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唐代时期书法(李建中的最美行书)(1)

李建中 《土母帖》(局部)

《土母帖》与《同年帖》,书者是五代宋初西蜀人李建中。《土母帖》是公认的中国书法十大行书,与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等比肩同列,而《同年帖》也被评为“中国最美的100传世书法”,它们都是当之无愧的中国书法经典。而中国书法在由唐入宋过程中,李建中这位承前启后的重要书家却不为大众所知。他的书法为何能够进入“十大行书”和“最美100传世书法”?他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书法家呢?

门庭显赫 一生逍遥

李建中(945年—1013年),字得中,自号岩夫民伯,人称“李西台”,祖籍京兆(今陕西西安)。曾祖李逢,是大唐王朝的左卫兵曹参军。祖父李稠,先为后梁商州刺史,后避地入蜀,恰遇前蜀高祖王建自立(907年),国号大蜀,史称“前蜀”,遂为开国功臣,官至左卫将军,是前蜀功臣(《十国春秋》)。在祖李稠的时候,举家移居蜀中。945年,李建中出生于蜀,“自其祖仕于蜀,遂为蜀人”。(《宋史新编》)

李建中“幼居于蜀”,其童年、少年和部分青年时期均在四川度过。李建中幼年好学,14岁父亲去世,16岁时北宋立国,四川并入北宋版图,乾德三年(965年),李建中随母亲迁居河南洛阳,是年21岁。他在四川生活了整整21年,当然是真正的川人了。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李建中进士甲科,此后宦海升迁,历太常博士、直集贤院,迁金部员外郎、工部郎中等,由于李建中禀性恬淡,为人秀雅,尤爱洛阳风土人情,曾经三次请求朝廷让他担任西京留司御史台的职务,所以人称“李西台”。当时,北宋首都在汴京(今河南开封),陪都设于西京(今河南洛阳)。西京留司御史台就是朝廷设于陪都洛阳的官署,设管勾台事一人,李建中就是以朝官身份充任御史台的。这是一个责任不重的官职,因此李建中后来过得十分悠闲,就构园池,号曰“静居”,到处游山玩水。他好吟咏,每游山水多留题词,年69岁卒,著有《李建中文集》30卷。

李建中因是蜀人,还曾得福。他早年入仕后曾因公务有过失而被降级授为殿中丞,监在京权易院。当时,四川中江人、状元苏易简(958年—997年)在朝廷当大官,说起蜀中文士李建中,皇帝宋太宗也知道他,任命他直昭文馆。

史书称李建中为五代宋初西蜀人。西蜀,在古代指成都一带,包括今四川成都、德阳、绵阳、内江、遂宁等地区,地域广阔。不过,根据他祖父李稠是前蜀皇帝王建的左卫将军来看,作为贵族后代,他应该出生、生活于前后蜀的首都成都。李建中的后代也出类拔萃,据《宋代人物辞典》记载:李建中长子李周道、次子李周士均为进士及第。

最美行书 如世间美女

《土母帖》,深牙色纸本墨迹卷,纵31.2厘米,横44.4厘米,10行,每行字数不一,共104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收录于《中国书法经典百品》《中国历代书法精品100幅赏析》《中国书法名作100讲》《中国行草名帖一百讲》等书籍。

《土母帖》是李建中写给友人的一封信札,内容是给他的一位友人寄送“土母”,并述及“宅地基”“孙号西行”之事。“土母”可能是一种矿物质。《土母帖》原文翻译成白话,大意如下:“你想要的土母,现在得到一小盒,包装完好送过去,不知道合用吗?是河南新安县西的缺门山那里做的。不知道你要这个做啥?希望能讲一下。又是冬去春来,新年开始了。贤郎公子没头绪,家里的祖籍又不明白,无法商量。要是看到有合适的,但因为有成见,那又怎样派上用场呢?想知道你的意见。另外想问一声:孙号将要西行,但没交通工具,目前有一辆旧车,如果不想乘坐它去的话,就卖了它。” 一件扯白话的信札。

《土母帖》大部分字为行书,少数字用草法,用笔中锋,行笔沉着稳重,法度严谨,深得欧书神韵。结体凝重,字形以纵长为主,因势纵横,功力娴熟。章法行距宽疏,字距拉开,行气清新浓郁,格调高雅,气度雍容。字里行间虚实得体,字形大小、长短、疏密有致。线条粗细交出,枯笔运用自然。“耳”字字形修长,悬针渴笔,欹斜略左,独具韵味,在全篇中有点睛之妙。书风与唐、五代相近,上追晋韵而清丽圆润,姿态横生,甚得二王笔意。

除开《土母帖》,李建中传世真迹尚有《同年帖》《贵宅帖》两贴(册页)存世,现均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同年帖》帖后又附书《怀湘南诗》,行书,纸本,信札,纵33厘米,横51厘米,15行134字。此帖结体遒媚,用笔醇古,存风骨于肥厚之内,如北宋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语:“肥而不剩肉,如世间美女,肌而神气清秀者”,可见唐代敦厚向宋代清劲发展的意态。

在历代四川籍书法家中,同时列入“中国十大行书”和“中国最美100传世书法”,除了宋代眉州(今四川眉山)的苏轼之外,就只有李建中了。不同的是,苏轼是《黄州寒食帖》同一幅书法,而李建中是两幅不同的书法。从李建中的进士经历看,有人称“古代书家皆文人”,是言之成理的。

字中有笔 承前启后

李建中是北宋初期著名书法家,是唐代“尚法”派书法。他书学王献之、欧阳询,有唐人风韵,“行笔尤工,多构新体,草、隶、篆、籀,八分亦妙”,“善篆籀、草隶、八分”。草、隶、篆、籀、八分皆工,真、行尤精。其书笔致丰腴肥厚,结体端庄稳健,遒劲淳厚,基本上沿袭唐代书法的余风,主要得力于欧阳询、颜真卿,并糅合了魏晋书法的风神,有一种丰肌清秀、气宇轩朗的特点,当时和后世好评众多。宋欧阳修说:“李公为人端重清方,为当时所重。不徒爱其笔迹也。”宋黄庭坚云:“建中如讲僧参禅。其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律。”元赵孟頫云:“西台书去唐未远,犹是唐人余风。”当代启功称:“名家汴宋存遗矩,只有西台李建中。”

在宋初书坛,李建中是无人敢望其项背的著名书法家,“国出五代无能书者,唯西台一人而已。”(《式古堂书画汇考》)李建中一生经历从五代入宋,是从五代至宋过渡时期的代表书家,被誉为是承唐启宋的重要人物、宰相书法家杨凝式(873年-954年)以后的第一人。李建中在中国书法史上不如颜真卿、苏轼、黄庭坚、米芾等地位显赫,但有着承前启后的独特作用,唐人的书法正是通过五代杨凝式、宋初李建中的继承和发展,才逐渐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宋代书法。

遗憾的是,李建中在四川很少被人提及,甚至有些忽视,作为书写了中国十大行书和中国最美100传世书法的书法家,他本应该在四川有着更大的影响,他书写的不朽经典《土母贴》《同年贴》是巴蜀历史中的两颗璀璨的明珠,是对巴蜀文化的重要贡献。

(唐林/文 作者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美术史》作者)

作者:

来源: 成都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