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最初发表在“我们读世界”微信公众号)

命题说话三分钟原稿童年的记忆(题目只有四个字)(1)

每次整理东西,都有一些纸张被丢弃。每当看到有的纸张,只用了一面或是仍留有部分空白,我心里都感到挺惋惜的,总不免这样想,如果有学生写字需要很多纸,把它用掉该多好。

我知道,在这个物质相对丰富的年代里,这种心理很不合时宜,简直说得上有点吝啬了。而我自己清楚,这种吝啬,源于记忆里自己上小学时纸张于我的意义。

那时候,小学的课程主要有语文和数学。对于这两门课,也不像现在,有很多课外的习题资料。所以,老师布置家庭作业,基本是将课文或是生字词抄写N遍,或是把数学题做几遍。这需要不少纸张。经济背景好点的同学,用新的演草本写家庭作业,而我多是用正规作业本的背面写家庭作业,也就是供老师批改的作业本的背面。由于小学时用的是铅笔,写过作业后纸张的背面,往往留下很深印迹,是凹凸不平的。因此,这样的本子写起来并不舒服。但是,许多学生基本都是这么做的。

在我的记忆里,我用过父亲学兽医时做笔记的本子的背面,也用过语文老师旧教案的背面,还用过父亲从机关单位那里要来的他们用不完的办公纸张(其实,对于这一点,我一直挺佩服我父亲的勇气的)。那些从机关单位要来的纸张,质量非常好,不但厚,而且顺滑,书写流畅。但是,总是缺了一个角。现在想想,可能是作为报废处理的标志吧。不但如此,它比当时通用的作业本大,我们把它订起来,当正规的作业本用。这要感谢当时没有对形式的硬性要求!!!由于质地好而且大,所以,时常见老师把我的作业放到最下面,端着其他批改好的其他同学的作业到课堂上。由于先上交的作业总是最先发下来,所以,这总不免让大家看起来,我总是最后一个交作业的。现在看,这似乎不算什么,但是,在那个时候,还是多少很让人在意的,虽然我也没有办法。

那时候,学生书写的材料,除了纸张,还有校园的地面和小黑板。地面是在饭后到校至上课前的这段时间,学生们练习生字用的。大家用滑石,画出一个门框一样的区域,在里面一行一行地书写。来得早或是比较强势的同学,会选择比较平整光滑的地方来书写,来得晚的或是争不过的,就只好随便找个地方写。有时候老师会检查,有时不会。小黑板是在上课后用的,老师在上面念刚学过的课文的生字,学生用粉笔在自己的小黑板上写,然后写好,举起来,让老师看谁的写错了。现在想想,那时应该大家都诚实,否则怎么会死心眼地凭借记忆去书写而写出错误的字!我当时没有小黑板,家人最后找了一块带油漆的旧家具的板子。板子油漆得相当好,写过擦后不留痕迹,只是和书包相比,总是高出一截来。这让我多少有些难为情。

正是这些曾经用过的书写场地或材质,使我对丢弃的纸张感到挺惋惜。这不只是对过去的无聊的回忆,更是对自己的警醒:即使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对他人或许依然渴望得到的,用感激之心,享受可以获得的,就像基督徒每餐前必须祈祷,以表达对上帝赐予食物的感激。如果每个人都能像基督徒对一日三餐都表示感激,还会有意识下意识地浪费吗?

谨以对片纸的惋惜表达对那些仍然在困难的环境里读书的孩子的同情。

2017年9月24日 16: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