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一撇,运河一捺,二者在首都交汇在一起,构成一个厚重的“人”字。这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轰动全国的电视专题片《话说长江》的第一句解说词。通州是京杭大运河的最北端,世人皆知。但是,如果说通州也有长城,这肯定颠覆你的三观,不敢相信一马平川的京东平原,也会有“高山仰止巍峨挺立”的长城?

其实,此长城非你印象中在山峦叠嶂中盘桓延曲的保存完整的明长城,而是1400年前的北齐土长城。这段“内长城”与北运河流域的数条河流相伴相行,绵延200公里入海。如是,通州就成了北京唯一既有大运河又有长城的区,横跨承继“长城文化带”和“大运河文化带”之文脉。

现在这段长城的遗址位于通州区永顺镇窑厂村,具体位置在通州南关大街和玉带河大街丁字路口南100米处。土长城遗址南北走向,北侧始自西营前街路口,南至京通铁路桥基,总长度大约150余米。土长城的东边几十米就是近代的冯玉祥兵营旧址,东边200来米处是玉带河暗河的拐弯处。笔者十年来搬了两次家,都距离这段长城的遗址不远。遛弯的时候,经常会从它的旁边走过。

长城黄河交汇处(运河家门口有长城)(1)

雪影古长城 摄影 左岸

目测遗址大约高4至6米,两侧长满了杂乱的灌木,上面大约还有十来户的民居,宽处约10余米,最窄处也有八九米,中段几近被村民挖断。也许是这两年文物保护的宣传加大,因此遗址目前能够维持现状,没有再遭到的破坏。

遗址很不起眼,要不是北侧起点处立有两处石碑,从外观上很难将它和长城联系起来。右侧石碑上写明其为“通州区文物保护单位”,是由“通州区政府2001年9月21日公布,通州区文化委2016年11月20日立。”左侧石碑这样写道:此处“位于通州区永顺镇南部窑厂村。北齐天宝年间,为保护北方军事重镇蓟城和首都邺城安全,在万里长城之内修筑一道重城,此城从今北京昌平区开始向东南方向延温水(温榆河)、潞水(潞河、北运河)右岸修筑,中经今顺义区、通州区,天津市武清区,长达400里。今仅存通州区窑厂村一段遗址……”

长城黄河交汇处(运河家门口有长城)(2)

古长城与骑车人相伴行 摄影 左岸

长城黄河交汇处(运河家门口有长城)(3)

夏日古长城 摄影 左岸

窑厂村明清开始有人口聚集,位于通州古城南门外,目前已经变成了城中村,1991年《通县地名志》中记有:“窑厂村、属南关居民委员会,位于镇域东南在原旧城南关小庄与小园间,玉带河大街南侧。东起小园、西至小庄、南自京秦铁路,北到东、西营前街。清代己形成聚落。清初军队驻此处,就地建窑烧砖,建东营、西营、南营等营房。清乾隆初始成聚落,故名。”

遗址是由已故的通州区文物所专家周良考证后确定的。《周良文史选集》曾经回忆了当年发现它的过程。这道古代夯土长城遗址最早发现于1983年,当时遗存长度尚有1000多米。其后,继续被窑厂村的砖瓦窑长期作为制砖取土之地,逐渐被破坏。2001年9月,通州区人民政府公布此处遗址为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4月,竖立起土长城遗址保护碑,确定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通州有长城曾在几个朝代的文献中均有提到,清初顾炎武《读史方舆纪要》、顾祖禹《昌平山水记》均提到顺义、朝阳、武清等地有长城,基本和通州长城在一条线上。明末清初驰名的地理学家顾祖禹,在他的《读史方舆纪要》《城邑考》篇提到:州北三里有长城,相传秦将蒙恬所筑。其记述武清县时载:“志云:‘县西南三十里有长城故址,延袤数百里,相传战国时燕所筑。’”

关于通州长城着墨最多的考证文献是240年前清代的通州人刘锡信所著《潞城考古录》。刘锡信,榜名锡侯,字桐村,出生于通州一个书香世家,自幼聪慧过人,喜好读书。曾任户部湖广司员外郎,乾隆四十七年(1782),受邀参与编撰《通州志》。刘锡信从政之暇,笔耕不輟,其著作《潞城考古录》,针对以前之文献缺漏或错误之处得到补足和改正。

长城黄河交汇处(运河家门口有长城)(4)

刘锡信《潞城考古录》中的“通州长城考” 章节

《潞城考古录》曾在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丛书集成初编》当中,与《燕魏杂记》《京东考古录》一起,出过一册合订本。笔者收藏有一本1985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影印版。此次影印所采用的上海图书馆藏本是目前所知最好的版本,系乾隆四十三年刻、嘉庆补刊本。

书中专门有一章节《通州长城考》,是这样描述的:“州城西北四里,有古长城遗址。迤北接顺义。南近通惠河北岸而止,逾河而南,复闲存一段,其址又变而东西横亘,再南为州西门外入都孔道。”这是里所说的是这段长城遗址北,也就是古长城在进入通州古城前的情景。刘锡信又说:“考其形势,长城本绵连南北,似挑通惠河及修西门外通京石路掘断者。询之村人亦云。”他的治学态度还是严谨的,经过询问附近的村人得知,古长城在穿过通州古城时,因为修建通惠河和通州到京城的石板路被挖断。

刘锡信还说:“又唐李丕墓志石,得之城南,其铭曰,屹然孤坟,长城之东。可见长城自北绵亘而南。唐时,城西南遗址尚存也。”“辽史顺州南有齐长城,齐天宝中所筑之长城矣。漷县武清二志,俱载有古长城,疑昔时亦与此接连为一云。”刘锡信查阅了古人编辑的《辽史》《漷县志》《武清志》,初步勾勒出土长城沿着顺义、通州、漷县、天津武清逶迤而行,复原了这段长城的位置和其走向。

据史载,不仅是明长城,自春秋战国以来,先后有约20个朝代或诸侯国曾不同规模地修建长城。其中,北齐、北周、东魏、隋、唐的古长城经过北京,他们的功用都是抵御外族侵略。为什么确定为北齐年间修建呢?周良在先人的文献记载基础上,经过多方勘察,除了确定了土长城的建设年代,还确定窑厂村这段遗址为古长城。他的主要依据是三方墓志铭。第一个就是刘锡信提到的唐李丕墓志石。刘锡信考证说李丕墓志出土地点在“城南一里许”,与《李丕墓志》志文说的“葬于县之南三里”,在位置上是一致的。因为元代以前的通州城(潞县城)恰在旧城东北部位。明洪武元年(1368年)镇守通州的燕山侯孙兴祖率兵修筑通州城时,将以前通州城向南扩建一倍,距离正好一致,这个位置正好是墓志铭中所言“长城之东”的位置。另外两个墓志铭则是周良在1983年6月,到距离窑厂村南2000多米的小街村附近古墓发掘现场收集到的唐代孙如玉、孙封两人的墓志铭,里面都提到了这段“长城”和它的方位。周良根据实际踏察发现,在上世纪80年代,自今通州旧城南门外窑厂村至张家湾镇皇木厂村,中经蔡家坡、北三间房、小街诸村,断断续续存在着一道长约6公里的条形土岗。先后出土的这三块唐代的墓志铭,都位于这道土岗的东侧,玉带河(暗河)之西。志文中都记述了这条形土岗是“长城”,而且在《唐孙如玉墓志铭》志文中,非常清楚地指出这道长城是北齐所筑。因而,今窑厂村村址处的条形土岗确定为北齐土长城遗址。

北齐(550-577年)是个短命的政权,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朝政权之一,由东魏权臣高欢次子高洋所建。历经六帝,仅存在了28年。550年,高洋当上了东魏的相国,受封齐王,不久后废去孝静帝(534年-550年),推翻东魏,建国号齐(550年-577年),改元天保,都城定于邺(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据史料记载,北齐在文宣帝天保年间修筑六次长城,其中天保八年(557年)这次与通州有关。

据《北齐书》记载,天保六年(555年),柔然与突厥一起双双对北齐进行侵害,文宣帝统兵亲讨柔然并大破之。待北疆稍静,便“发夫一百八十万人筑长城,自幽州北夏口至恒州九百余里”。天保七年(556年),“自西河总秦戍筑长城东至于海,前后所筑东西凡三千余里”,就这心里还是不太踏实,于是在天保八年(557年),在契丹兵势尚未恢复之前,“于长城内筑重城,自库洛拔而东至于坞纥戍,凡四百里”。“重城”就是在已有的长城里面再修筑一道长城。前筑长城已“东至于海”,则是在“东至于海”的长城里面修“重城”,就是从今昌平经顺义、通州、武清诸区而达的土长城,正好是200公里左右,是段“内长城”。

在平原上修建长城,与原有依山就势的老长城不同。它是用黄土夯筑而成,矗立在北京平原上,迤贯于京津间的一望平川。它傍河而行,倚河设城,凭水为险,水陆结合,双道防线比邻,令敌方难以攻破。隋统一后,长城失去防御作用。明初开始,通州城区民房需求量增大,因为长城夯土日晒千年,适于烧砖,于是老百姓数百年来不断取土烧砖建房。这处本是200公里长的雄伟长城就只剩下了150米,外观上就像一个小土坡,看不出任何长城的影子。

这几年,根据多方文献和出土的墓志,古通州境内曾有长城观点,已经得到大多数专家的认可。但是,关于通州土长城的建造年代也引发一些学术争论。一个来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古代长城的历史地理学研究”文章《北京市通州区古长城遗址年代考辨》甚至武断地把其建设时间推到明世宗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其依据的文献是明代历朝官修的编年体史书《明实录》。据载,明朝兵部尚书许论策划“重关”长城,并于嘉靖三十六年五月提出动议,经嘉靖皇帝批准后开始构筑。作者将此重关长城认定为北京市通州区的古长城,具有非常明显的错误。因为也是在明代嘉靖年间,曾由职任南京吏部尚书的通州人杨行中主编了《通州志略》,共13卷,该书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六年(1549年)刊行。其卷一“舆地志”的“古迹”专题中记载:“长城岗,一在州城北三四里,俗传秦蒙恬所筑,遗迹也;一在州城南十里,迤逦直达漷县而南,年代莫考。”仅从对长城的记载所言,就要早于《明实录》所述8年之多。

许论(1487-1559年),字廷议,灵宝人。喜研究兵法。著《九边图论》升任为南京大理寺丞。蒙古骑兵一千多人先后劫扰黄崖口、大木谷等地,都被明军击退,许论因功升为右副都御史。蒙古贵族俺答率部直犯都城,许论受命巡抚山西,因守边有功,升兵部右侍郎,主持京营军务,又因构筑北京外城的成就显著;升任兵部左侍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升许论为右都御史和兵部尚书。

杨行中(1489-1572年)。通州人,嘉靖二年(1523)考中进士。不久即被派往浙江省山阴县城任知县,后任监察御史,嘉靖晚期,他升任刑部侍郎,继而进升南京二部尚书。他主持编辑《通州志略》刊行于世。该书是迄今所见最早的通州方志,也是第一部留存完整的北京方志。可惜自清中期以来,该书一度被认为已经亡佚。直至1986年,首都图书馆从日本东京都中央图书馆获得复制本。2007 年, 中国书店以此复制本为基础出版了嘉靖《通州志略》点校本,得以重新刊行于世。

许论和杨行中出生年份仅差两年,而且都在明嘉靖帝属下任要职,如果土长城是那时建筑的,作为通州人的杨行中不可不知。即便退一步来说,根据1984年至1985年进行的航空遥感调查显示,北京地区明前长城,多被明代长城掩覆。也就是说,通州的土长城可能被明长城覆盖,但是肯定要早于明朝。

随着历史文献和今人考证成果的逐渐丰富充实,通州北齐土长城的历史脉络越来越清晰。有证据表明张家湾皇木厂村就建在北齐土长城之上。据古碑记载约今张家湾城东一带,河边长城随古笥沟(今港沟河)转弯地方有守卫戍点,应该就是皇木厂村土长城段。皇木厂一带河流纵横,沿岸河滩多为沼泽湿地,先民祖辈择吉处而营之,首选高坡台地,渐成聚落。村址原有纵贯南北的条形土岗,成村之初,即建于北齐古长城旧址之隆起坡地上。

长城黄河交汇处(运河家门口有长城)(5)

皇木厂村运河故道 摄影 左岸

长城黄河交汇处(运河家门口有长城)(6)

北齐土长城遗址皇木厂段探访 摄影 左岸

笔者和朋友近期在皇木厂村南探访,发现了一段几十米长的高坡,与窑厂村遗址惊人相似。这段高坡位于皇木厂村南,距离玉带河大约100米,高坡大约长80米左右,高3-4米,宽处大约15米左右。据坡上仅有的一家居民介绍,原来这里曾经居住着几十户居民,后来因为拆迁,仅剩下他们一家。虽然他们对于这段历史不清楚,但是从坡下露出的土看出有夯土层,还有一些陶器碎片夹在其中。环绕周边数百米范围,有古城(张家湾古城),有水(运河故道),有码头,此处似为土长城遗址,至于是耶非耶?还真得请有有关部门组织考古挖掘方能认定,此为后话。

作者 左岸

编辑 柒玖陆十三

邮箱:547842807@qq.com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