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近年来,河南杞县按照“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夯基础、促提升”的工作要求,以贫困户稳定持续增收,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以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为主线,打出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住房安全保障、产业扶贫、就业扶贫、金融扶贫、消费扶贫、基础设施建设等脱贫攻坚“组合拳”,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河南省杞县31个村庄怎样规划?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河南省杞县31个村庄怎样规划(河南杞县老区发展)

河南省杞县31个村庄怎样规划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近年来,河南杞县按照“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夯基础、促提升”的工作要求,以贫困户稳定持续增收,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以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为主线,打出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住房安全保障、产业扶贫、就业扶贫、金融扶贫、消费扶贫、基础设施建设等脱贫攻坚“组合拳”。

目前,杞县已累计实现83个贫困村退出,19515户54517人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底的3.71%下降至目前的0.35%。2019年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10542元,比2018年的人均6684.8元增长了57.7%。

延伸大蒜产业链 拓宽脱贫致富路

走进杞县大蒜交易市场秦万里大蒜接待处,看到记者到来,葛岗镇郭寨村村民周大姐手里的活也不落下,扒蒜皮、剪蒜把、装袋,忙的不亦乐乎,"家里还有3亩地,有事的时候就不来,只要来了就有活干,一天能挣150元,还等着儿子娶媳妇呢。"谈到现在的生活,周大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杞县是大蒜之乡,大蒜产业也是该县助推脱贫效果明显的产业之一。“1981年杞县开始种植大蒜,大面积种植兴于2010年,到现在杞县有大蒜种植面积77万亩,平均每亩干蒜产量达2800斤。”杞县大蒜协会副会长陈新奇说,通许县、睢县、民权县等周边10多个县市都来我们这交易。

近年来,杞县构建“互联网 大蒜”现代商贸模式,培育优质电商企业,把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作为助推脱贫攻坚,实现创业就业和增收致富的新抓手,利用特色产业,助力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

“我们收购农户大蒜时,以高于市场价1毛钱的价格收购,保证销售畅通,让老百姓的心里不着急,截止到7月底,帮助114名贫困户销售农产品77万斤,收购金额达110万元,直接带动24名贫困户就业。”电商办主任王海涛告诉记者。

大蒜产业的兴旺带动了杞县物流、住宿、餐饮、运输等多行业的发展。“全国除了西藏、黑龙江等较远地区外,我们把物流成本压缩至每单2.6元左右,每天物流进出港的吞吐量达16万单。”王海涛说。

红色打底 “一志三馆”促发展

杞县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是近代著名的豫东革命根据地,睢杞战役发生于此,是河南一类革命老区之一。

城郊乡东十里铺存位置毗邻县城,交通便利,但却成为了深度贫困村。

主要原因是什么?根源在哪里?怎么去突破?这些问题时刻萦绕在驻村第一书记刘成江的脑海里。

“扶贫也要扶志,也要我们自己的精气神。”刘成江走访时发现,村里的老物件非常的多,就萌发了建立村史馆的想法,他带领村两委、党员、村民代表深入调查观摩,理清了“以党建村、以业兴村、以文化村、以绿荫村、以水润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发展思路。

历时半年,东十里铺村“红色印记馆”“先锋书馆”“民俗文化馆”同时于2019年9月26日正式对外开放。小小乡村的展馆,不仅成为村民的学习屋、扶贫扶志教育基地,也吸引了许多大学生和开封、郑州、商丘等地的党员干部前来参观学习。

全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投资210多万元,新建3200平方的新村室、文化广场和标准化卫生室,对4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了‘六改一增’(改水、改线、改厕、改院、改厨、改圈,增加生活必需品和家具)。”刘成江说,“户容户貌、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东十里铺村貌民风的转变,感染了该县务工返乡的胡培霞三姐妹。

2020年6月,村里把胡培霞三姐妹农场的“蔡文姬绿色有机小米种植基地”引入进来,按照农户自愿、平等的原则,在不改变耕地性质的基础上,农场实施“联耕联播联收”委托式新的带贫模式。由农户提供耕地,生产资料费用由农户、农场协议共担,农产品归农户所有,农场高于市场价格1毛钱进行回收。

“东十里铺的小米种植基地共200余亩,涉及贫困户30户,带贫11户,仅种谷子这一‘季’,就能直接带动贫困户每亩增收2000元。”胡培霞告诉记者。

移风易俗显成效 乡村遍吹文明风

微风细雨,嫩草娇花。走在高阳镇皇岗村干净整洁的街道上,望着随风摆舞的野花,记者心中因雨天带来的烦恼也随之散去。“来到我们村,随便进哪家门随便看,都一样。”听到皇岗村党支部书记黄克林的“豪言壮语”,记者心里有点嘀咕。

跟着黄克林走进村民潘孝民的家,瞬间被清洁雅致的院落吸引,庭院的打扮简单大方,美观实用,一盆盆小盆栽被打理的精致好看,为庭院增添了一抹绿意。走进堂屋,黄岗村第一届“五好家庭”“美丽庭院”的奖牌高挂在墙上,敲了敲里屋的门,没人应。

潘孝民的家门正对着一个鱼塘,“这里啊以前是个垃圾坑,又脏又臭。”黄克林边走边说说,现在改造成了鱼塘,既增加了村里集体的经济收入又改善了村里的环境。

走走停停,记者步入村民白丽英的家,就看到她笑着迎了上来,“我刚把我婆婆抱起来,听到你们来了,就赶紧出来。”攀谈之中,记者注意到,白丽英的家里家具不多,但都摆放的错落有致,屋内物品也都该在哪里的就在哪里,丝毫不乱。

“我婆婆重度残疾要坐轮椅,需要人照顾,我每天都要抱三遍,儿子在郑州大学上学,今天刚走,女儿读高中,丈夫在县城泥水匠,也能挣不少钱呢。”2018年脱贫的白丽英,对家里的现状没有丝毫的不满。

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党,核心在人,成败在干。黄岗村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以党建为引领,扶贫扶志,创建“杞县孝心第一村”,把“孝心村”建设成为党员干部活动阵地,统筹与乡村振兴、孝道文化、乡村文化、良好家风结合起来,为脱贫攻坚凝聚起强大战斗合力。

“作为市级文明村、文明美丽红旗村的黄岗村,每月为老人举办‘孝心百饺宴’、‘好媳妇好婆婆、美丽庭院’评选,逐步实现以孝治村、以孝兴村、以孝富村、以孝强村。黄岗在全镇率先评选出56户‘美丽庭院’35户‘五好家庭’,为全镇树立了典范。”高阳镇党委书记黄睿说,黄岗村倡导移风易俗,成立红白理事会,全村村民拒绝“天价彩礼”“高档酒席”,年轻人更是把精力都用在创业致富奔小康上。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王胜昔 通讯员付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