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顺元年(1457年)正月二十三(2月16日),北京城,本应沉浸在过年喜悦的百姓们却听到了一个让人震惊的消息,兵部尚书、少保、北京城的救命恩人于谦要被处斩,人们纷纷涌向崇文门外,天上阴云密布,似乎也为忠臣哭泣,跪在地上的于谦仰望这座帝王之都,几年前,他曾站在身后的城墙上,誓死保卫这座城市,誓言犹在耳边,何曾想,自己竟要死在一手拯救的城池之下,随着监斩官一声令下,刽子手手起刀落,一代忠臣就此陨命!

于谦的为师之道(于谦之死工于谋国)(1)

历史上,对于谦的死因众说纷纭,儒家传统说、君主专制说、忠君思想说,不一而足,艰涩而难懂,而葛大小姐则认为,于谦之死,在于自己,他的一生工于谋国,拙于谋身,他的死从远的说,自从他踏入官场就已经有预兆了,如果在官场平淡一生或许可以善终,而一场大变故将他拖入历史的漩涡,他的命运已经不掌握在自己手里了。

1.原是钱塘“神童”

于谦,生于浙江钱塘(今杭州),年幼时便颇不平凡,七岁时,有僧人奇之“他时救时宰相也”,自小便有“神童”之称,他自幼崇拜爱国志士,将祖父收藏的文天祥画像挂在面前,“座位旁每悬置此像,数十年如一日”,他15岁中秀才、23岁中举人、24岁中进士,本来是会试第一名,当权者认为他观点尖锐,策语伤时,点为三甲第九十二名,失去了进翰林院的机会,最终进入督察院,外放江西道监察御史,派赴沪湖广,巡按政务,遇到命中贵人顾佐,对他非常器重。

1426年,宣宗的叔叔汉王朱高煦造反,宣宗亲征,汉王兵败,跪于军前祈罪,宣宗命于谦历数其罪,于谦声色俱厉,义正词严,汉王浑身颤抖,连称死罪,宣宗高兴异常,于谦被任命为兵部右侍郎兼山西与河南的巡抚,28岁就当上了三品大员。

没有随从伺候、没有士兵保护,于谦坐着驴车上任了,在任期间刚正清廉、政绩斐然,被人称为“青天”,37岁升兵部左侍郎,好景不长,一直器重于谦的“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先后去世,太监王振独揽大权,有人劝回京述职的于谦带点土特产打点关系,于谦一首《入京诗》“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传为美谈,结果得罪王振,罗织罪名关进监牢,两省百姓、官员纷纷请命,关了三个月的于谦被放出来,降为大理寺少卿,后重新担任河南巡抚,任上18年,1448年,边防吃紧,于谦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第二年就发生了一件改变他命运的大事。

2.深陷皇位纷争

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大举进犯,王振怂恿英宗亲征,带走京师二十万精锐,王振独断专行,军内一片混乱,瓦剌军乘机进攻,明军仓皇应战,死伤惨重,王振被杀,英宗被俘,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战死,史称“土木之变”。

京城大乱,周边剩下不到十万军队,百官惊慌失措,危急关头,孙太后下旨,立英宗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郕王朱祁钰监国,大事儿皆告太后。当时皇太子朱见深才两岁,如当上皇帝,主少国疑,而孙太后乃一女流之辈无法亲政,瓦剌大军就要兵临城下,天下不可一日无君,眼看大明朝有灭国危险,为防止也先以英宗为人质相要挟,以于谦为代表的一帮大臣力主郕王朱祁钰称帝,断了也先的念头。朱祁钰当上监国已是赶鸭子上架,惶恐不安,他声色俱厉的斥责“有皇太子在,卿等何敢乱法?”于谦答“臣等诚忱国家,非为私计,殿下弘济艰难以安宗社,以慰人心。”英宗尚在人世,朱见深定为储君,内阁稳固,国家机器运转正常,于谦等人堂而皇之的另立新君,于情于理,难逃“谋逆”二字。

为了挽救大明江山于水火,促使朱祁钰早日定下登基决心,于谦说“(英宗)失国得罪祖宗,恐不足以示天下后世。”太监曹吉祥反驳“然则故太子(朱见深)如何?”,于谦竟然说“罪人之子也,已废不复”。为了大明王朝,于谦让自己置身于天下最危险的皇权争夺战之中,他说的话也为日后的死埋下了定时炸弹,所以,不管于谦在北京保卫战中起过多大作用,英宗朱祁镇都不会原谅他。

郕王朱祁钰接受建议,就在英宗被俘后18天,他就当起了皇帝,即明景帝,尊英宗为太上皇,朱见深依旧为皇太子,升于谦为兵部尚书,全权负责筹划京师防御。

瓦剌大军挟持英宗长驱直入,于谦征集各路军马共22万,于京师九门外摆开阵势,自己和大将军石亨守卫最危险的德胜门,关闭大门,封闭退路,直面也先大军,于谦主动出击,诱敌深入,也先上当,损失惨重,被明军一路追杀到居庸关,京师保卫战取得全胜,战后评功,于谦居功至伟,封少保,总督军务。

于谦的为师之道(于谦之死工于谋国)(2)

英宗朱祁镇、代宗朱祁钰

3.英宗回归、太子废立留祸患

北京一战,也先大败,无力觊觎大明天下,不甘心的他决定用英宗换两个钱花花,“中朝若遣使来,皇帝归矣。”,亮出了谈判的姿态,朝廷上议和派开始抬头,于谦在朝会上坚决反对,“今日止知有军旅,他非所敢闻”,意思是,现在主要任务是打仗,其他的事儿先不说,当也先挟持英宗朱祁镇胁迫大同城开门,于谦推荐的大同守将郭登大喊“赖天地祖宗之灵,国有君矣”,拒开城门。有人问,仗如果一直打下去,英宗怎么办,于谦一激动,说了一句不该说的真话“社稷为重,君为轻。”,这话虽然是古话,但是在君权至上的时代这就是一句找死的话,英宗的第一次回归路就此断了,于谦的祸根也就此种下。

也先想杀英宗,奈何英宗天性好脾气,和也先的弟弟伯颜贴木儿混成了老铁,被他严格保护起来,也先只好再次提出送英宗归朝,大明王朝又吵成一锅粥,朱祁钰的皇帝也当上了瘾,不想把这个哥哥接回来,而一帮子不开眼的文臣们天天上奏折,朱祁钰急了“我非贪此位,而卿等强树焉,今复作纷纭何!(《明英宗实录》)”,意思很明白,当初是你们逼着我当皇上,现在又吵着让我接哥哥回来,你们到底安的什么心?于谦说话了“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意思是,你的帝位已定,就算你哥哥回来,也改变不了,也先已退兵,和谈对边防有好处。朱祁钰只好答应和谈,“从汝,从汝!”,几轮谈判下来,被俘一年之久的英宗回到北京,正巧和俘虏那天是同一天,八月十五。回到北京的英宗被软禁在南宫,只有结发妻子钱皇后相伴,大门灌上铅,锦衣卫看守,每天的食物都从小门送入,比在瓦剌还难受,这一关就是七年。

皇权如有魔法,朱祁钰当了皇上,英宗的儿子朱见深仍为皇太子,虽然英宗被软禁在南宫,但想到皇位早晚一日还要转到自己的儿子手里,也并不闹心,可没多久,朱祁钰就准备废掉朱见深,但是大臣们没人迎合帝意,虽然朱祁钰对于谦言听计从,但这是皇帝的私事,也不好说,“本兵职,端军旅,宗伯内阁辅臣九卿俱无言,故默默从众耶!”,意思是说,我的本职工作是管兵,立皇储的事儿,人家内阁大臣都不说,我还有什么可说的。最终,朱祁钰将朱见深废为沂王,改立自己的长子朱见济为皇太子,易储成功,不料想,朱见济没有皇帝命,夭折了,朱祁钰无子,26岁的他还想着生孩子,不愿再将朱见深复立为太子,后来朱祁钰病重,于谦、王文等人上奏折“请早立(沂王)太子”,却得到“正月十七日上朝候旨”,结果正月十六日,就发生了“夺门之变”。当朱祁钰废立皇太子之时,于谦没有激烈反对,最后接受了事实,这也成了他后来被杀的理由之一。

4.“宠谦太过!”惹嫉妒

北京保卫战后,于谦挽狂澜于既倒,厥功至伟,朱祁钰对他愈加器重,甚至是言听计从。景泰二年二月,景帝怜恤于谦居所简陋,就赐给他一处宅第。景泰五年十二月,于谦对国家操劳过度,痰疾发作,皇帝朱祁钰不但派太监轮番探视,下诏朝廷提供于谦治病所需的一切费用物资,自己还亲自爬到万岁山上砍竹子,提取竹沥,给于谦服用,《明史·于谦传》也感叹道“宠谦太过!”,皇帝的过分宠信必然引起其他官员的嫉妒,让于谦处于孤立境地。

于谦对国家可谓忠心耿耿,对自己非常苛刻,景帝赐给他的府第,他一次都没住过。于谦被抄家的时候,士兵们发现他家里一贫如洗,堂堂兵部尚书竟没有多余钱财,正屋锁的严严实实,打开一看,都是皇上赐的蟒袍、剑器,在场的锦衣卫无不黯然落泪。

5.得罪小人埋祸根

于谦谋国之忠和至刚大勇使他屡屡招祸,他不计个人得失,为官不争利,更不会奉承权贵,也不会结帮拉派,他嫉恶如仇,遇到奸邪小人,“如蝇在喉,吐之乃已”,他的处世之道既让他为人磊落,但又是致命伤,容易得罪太多人。

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人是英宗“夺门之变”的大功臣,他们这些人个个都对于谦恨之入骨,一定要置他于死地。

徐有贞最痛恨于谦,英宗被俘,瓦剌大军压境,身为侍讲的徐有贞立主迁都南京,”天命已去,惟南迁可以纾难“,被于谦在朝堂上大声呵斥“言南迁者,可斩也”,徐有贞保住了脑袋,丢尽了面子,很久无法升迁,他本名徐珵,经此打击,改名徐有贞,希望改运。他曾托人向于谦说情,想谋求国子监祭酒一职,于谦也转告了景帝,被景帝拒绝,于谦不便向徐有贞解释自己推荐了但皇帝不准,给徐有贞造成的错觉是于谦是在打击报复。《水东日记》记载,徐有贞治理黄河失败,于谦讽刺他“徐先生五墨匠耳,奈何令脱土墼也”,一句戏言,却让徐有贞更加记恨。

最不应该记恨于谦的石亨也对他耿耿于怀,北京保卫战前,于谦八月二十日一当上兵部尚书,二十四日就奏请起用已经被贬为事官的石亨,升他为右都督,总京营兵,两个人还一起守德胜门,石亨也不负众望,立下大功,论功封赏武清伯,不久又封侯,石亨非常感激于谦,无以为报,景泰二年,就举荐于谦的儿子于冕,结果于谦毫不领情,奏了石亨一本“不闻举一岩穴幽隐,拔一行伍微贱,以裨军国之务”,人家提拔你儿子,你不识好歹奏人家一本,从此,石亨对于谦由感激转为嫉恨。《明史纪事本末》记载,石亨的侄子石彪贪暴,于谦奏请出之大同,石亨对于谦的记恨更加一层,于谦将石亨这个本来可以成为同盟的人推到了敌方阵营。

太监曹吉祥对于谦也是非常嫉恨,他本是“土木之变”的祸首王振的亲信,于谦对王振大力清算,曹吉祥虽然逃过一劫,担任监京营军,但是于谦权力大,曹吉祥处处被于谦节制,非常失落,而且,于谦多次请求朝廷把太监监军制度废除,所以,作为监军太监的曹吉祥对于谦没有好印象。

北京保卫战后,边境稍稍安定,于谦就开始着手整顿军队,将受贿和卖官的军官,自都督一下俱降三级,或发回原籍或调往边疆,将不少克扣军饷的军官送到衙门惩治。在选拔军官上采取考核制,不论出身,能者上弱者下,不少人被清除出军队。

于谦的为师之道(于谦之死工于谋国)(3)

石亨、曹吉祥

6.“夺门之变”杀忠臣

代宗朱祁钰病重,将禁宫警卫工作交给石亨,此时皇位继承人问题尚未解决,石亨认为机会来了,立即找到徐有贞、曹吉祥,密谋发动兵变,复立在南宫软禁多年的英宗,这样自己就是复国的第一功臣。

万事俱备,石亨负责警卫、曹吉祥负责监视宫内动向、徐有贞负责制定计划,整个行动水到渠成,兵不血刃,次日,百官上朝,坐在皇位上的竟然是英宗,大臣们各安其位。

兵变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除掉于谦,其实,对于这次兵变,手握兵权的于谦不可能不知道,他想要调兵反抗易如反掌,但是于谦却没有武力相抗,当他知道徐、石兵入南宫,则听之任之,坐以待毙,宁愿以一死保全社稷。史学家谈迁也认为于谦错失良机,“于少保最留心兵事,爪才四布,若夺门之变,惜然不少闻,何贵本兵哉?或闻之仓卒,不及发耳。时景帝废,设上变,事未必即下,须便宜制之,少有举动,则石亨一李多作,而上皇不复自由矣。危哉此一瞬也!”

在徐有贞、石亨的一手策划下,诬陷于谦和内阁大学士王文“意欲迎襄王世子”为皇储的罪名(景帝儿子朱见济夭折,不愿复立朱见深为太子,有意立叔叔襄王为王储),以谋逆罪判二人极刑(凌迟),这样的判决,就连英宗也不忍心,说了一句良心话“于谦实有功”,徐有贞声色俱厉回答“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就是说,如果不处死于谦,“夺门之变”就名不正言不顺,英宗只得妥协,将于谦二人的极刑改为斩首。

7.忠臣最终平反

于谦被杀后,儿子于冕充军,在山西龙门戍边,妻子张氏在山海关戍边。都督同知感念于于谦忠义,收敛遗骨,次年,于谦女婿朱骥将遗骨葬在杭州,和岳飞墓不远。

明成化年间,于冕赦免,上疏为父鸣冤,宪宗亲自审理,下诏平反,恢复官职,派人祭祀,孝宗即位,追赠太傅头衔,赐谥号“肃愍”(神宗时改谥号为“忠肃”),建旌功祠,杭州、河南、山西等地的祭祀活动络绎不绝,正义虽然迟到,最终还是来了。

而害死于谦的那些人没有好下场,于谦死后,这些人开始争权夺利,石亨、曹吉祥明争暗斗,被英宗发觉,狗急跳墙,发动兵变,失败后石亨死在狱中,曹吉祥被诛杀,徐有贞被贬为广东参政,后来又流放到云南,最后郁郁而终。

于谦的为师之道(于谦之死工于谋国)(4)

于谦墓

总结

可以说,于谦的死是多种因素的集中爆发,既有他为了国家不得不参与皇位更替的苦衷,又有他在太子人选上无法决策的难处,而他的人格缺陷又将他更进一步推向了死亡之地,可以说,于谦之死既有外在因素的无奈,又有内在原因的推波助澜,他是皇权斗争和宫廷争斗的牺牲品。

清代名士袁枚游览西湖,拜谒岳飞祠和于谦墓,感慨之余,赋诗一首“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赖有岳飞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两位少保有相同的人生经历,最终落下同样的结局,不得不让人感叹落泪!

工于谋国,拙于谋身也许是对于谦死的最好注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