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无师通他们学到了说明方法不少知识,又听说表现手法准备举办家族成员演讲大赛,于是星夜兼程,又赶到表现手法家,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过山农家前两句运用什么表现手法?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过山农家前两句运用什么表现手法(14表现手法篇)

过山农家前两句运用什么表现手法

且说无师通他们学到了说明方法不少知识,又听说表现手法准备举办家族成员演讲大赛,于是星夜兼程,又赶到表现手法家。

在那里,他们拜见了主持人表现手法,对他说:“老师在上课分析文章时,常常提到表现手法,但是始终没有弄明白什么叫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说:“这个问题提的好,什么叫表现手法,通俗的说,也叫写作方法,艺术特色。简言之,就是作者在文章中使用的一些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来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要搞明白这个问题,只要你认真听讲和积极参与,会弄明白的。”并说这次比赛的选手就是由本家族的成员参与的角逐,他们会在演讲或其他活动中的角逐中,具体阐释有关表现手法这方面的知识。

无师通来到比赛会场,只见一条“表现手法选手大赛”几个大字挂在主席台中央,参加的选手分别站在主席台两旁,一个个摩拳擦掌,志在必得。台下由诗词、小说、散文等组成的拉拉队举着标语,不时喊着口号;观众席上,人山人海,他们有的拿着笔记本,有的拿着相机,还有的架起了录像机。

一声鼓响,主持人表现手法宣布比赛开始:他说:“先生们,女士们,今天,我们表现手法家族在这里举办一个隆重的盛会,特邀我们家族的渲染、烘托、衬托、对比、象征、欲扬先抑、悬念、托物言志、讽刺夸张、借景抒情、想象、联想、以小见大、虚实结合、借物喻人、伏笔、铺垫、用典、动静结合、前后照应等二十位成员参加比赛,看谁在语文王国的文章里表现突出。当然,我们主要是希望借用这个平台,通过互相学习交流,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学生了解我们,掌握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灵活运用我们,人人都是答题行家,写作高手。因为参加的选手多,估计需要三场才能完毕,请大家坚持。花落谁家不重要,贵在参与。” 下面请第一个出场的选手渲染入场,欢迎!”

表现手法话音刚落,渲染就往主席台中央一站,他环顾了一下会场,大声说道:“先生们,女士们,主持人表现手法,今天我第一个出场,实在是太荣幸了。你们看,今天的会场怎么样?不用说,充满了紧张、热烈的气氛。这种气氛,就是通过我们眼前的场景表现出来的,用我们的行话说,就是渲染。也就是我的功劳。”他一边说,一边还竖起大拇指,向参加的选手炫耀。

“言归正传,我渲染本来是国画的一种手法,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在诗文中,运用渲染这种表现手法,对文章中环境和人物着意正面描写,以加强气氛,深化主题。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构成了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愉快的情感。

一言以蔽之,渲染对事物进行正面描写铺叙,追求笔墨酣畅,痛快淋漓。

再如孟浩然《早寒有怀》:‘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湘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预有问,平海夕漫漫。’这首诗写寒秋时节诗人漫游长江下游时产生的思乡的悲哀和对前途的迷惘。首联写出深秋时节的景象。木叶渐脱,北雁南飞,北风呼啸,渲染出秋天寒冷,凄飒的气氛。诗人抓住最有代表性的事物,用渲染的手法,从正面极力描写秋寒。

如何进行渲染呢?我在此告诉你们有三种方法:

(1)反复:用形式相同或相近的句子反复出现,以抒发情感,渲染情绪,突出主题,如《周总理,你在哪里》反复询问,渲染对周总理的思念之情;

(2)烘托:借环境描写和特定的气氛,表现人物的一定情绪,如王愿坚的《草》:“只有晨风吹过荒漠的草地,撕掠着青草,发出飒飒的声响。”

(3)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鲁迅小说《故乡》开头对故乡冬景的描写,‘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这段景物描写是‘我’渐近故乡时在船上所见。那‘阴晦’的天气,‘苍黄’的天色,‘呜呜’的冷风,‘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活画出一幅死寂般的故乡冬景图。作者用这些语句极力渲染了农村萧条、荒凉、沉寂的气氛,以烘托‘我’当时的悲凉心情,以表现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残酷蹂躏下农村日益衰败这个主题。”

“当然例子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渲染结束了演说。

“刚才渲染开了个好头,他能够借景入题,下面请烘托入场。”

烘托从渲染手里接过麦克风,直接就开始自我介绍:“大家知道,在中国画里也有一种技法叫‘烘托’,就是用墨水或淡彩在所要着重描绘的景物外部大肆渲染,使景物更加鲜明突出。这种‘烘云托月’的表现手法就是我,即烘托。刚才渲染提到过我,我与渲染都是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心情,但是它是正面描写,我是从侧面着笔,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清人刘熙载《艺概》 所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

如《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再如著名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罗敷外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如果要与渲染相比的话,我比他从正面进行直接 描写要节省很多笔墨,同时更具有艺术魅力。

当然,渲染和我烘托还是能够很好合作的,尤其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 意境,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渲染气氛,烘托情感。 如柳永的《雨霖铃》,起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写送别的环境,点出离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雨后阴冷的黄昏。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作者浓墨重彩,通过这些景物描写,极力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烘托出内心的离愁别恨。”

烘托的话音刚落,台上台下同时响起热烈的鼓掌声。无师通他们也使劲鼓掌,为烘托“友谊第一”的精神感动。

鼓掌间,不知什么时候,与烘托形貌相似的另一位选手已经登场。无师通想,他们不会是兄弟吧。

“刚才烘托是托,我也是托,但是我们各有所托,我是衬托。他是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鲜明突出,只用一种侧面描写。而我比他技高一筹,我是两种事物都写,更全面。”自诩为衬托的选手一开始就自吹自擂起来。

“文章在描写某一事物或某一情境时,不直接描述本体,而是用与本体相类、相关或相反的事物从旁陪衬,这样,两件事物或两样景物,一主一次,一个衬托另一个,如绿叶扶持红花,客体烘托主体,使得主体更加鲜明突出。说通俗一点吧,假如你要相亲,不自信,就带一个比你长的差一点一起去,让对方觉得你还可以,因为有同伴衬托你,突出你的优点。这样,成功系数就大了。

我还有两个伙伴,一个叫正衬,一个叫反衬。用类似的事物作陪衬的叫正衬,拥有差别的反面的事物作陪衬的,叫反衬。

具体到文学作品,如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表达相思之情,不直说,说成‘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用的就是我。再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

为了考考大家,我出几道题,让你们猜猜,

鲁迅在《祝福》里有这样一句话,‘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谁告诉我,这里用什么?”

无师通举起手,不假思索的回答:“这不是用的反衬的手法吗,雪花从来就是落地无声的,这里却把它写成似乎发出了瑟瑟的声响,反衬环境的寂静。”

“不错!”衬托肯定了无师通的答案。

“六朝诗人王籍《入若耶溪》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佳句,以‘动’衬‘静’,‘动’中求‘静’。正因为听上去觉得蝉叫声特别喧噪、鸟鸣声特别清亮,所以山林幽静至极,以闹衬静,静境深广,使用的就是反衬手法。唐代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就以桃花潭的水深正衬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衬托似乎越说越兴奋了,“用我的不仅有古人,今人,甚至老外也用”。说时露出得意之神。

“高尔基你们知道吗?他在《海燕》那篇文章中要歌颂的是海燕,可是为什么还要写海鸥、海鸭和企鹅?为什么在写海燕高傲地飞翔前还要写大海、狂风、乌云?这里不是通过‘海鸥’、‘海鸭’、‘企鹅’的鲜明的对比,以突出海燕的英勇、乐观。写大海、狂风、乌云,是为了点明海燕所处的环境,烘托海燕的战斗雄姿,突出海燕的高大形象。”

说了半天,这里面虽然有你衬托的作用,还有人家对比,烘托的功劳。无师通心里有些不平。

“当然,我的花样可多了,可以用哀景衬托愁苦之情;用乐景衬托欣喜之情;也可以用哀景反衬人的昂扬之情;用乐景反衬人的离愁之情;还可以人衬人,以物衬人,以物衬物。总之,一句话,文章中没有我就不出彩。”

“吹吧,尽管吹”。对比似乎迫不及待又要表现自己了。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这真是:

渲染气氛办法多,多情善感有衬托。

描绘摩写展才华,正面侧面分定夺。

(创作不易,请点个赞!谢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