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花木兰(好莱坞版花木兰)(1)

好奇于好莱坞拍《花木兰》,想知道美国人是怎么看中国的这个美丽传说的。

结果,大失所望。

花木兰是中国家喻户、脍炙人口晓的故事。好莱坞选这个题材,真弄好的话,是可以在商业方面大有斩获的,因为相当多的中国人都怀着和我一样的好奇。

好莱坞的编剧和导演们还是费了不少心思的,首先是选了中国人都熟悉的刘亦菲来主演,选了国际大牌影星巩俐、甄子丹做配角。这其实也是中国影视公司特别是香港影视公司的老套路:明星效益。在电影情节设置上,别出心裁地设置了凤凰和巫女之鹰。好莱坞的电影人或许是想为中国这个古典传说中加一点玄幻的佐料,但却不小心弄巧成拙,把一个美轮美奂的中国古典军事和文化传说,揉成一个不伦不类的神话和武打侠剧了。不看片头的话,很多人会以为这是某家香港三流制片公司上个世纪的小作品。

一言以蔽之,太“花”了。

然而,花木兰的故事,重点不在花,而在木兰。此故事的全部内容就是一篇中国古诗体散文《木兰辞》。篇幅虽然短,但故事情节非常完整,从“木兰当户织”“可汗大点兵”“木兰无长兄”“从此替爷征”到“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再到立功疆场,“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不愿受封,“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最后是结局圆满,“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中国近些年拍过一些古装大片,但囿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不够渗透,大片多在场面和镜头上玩花活,看着很热闹,看后则不知所云,观众一哄而散之后便一忘了之。如《木兰辞》这样壮美的史诗,某些大导演反而不屑。该拍的没拍,不该拍的,弄了一堆。我对中国所谓古典大片,因此反感。在期待无望之后,终于不再想起了,只是一遍又一遍地背诵原文,或在古典音乐中,靠想象去还原模糊的影像。

此时此刻,忽然看到好莱坞拍摄了《花木兰》,当下忍不住以为,商业头脑超级精明的美国人,抓住了一个好题材。以其一贯的大格局、大投入和高技术制作,或许应该有一个不一样的惊喜?

但是……

美版《花木兰》和中国前些年那些古典大片在莫名其妙和胡编乱造方面,几乎难分伯仲。影片一开头,不是“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而是一个假小子女孩在房顶赶鸡,接着是相亲吓坏媒婆,整个一女汉子。这一开始就颠覆了花木兰的形象。影视作品不是不可以创造发挥,不是不可以虚构,但所有的虚构和创造发挥,都不能脱离本源的真实。《木兰辞》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朝民歌,描述的在中原政权在抗击游牧民族入侵的一次战争中,一位中原女孩替父从军,杀敌报国的故事。当时,中国出于战乱时期,而中原民风强悍尚武,有花木兰故事并不稀奇。中国历史传统中,黄帝时期就有女将,商朝时期妇好,领兵打仗战功卓著。在战乱频仍的时代,男女都有上阵的义务,而勤劳勇敢的本性,也使中原女性具有上阵的能力,并不是只有女汉子才能舞刀弄枪。今日以色列年轻女性普遍服兵役,穿上军装是战士,脱下军装就是女郎,穿比基尼,烫发化妆,司空见惯。没有谁非得把上战场的女人刻画得粗手大脚,不安风情。

最大的败笔还不在这,而是木兰到了战场之后,展现的不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威武,而是与巫女的一次个人格斗,随后剧情一路歪打斜走,变成了花木兰和柔然主将在脚手架上的个人武打,最后美女救 “可汗”,完美大结局。至于木兰辞中说的“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战士花木兰重新又成为织女花木兰的结局,则被完全忽略了。而这个结尾,恰恰是《木兰辞》的核心与关键。中国人不畏强敌,勇敢善战,热爱和平,热爱生活的文化精髓,普通中国人轻视功名利禄的美好道德品质,都浅浅地隐在这个漫不经心的结尾中。美国人设计的结尾是,“可汗”送来一把剑,希望花木兰能去御林军就职,而花木兰似乎没有拒绝。这是21世纪的美国人,无法理解千年以前中国人的地方。正规军人战场立功,加官晋职都是自然而然,但花木兰只是一个织布的农民,她朴素的思想中只有响应国家号召,履行当兵打仗义务,胜利后返乡继续和平生活。这是多么直朴而伟大的人文理想!但是,《木兰辞》没有一字加以渲染,只是用一句近似俏皮的小女孩口气告诉惊讶的伙伴“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一个在战场上让强敌闻风丧胆的英雄,最得意是却是骗过同伴:“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又是一个多么可爱的中国女孩!

但是,所有这些,好莱坞的《花木兰》都没有展现出来。这部片子,是麦当劳的厨师用土豆包出来的饺子,举着刀叉送到中国观众面前的。透过这部片子,我双方之间的文化差异,不仅有空间的也是时间层面的。但是,我也看到了美国影视人的认真努力。他们试图并且敢于用自己的理解,展现给中国人。相比之下,中国导演和编剧,似乎还没有谁拿美国题材拍片子到美国去放。从这一点说,我还是给好莱坞点赞的!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我们需要互相理解。希望双方的文艺人继续努力,为双方,为世界,贡献出人类佳作!

作者:平原刀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