垄断导致的精神异化状态中解救出来的良药。


作者:焱公子,发型光芒万丈的跨界理工男。多年500强,专注解职场。写有灵魂的故事,过有温度的人生。公众号:焱公子(ID:Yangongzi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