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知识,大豆主要病害综合防治要点,希望对种植户有所帮助

大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大田豆类作物,在大豆生长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病害的侵袭,影响大豆的正常生长,现将大豆主要病害的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大豆病虫害防治技术意见(大豆主要病害综合防治要点)(1)

1. 大豆霜霉病

1.1 危害症状:

病苗子叶无症,第一对真叶从基部开始出现褪绿斑块,沿主脉及支脉蔓延,直至全叶褪绿。以后全株各叶片均出现症状。花期前后气候潮湿时,病斑背面密生灰色霉层,最后病叶变黄转褐而枯死。叶片受再侵染时,形成褪绿小斑点,以后变成褐色小点,背面产生霉层。受害重的叶片干枯,早期脱落。豆荚被害,外部无明显症状,但荚内有很厚的黄色霉层,为病菌的卵孢子。被害籽粒色白而无光泽,表面附有一层黄白色粉末状卵孢子。

大豆病虫害防治技术意见(大豆主要病害综合防治要点)(2)

1.2 循环规律:

孢子囊萌芽形成芽管,从寄主气孔或细胞间侵入,并在细胞间蔓延,伸出吸器吸收寄主养分。孢子囊寿命短促如及时借风、雨和水滴传播,可引起再侵染。病菌以卵孢子在病残体上或种子上越冬,种子上附着的卵孢子是最主要的初侵染源,病残体上的卵孢子侵染机会较少。卵孢子可随大豆萌芽而萌发,形成孢子囊和游动孢子,侵入寄主胚轴,进入生长点,蔓延全株成为系统侵染的病苗。病苗又成为再次侵染的菌源。低温适于发病、带病种子发病率15t时最高,达16%,20t为1%,25t为0,因此东北、华北春大豆发病重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夏大豆。

大豆病虫害防治技术意见(大豆主要病害综合防治要点)(3)

1.3 防治要点:

大豆霜霉病的防治措施主要有(1)种子处理:用瑞毒霉拌种,或以克霉灵、福美双及敌克松为拌种剂,效果很好。(2)清除病苗:病苗症状明显、易于识别,铲地时可结合除去病苗,消减初侵染源。(3)喷洒药剂:病害流行条件出现时,及早用百菌清、多菌灵、退菌特等喷施防治。

大豆病虫害防治技术意见(大豆主要病害综合防治要点)(4)

2. 大豆灰斑病

2.1 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也侵害茎、荚及种子。带病种子长出的幼苗,子叶上现半圆形深褐色凹陷斑,天旱时病情扩展缓慢,低温多雨时,病害扩展到生长点,病苗枯死。成株叶片染病初现褪绿小圆斑,后逐渐形成中间灰色至灰褐色,四周褐色的蛙眼斑,大小2~5mm,有的病斑呈椭圆或不规则形,湿度大时,叶背面病斑中间生出密集的灰色霉层,发病重的病斑布满整个叶片,融合或致病叶干枯。茎部染病产生椭圆形病斑,中央褐色,边缘红褐色,密布微细黑点。荚上病斑圆形或椭圆形,中央灰色,边缘红褐色。豆粒上病斑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暗褐色,中央灰白,病斑上霉层不明显。

大豆病虫害防治技术意见(大豆主要病害综合防治要点)(5)

2.2 传播途径: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病残体上产生的分生孢子比种子上的数量大,是主要初侵染源。种子带菌后长出幼苗的子叶即见病斑,温湿度条件适宜病斑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但风雨传播距离较近,主要侵染四周邻近植株,形成发病中心,后通过发病中心再向全田扩展。气温15~30t,有水滴或露水存在适于病菌侵入,气温25~28t有两小时结露很易流行。气温15t潜育期16天、0t13天、5t8天、8~30t7天。

大豆病虫害防治技术意见(大豆主要病害综合防治要点)(6)

分生孢子2天后侵染力下降26%,6天后失去生活力。生产上病害的流行与品种抗病性关系密切,如品种抗性不高,又有大量初侵染菌源,重茬或邻作、前作为大豆,前一季大豆发病普遍,花后降雨多,湿气滞留或夜间结露持续时间长很易大发生。

大豆病虫害防治技术意见(大豆主要病害综合防治要点)(7)

2.3 防治要点:

喷药防治叶部或籽粒上病害,于结荚盛期采用飞机喷洒36%多菌灵悬浮剂500倍液或40%百菌清悬浮剂、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防治1次或2次。

大豆病虫害防治技术意见(大豆主要病害综合防治要点)(8)

3. 大豆菌核病

3.1 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地上部,苗期、成株均可发病,花期受害重,产生苗枯、叶腐、茎腐、荚腐等症。苗期染病茎基部褐变,呈水渍状,湿度大时长出棉絮状白色菌丝,后病部干缩呈黄褐色枯死,表皮撕裂状。叶片染病始于植株下部,初叶面生暗绿色水浸状斑,后扩展为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中心灰褐色,四周暗褐色,外有黄色晕圈;湿度大时亦生白色菌丝,叶片腐烂脱落。

大豆病虫害防治技术意见(大豆主要病害综合防治要点)(9)

茎秆染病多从主茎中下部分权处开始,病部水浸状,后褪为浅褐色至近白色,病斑形状不规则,常环绕茎部向上、下扩展,致病部以上枯死或倒折。湿度大时在菌丝处形成黑色菌核。病茎髓部变空,菌核充塞其中。干燥条件下茎皮纵向撕裂,维管束外露似乱麻,严重的全株枯死,颗粒不收。豆荚染病现水浸状不规则病斑,荚内、外均可形成较茎内菌核稍小的菌核,多不能结实。

大豆病虫害防治技术意见(大豆主要病害综合防治要点)(10)

3.2 循环规律:

病原真菌以在土壤中和混在种子间的菌核越冬,种子亦可带病。越冬后的菌核,在大田封垄后,在土壤温度和湿度适宜时,萌发产生子囊盘,子囊孢子为初次侵染源,可以气传,最远能传三十米。大豆扬花期病原孢子落到花上,利用花的养分萌发,在花开过以后侵染进入植株。病原菌在茎内部生长向上发展。然后转到茎杆的外部,显症。菌核在土壤中可存八到十年。但在潮湿土壤中存活时间短。

大豆病虫害防治技术意见(大豆主要病害综合防治要点)(11)

3.3 防治要点:

选择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每公顷用药量1500克,对水喷雾;40%纹枯利可湿性粉剂800-1200倍液。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每公顷用药量1500克,对水喷雾;25%施保克乳油,每公顷1050毫升,对水喷雾。一般于发病初期防治一次,7~10天后再喷一次,但一定要喷得均匀周到,才能得较好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