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土族到达西宁后,看看青海省地图,互助县竟与西宁毗邻一问距离,互助县城距西宁车站也不过二三十公里的路程,决定去互助看看,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阿昌族团结?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阿昌族团结(互助访土族)

阿昌族团结

走近土族

到达西宁后,看看青海省地图,互助县竟与西宁毗邻。一问距离,互助县城距西宁车站也不过二三十公里的路程,决定去互助看看。

按照朋友的指点,汽车向西宁城北驰去。驰出西宁,虽然仍是柏油路,但却窄了许多。车提不起速来,正好可以欣赏美景。由于这里处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结合部,境内山川相间,公路其实是在一条山谷间穿行。紧挨路便是山,只是山势并不险峻,且是土山,山上树与庄稼丛生,偶尔也有被雨水冲坏的山体,裸露着黄褐色的伤体很扎眼。另一边的山略远,距公路一公里的样子,但是景色相同。路边栽满了树木,并不像内地的树那样高大,树的年纪看样子都不小了,却是不粗不高,密密地排在路边,使得路像条林荫道。路边坡地、洼地上大都种植了小麦和青稞。

在路上,我们看到在离山远的那边的路旁,扎了许多帆布帐棚,都写有救灾的字样。望另一边看,一处山体大面积滑坡,差一点把公路阻塞。听当地人讲,山体滑坡是在半月前,一个小村子全部被山体冲毁,亏是白天,没有多大人员伤亡。

整个县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在海拔2100----4374米之间,我们所在的位置三千米左右,但明湿感觉到了高原汽候的凉爽,虽然是盛夏的七月,我身上穿着秋衣秋裤,正好适宜。酷暑对这块土地永远是敬而远之的。

一个小时不到,便到达了互助土族自治县的县城----威远镇。

到达县城的当天,恰好县里举办的第二届“土族文化旅游节暨青稞酒节”刚刚落下帷幕,但是县城依然洋溢着节日的气氛,彩旗和宣传横标挂满街道,使得这座高原小城越显得气派。

青稞美酒我早有耳闻,以前只知道它产于青藏高原,到互助才知道,互助县是青稞酒的发祥地。关于互助的青稞酒,在土族人中流传着一段美妙的传说。相传,八仙赴瑶池会,归途中醉卧威远,微醒,取一井水饮之,绵甜柔和,顿觉浑身清爽,铁拐李即取葫芦将仙酒倒入井中,并留言:“取此井水酿造,定能醇净清香,名扬天下。”后人仿之,果然。自明末清初,威远烧酒名扬西北,现在坐落在威远镇的青稞酒厂就是“天佑德”等烧酒作坊的基础上扩建形成的,距今已有300多年的酿酒历史。是目前全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青稞酒生产基地,年生产能力达2万吨,所产“互助牌”系列青稞酒,被誉为“高原明珠,酒林奇葩”,其中互助牌头曲酒,是青海省省级接待贵宾专用酒。

据当地人介绍,参观青稞酒厂也已经成为该县的一个旅游项目。游客在现代化的酿造车间里,可以一睹青稞美酒从发酵、蒸馏、勾兑到包装出厂的全过程。不过,我们对此不感兴趣,我们最想知道的是土族人的文化以及生活。因此,在县城做了短暂的逗留,便直接去了土族的村子。

县城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县城正中的那座高大的鼓楼。鼓楼处于一个十字路口中央,从楼四边的路上赶来,第一眼就能看到它。楼共分三层,飞檐斗拱,雍容大方。到近处看,整座楼为木结构建筑,花棂格窗,雕梁画栋,在每层的上方都有彩绘,非常精美。

听当地人介绍,楼高18.9米,始建于明代天启四年(1624年),距今已有386年历史。鼓楼虽历经几百年的沧桑,但整个楼体建筑保存完好,且放在现代建筑之中,依然能感觉到它的气势恢宏。

威远镇是我们在青藏高原上见到的最繁华、城区面积最大的县城,而此前所见到的青藏高原的那些县城,更像东部省区的乡镇驻地,只有这个县城才是真正意义的县城。

土族,从游牧走向农耕

土族,对于一个内地人来说,是相对陌生的。它与土家族不同,它形成于元末明初,生活地区是青藏高原东北部。土族全国现有22万人,分布在青海、甘肃境内,其中青海就有19.7万人。

到互助县的当天,碰巧遇到了县民族局民族语文办公室主任----乔志良。乔也是土族人,今年46岁,人长的很憨厚,一看就是做老实事,讲老实话的人。知道我们是外地人,又听说是专门来土族了解民俗的,便开口给我们讲起了土族的一些事。

土族是1952年正式被定名的。土族其实系他称,就是土著的意思。对于土族人,他们仍自称蒙古勒,与蒙古人的自称相同。说起土族的语言文字,老乔说,土族历史上有文字,后来由于各种原因,文字逐渐消失,只有语言被保留下来。1979年国家民委抽调专家,经过深入土族群众调查研究后,根据土语与蒙古语相近,重新创立了土族文字。由于,土族文字历史上出现的断层,目前的土族人大部分只会讲土族语言,懂土族文字的相对少些。

他还告诉我们,土族的祖先原是叱咤风云于马背上的一个游牧民族,如果追溯,其先祖鲜卑吐谷浑部曾盛极一时,隋唐时期在甘青牧区建吐谷浑王国300多年。七世纪中叶被吐蕃并灭后,一部分吐谷浑人被唐朝安置在浩门河(今大通河)流域,设官建制,名“吐谷浑羁縻洲”。唐政治势力东撤后,这部分吐谷浑人自保自存,繁衍下来,他们长期在生产生活中,吸收汉蒙藏各民族的文化,与各民族通婚融合逐渐形成自己的民族特色。经过时间推移,土族人也从游牧到了定居,由一个骑在马背驰骋大草原的民族逐渐成为一个以农耕为主的民族。现在的土族人以种植青稞和小麦为主。

在们在互助住的一户土族人家,主人叫祁兴升,家里五口人,共种了五亩小麦。小麦就在村旁不远的山坡上。因为山坡高出院子很多,在他家的院子里就能看到。因为是山地,所以土质非常贫瘠,祁兴升在院里指着山坡上那几十株杨树说,自己从记事起那些杨树就这般粗,三十年来也没看出长。因为没有水浇条件,庄稼的收成全靠天,风调雨顺的年景,五亩地能产2000斤左右小麦,吃饭基本不成问题。在这里粮食一年只收一季,也就是说除了小麦基本上没有什么其它收成。

另外祁兴升家还养了三头牛,都是土生土长的品种。牛的主食是山草和麦草,很少喂粮食和饲料,因此生长很缓慢,并且个头也很小。据祁兴升的父亲说,每头牛养大也就卖千把块钱,老人听我说东部地区的品种牛生长速度和价格时,一点也不相信是真的。三头牛中有一头奶牛,一天能挤十多斤奶,除了自己喝外,再就是喂小猪仔,很少外卖。在这里牛奶的价格倒不低,一元一斤,跟沿海城市的鲜奶差不多。

猪圈里的几头猪,也基本不吃饮料。老人说,一头猪200多斤的猪,要喂养一年多。当听我们讲内地的养猪场时,感觉老人带着疑惑。

夜宿土族人家

祁兴升是朋友介绍认识的。西宁城东区党委的副书记薛红专听我们要到互助时,便说:“如果你们到互助县了解土族,可以到我的朋友祁兴升家,他算得上典型的土族家庭。他过去是我的同事,关系一直很好。他现在自己搞民俗风情园,你可以在他那儿吃住。薛是我们的山东老乡。到达威远镇后,我们按照朋友提供的地址,一下就打听到了祁兴升所在的村子----威远镇小庄。

村子紧挨着县城,倘在内地,这样的村子应该是城市化程度很高的村子,传统的村落早被吞噬掉,但在这里看到的依然是典型的村庄建筑。进村子是一条窄窄的土路,由于刚下过雨,路泥泞难走,好不容易进了村子。来互助时比较仓促,当时也没有想到要到祁兴升家,因此我们除了知道一个名字,还知道他搞民俗旅游外,有关祁兴升的其它信息丝毫不知。与薛联系,他说:“我也一直没有到过他家,他前几天来我这里玩,说自己搞民俗风情园,还给我了一张名片,名片上倒是有他的电话,但却不知放哪儿了!”

我们只好自己打听。在村中央的一个小广场前,我们走进一家小商店,向主人打听祁兴升。店主喝了酒,有明显的醉意,但是人很热心。连续问了我们几遍要找的人名字,最后说:“我知道!我知道!”便跌跌撞撞地领我们去找。也许是他喝的酒过多,再加上语言上存在些障碍,他很快把我们领到一家,主人的名字倒是跟祁兴升差不多,但是却不认识朋友薛红专,更没有过在外工作的经历。不过对方却给我们提供了祁兴升的家,然后仍由这位喝过酒的人做向导,我们找到了祁兴升的家。

在威远镇时,老乔曾说过,土族在由游牧转入农耕后,住宅和饮食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住宅已经完全不再是游牧民族的毡包,而是固定的土木结构的平顶房子。而饮食是以署类和粮食为主。面食中最具民族特色的是“狗浇尿”油饼、锟锅馍馍、荨麻饼。并嘱我们有机会一定偿偿。

到达祁兴升家时,天已经很黑。但我们依然看到了土族的民居正如老乔所说。祁兴升有四间北屋,另位还有两间东屋,一间厨房。房子整个前墙全为木头结构,房子为平顶。院墙是用土夯制的。这点与西北各地方的民居有点相似,主要是与西北各地区降雨少有很大关系。如果在内地,一场暴雨肯定把房顶冲毁。

祁兴升不在家,他的妻子说在别人家喝酒,让儿子去叫他。祁的妻子穿着土族传统的服饰,在屋里忙着给我们倒奶茶,然后给我们端上馍让我们吃饭。所谓的馍,其实更向东部城市里的火烧,只是比火烧厚几倍。我们猜想,这就是老乔说的锟锅馍馍,一问果然是。据祁兴升的妻子说:“因为全村的人忙着搞旅游,在旅游旺季没时间做饭,村里人吃的馍大都是到城里买,只有旅游淡季才自己烙。不过,今天因为没有客人来,所以这些馍是自己刚烙的。

烙馍用的工具是两块合在一起的圆形铁,直径有15厘米左右,把两块铁拿开,中间是空的。祁的妻子把面放到这种铁制的模具中,然后把铁合严,依次放好几个后,在院子里燃起一堆柴草,把它们一一扔进火堆中。等火慢慢燃尽,她用一根木棒把仍然发烫的柴灰再堆积起来,把模具全部盖严,焐着。等柴火慢慢没有冷下来,把草灰除掉,打开模具,馍也就烙好了。

这种馍吃起来很香,且感觉有些草香味,一问才知道,在烙馒时,土族人一般也会放荨麻,作为烙馍的香料。据他说,荨麻是山上生长的一种野生植物,因为有香味,所以土族的饮食中喜欢拿它当作香料。

祁兴升回来后,也带着醉意。但毕竟是在外工作过的人,很有礼节:“不知道你们来,招待不周请原谅!”然后就一个劲地说:“不好意思!”

我们见祁兴升已醉,知道不便与他多谈,仅把想在他家住几晚的要求说出来。祁兴升一口答应了,让妻子把土坑上的被子拿到偏房里,自己跟妻子睡那儿,把正屋的土坑让给我们睡,并重新拿出新被子,让我们盖。虽然是七月流火的天气,在这里的夜晚依然盖棉被。

很快我们便躺在祁兴家的土坑上睡着了。

祁兴升一家

一觉醒来,天刚放亮,听到院子里有响动,知道是祁兴升夫妻已起床,我们也不好赖在床上。穿上衣服来到院里,祁兴升的妻子已经在厨房里生起火,正准备做早饭。

我们与祁兴升聊起来。知道他今年40岁,曾接受过正规教育,毕业于青海省畜牧业学校。中专毕业后在一家企业上班,那时我的朋友兼老乡薛红专也在那家企业,两人在一个屋里睡了好几年。祁兴升也算见过世面的人,90年到92年,曾被所在企业派驻到日本枥木县那须郡南那须町农场工作过一段时间。后来企业效益不好,加上县里的土族民俗旅游日渐红火,1998年便干脆辞职,搞起了民族旅游,靠自己外边的朋友给自己联系客人,收入说得过去。现在一家共五口人。夫妻两人,两个孩子,另外还有65岁老父亲。两个孩子,女儿上初二,儿子上小学,

我们提出先到祁兴升的民族风情游乐园看看,祁兴升说:“这就是呀!”见我们不解,祁又说,这不是典型的民族风情吗?我以为祁兴升没听懂我们的意思,便说你接待客人的地方。因为来时,朋友薛红专曾说,他的民族风情园有很多接待项目,比如表演“轮子秋”、“安昭舞”、土族传统婚俗等。因此以为他肯定建有一个接待场所。而且我们来时,就发现村口建有两处很气派的风情旅游园。

祁兴说那不是我的,我的风情旅游园就在家里。客人来的少,就在家里进行,来的多就到村子别人家借地方。我这才明白,祁兴升的民俗风情园是家庭式的。说话的工夫,就有一位向导领来了两位韩国人,他们是来进行土族家访的。这两位韩国人都很年轻,看样子像学生。他们似乎对土族的民俗、民居很感兴趣,频频举起手中的相机给院子和房子拍照。

客人来了后,祁兴升的妻子和女儿赶紧招呼客人,两人都穿着传统的土族服饰。因为土族信奉藏传佛教,给客人敬献哈达是必不可少的礼仪。客人进屋门后,两人很认真的把洁洁白的哈达围在客人的脖子上。接着是敬献奶茶及吃土家饭。活动结束后,按照收费价格,由导游向祁兴升的妻子付了钱。

收费后,两人又向客人兜售各种土族的刺绣品。据祁兴升介绍,妻子旅游旺季时搞旅游接待,旅游淡季时做刺绣。女儿放署假,没事时也跟着搞旅游接待。全家一年的各种收入加起来,差不多一万元左右。

小庄,一个忙于旅游的土族村子

吃了饭,由于祁兴升家没有客人,他便领我们看村里最老的房子。房子是刘生花家的,房子已经有一百多年,一家依然住在里边。据主人讲,像现在的新房一样,只要每年在春秋少雨时,用泥巴把房顶覆盖一次,这座房子仍滴水不漏。房子的整个建筑更重木结构,除前墙全是木头外,其它墙壁上全是用木头制成的厨,人在屋子里,感觉整个屋子是木头制作的。

看完房子,祁兴升又领我们去到一家正准备着接待客人的家中,让我们观看土族的民俗风情。在村子里的街上行走,到处是穿着土族传统服装的女人,年龄从十二三岁到四十多岁不等。据祁兴升讲,这些都是参加民俗旅游接待的人。

到了这户人家,大门一副对联很扎眼,对联是:一脚踢出穷鬼去,双手迎进财神来。进门后,这家的院子是新建的,为了搞旅游接待,房子收拾的很干净,连地面都铺了地面砖,已经不再是土族的传统民居。但是据主人说,这样是为了迎合客人,许多城里来的客人特别爱干净,总嫌传统的土族民居中收拾的不干净。为了提高经济收入,明明知道这样已经不伦不类,但也只好这样搞。

在这户人家里,我们认识了周伟玉。这个只有初一文化的男子,今年才21岁,已经有个4岁的女儿。他从14岁开始参与旅游接待,是村里难得的旅游人才,大部分家里接待客人时,都由他主持。他对整个村子里的情况比较了解,可说是烂熟于心。

据他讲,小庄村共有124户,546人,旅游是村里人收入的主要来源。土族风俗旅游,除看民居、吃饭外,还要观看婚礼、表演轮子秋、跳安昭舞,因此需要大量的妇女。他指着门外的那些身穿民族服装的,这些都是来参加今天的活动的,村里的妇女92%都参与旅游。而男的相对较少,除了做“老板”的外,仅有三、四个像他这样的人,作为各种民俗活动的主持和解说。

村里共有两家专门建的民俗风情村,另外还有二十几家自发组织的,祁兴升的旅游接待点就属此类。两家民俗风情村雇佣了固定员工,员工工资固定,根据人员的能力,一天五元或四无不等,不过管理相当严格,从天明到天黑一直呆在民俗风情园中,员工如果迟到或早退,扣罚当天工资,请假一天就扣两天的工资。因此到民俗风情员上班的人都是时间相当充裕的。其它的接待点的人员不固定,哪个旅游点来客人,村里便自觉的帮着去参加接待表演。村里人已经达成一种默契,哪家的旅游点有客人,附近的人都自觉的赶过去参加表演。如果在旅游旺季,人数不够,许多上学的女孩子也会来参加表演。我们看到大门外的妇女中,有祁兴升的妻子和女儿。像祁兴升女儿这么大的女孩子还有几个。据周伟玉说,到这类的旅游点参加表演,主人根据来的客人多少,支出多少,自己拿出一点的联系费后,把剩下的平均分给来参加表演的妇女。

至于她们的收入一天是多少,没有确切的数字,有的时候一天四元,有时一天二元。而这次表演完后,我看到祁兴升的女儿分得的是一元钱。其实,来参加表演的人,工资是次要的,有时不给钱大家也来参加表演,为的是向客人兜售土族的各种刺绣品。参加活动的每位土族人,除穿着土族的传统服装外,都在腰间挂着许多刺绣品。

说起村里搞旅游,周伟玉讲起了一段往事。那是八十年代末的事,村里来了两个日本人,他们是来参观土族民居的。因为日本人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土族的老人和所有的中国老人那样,内心深处有种对日本人的厌恶,哪家也不让日本人进门。日本人吃了闭门羹并不死心,他们知道女人心软,便苦苦哀求周伟玉的奶奶,放他们进家里看看。最后,奶奶见两个日本人差不多在村里呆了一天,哪家也去不了,还没吃饭,实在不忍心,就让爷爷先躲出去,免得见到日本人生气,自己和几个妇女把日本人让进家,让他们参观了整个土族的民居,并给做了顿正宗的土族饭吃。日本人连连称好,走时给奶奶她们四十元钱,虽然那时各家都很穷,但是却没一个人要日本人的钱。

这件事过后不久,随着到村里来看土族民俗风情的人越来越多,村里的人开始认识到了土族民俗的价值,很快村里便有人开始实现收费旅游,没几年工夫村里就把旅游搞火了。由于村子离县城近,村里与外界交流的机会多,村里人过去已经基本不会讲土族语了,为了搞旅游。1997年,专门到县民宗局民族语言办公室请人来办土族语学习班,使村里参加旅游的人重新撑握土族语言。他们的老师就是乔志良。

今年县里的旅游节,主题是“土族之乡,彩虹之旅”,重点对外宣传土族的风情旅游。从当前看,整个互助县的土族民俗旅游数这里红火。其实互助的土族风情旅游也是这个村带动起来了。

周伟玉还讲,这里的旅游季节,一般是从五一开始,七、八、九个月是旅游旺季,然后到十月底就基本结束了。每年他挣的工资加上卖的纪念品所得,差不多是3000元左右。他的妻子在村里的一家民俗风情园,一年的收入也是3000余元。

旅游使这个原本贫穷的土族村子,已经远远比其它土族村子富裕了许多。在庆幸的同事,周伟玉也说出了自己的困惑和无奈。由于旅游,人民越来越重金钱关系,过去淳朴的邻里关系也渐渐的不存在了。过去虽然都穷,但哪家做了好饭会去叫邻居来偿偿,会给上了年纪的人送点去,而现在已经没有这样的事情。许多人为了争客源,为了争着向客人兜售纪念品,而把关系闹僵。

虽然听出周伟玉的无奈,但我也不知如何帮他。这实在是一个很深很大的问题!

轮子秋和安昭舞

土族风情旅游中,最重要两项内容就是转轮子秋和跳安昭舞。门外的那些身着民族服装的女人,就是来参加转轮子秋和跳安昭舞的。一会儿游客到了,是一群来自西安某公司的旅游者。于是飞旋的轮子秋和欢快的安昭舞展现在我的眼前。

轮子秋和安昭舞是盛开在土乡的两朵民族艺术奇葩。“天上圆来什么圆?太阳圆来月亮圆;地上圆来什么圆?‘安昭’圆来轮子秋。”这是传唱在土族人民中的一首歌。

轮子秋跟转动的“秋千”差不多,只是他更多重表演性。几个民俗接待点的门口前,以及村中的小广场上,都摆放制作精美的轮子秋,是为客人表演所用。“轮子秋”的起源,据祁兴升说,相传土族的先祖,在秋收时节拉送麦捆时,牛车不小心向一侧翻倒,一边的车轮悬在空中飞转,人们爬到上面后,车轮仍自然旋转,感觉很好。后来,土族的先祖们便在丰收的打麦场上将大板车轱辘立起来旋转运动,以此进行自娱活动,庆贺丰收。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劳动中产生的轮子秋,由粗糙的木车辘及羊毛绳扎制的娱乐工具,演变成今天做工精巧运转自如、装饰鲜艳华丽的民族工艺品。但有一点没有变,在每个轮子秋的立柱上方,仍然会做上一个大大的麦穗,以视轮子秋的远源。现在,轮子秋已经从乡村的大麦场走向都市的舞台上,由娱乐变成一种体育运动,参加过数次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并获奖,在香港“中国民间艺术节”表演,得到了中外人士的赞誉。

整个轮子秋的表演非常精美。土族把女的称阿姑,把男的称阿吾。土族的几位阿姑登上轮子秋后,下边人动手转动,轮子秋飞快旋转。阿姑们在上面表演着各种动作,“寒雀探梅”、“金鸡独立”……,随着轮子秋的旋转,阿姑们的裙带飘舞如飞天再现,身影矫健身影如大鹏展翅;而阿吾们的表演则是些高难动作,在飞转的轮子秋上,一个“倒挂金钩”,再一个“海底捞月”,都足以让客人惊出一身冷寒。旋转的轮子秋,缓如行云流水,疾似风驰电掣。那种流光溢彩,恰是土乡生活的折射;而那种勇敢进取,正如土乡人精神的凝聚。轮子秋犹如扎根在土乡的一支飞旋的歌谣,表现着土族人的勇敢和智慧。

“安昭“舞是土族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舞蹈。土族的先民在长期的游牧劳作、迁徙征战中,创造了许多富于民族特色的歌舞。在胜利、丰收、婚礼等庆典上,他们围着部落的毡帐或夜幕下猩红的篝火,乘醉起舞。就这样安昭舞从远古翩跹而来,逐渐形成了以圆舞曲和圆形队伍为基本特征的“安昭”。

这是一种歌与舞完美结合的民族舞蹈。几十个土族阿姑围成一圈,全部身着土族的传统服饰跳动着为客人表演。整个舞蹈舒缓、悠扬而不失奔放。旋转的舞姿与亮丽的歌声融合,成为土族人对生活的诉说和回味,成了对客人的真挚表达和信任之情。圆圆的“安昭”,更蕴含了丰富的情趣。看着表演,听着周伟玉的讲解:俯首向地,是对大地的膜拜;舒袖朝天,是对苍天的敬仰;双手平托,是对朋友的坦诚;脚步矫健,是对生活的挚爱。那歌,唱得是天地人合而为一;那舞,舞得是你我他团结一心。

“安昭”舞和轮子秋是一对孪生姐妹,表演时,中间是飞旋的轮子秋,周围是圆圆的“安昭”舞,充分反映了土族人开朗豁达、朴实友好的个性。

轮子秋和安昭舞,成为我忘记深处一片永远挥之不去的神秘彩云。

土族的服饰

在跳舞的众多妇女中,大家穿得衣服差别不是很大,但头上戴的却有明显的不同。经过询问,周伟玉又给我介绍起土族的服饰。

他指着祁兴升的女儿说,她头上戴的叫芳巾,这是土族女孩的标志,只要戴着这种芳巾,就证明她还没有嫁人。她又指了几个戴芳巾的女孩说,她们的芳巾颜色没有严格限制,可以在七种颜色中任意选取自己喜欢的颜色做成芳巾。

戴帽子的都是做了媳妇的人。青年妇女戴的是鲜花大礼帽和金黄色花边毡帽。鲜花大礼帽跟常见的礼帽差不多,只是制作材料有所取别,再就是在礼帽前方插上些花儿;而金黄色花边毡帽,样子像斗笠,是用毡制作的,中间为黑色,周围是黄色花边。什么人戴金黄边毡帽,什么人戴鲜花大礼帽时,有位土族妇女说:“戴鲜花大礼帽的是生有一个孩子的,生两个之后就戴金黄色花毡帽。”而另一位则说:“三十岁之前的戴鲜花大礼帽,三十岁之后戴金黄色花边毡帽。”带着疑惑,去问周伟玉,他告诉我:“她们是和你开玩笑。其实,鲜花大礼帽是休息时戴的,金黄色花边毡帽是劳动时戴的!”

老年妇女的帽子是把金黄色花边毡帽去掉黄边,变成纯黑色。而男的一般戴白色毡帽。

土族的服装颜色一般是大红大绿大黑,穿在身上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人感受到他们身上的那种激情和对人的无遮无掩。有意思的是土族妇女的衣服袖子,是用七种颜色搭配到一起制成的,土族人称七彩花袖衫。逢喜庆节日,土族妇女载歌载舞,翩翩起舞,彩袖如练,当空飘扬,故土族之乡又有“彩虹之乡”的美誉。《请到我们土乡来》那首歌,其中有歌词这样写道“你可听说过我的家乡,这里是七彩虹莺绕的地方,安昭、彩霞、轮子秋,还有那高原诱人的风光。”

在整个土族民俗旅游接待过程中,周伟玉详细地为游客讲解:白色代表白云,象征吉祥;绿色代表草原,象征希望;黄色代表油菜火,象征丰收;黑色代表土地,象征祖国母亲的博大胸怀;紫色代表玫瑰,象征爱情;红色代表太阳,象征幸福;蓝色代表蓝天,象征安宁。

土族的刺绣和“花儿”

到祁兴升家的第三天早晨,我认识了祁连升的合作伙伴----秋莲。这是个小姑娘,二十左右的年龄,是祁兴升的邻居,论辈份她叫祁兴升舅舅。她来告诉祁兴升:刚才西宁方面的旅游公司给她打过电话,今天有40位客人要来,时间大约在12点左右,让她们做好接待准备。

秋祁说起话来声音很好听,而且不笑不说话。昨天,我在村里目睹的那场土族民俗接待中,已经注意过这个女孩子。她是场上表演最多,也最卖力、最叫座的一个,几乎所有的重要环节都离不开她。因为人长的漂亮,又会说话,惹得众多游客全把目光对准她,只要有机会都找她搭话。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虽腰里也挂着各种土族的刺绣纪念品,却并不像别人那样,死磨硬缠地粘住客人卖东西,扰了游客的好心情。她挂在身上,是等客人主动买的。如果客人喜欢买,她就卖;如果客人不说,她绝口不提卖给人家东西。

现在才明白,她还是个“经理”,昨天只是给别人临时打工。她身上依然是挂着针钱包、荷包、挂包,还有其它剌绣品。秋莲告诉我,这些都是她自己绣的。土族妇女有制作剌绣的传统,土族的刺绣分堆绣和盘绣两种,堆绣艳丽,盘绣华贵。她说着,还拿出现成的刺绣教我辨认。我不住的点头,其实心里一点也分不清,只是感觉都很漂亮而已。她说,每年冬天没事的时候,村里的妇女就会坐在炉子周围作刺绣,然后等到旅游旺季到来时兜售。仅这一项收入,她就能赚几千元。她的香包之类的小件已经卖完了,现在每天晚上旅游接待结束后,都在夜里赶做一两个。一个这样的刺绣荷包一般卖5---10元。

昨天,听过她唱花儿非常好听,便请她为我们唱几首。秋莲很大方,马上就唱起来“樱桃好吃树难栽,树根里盛出个水来,眼里有你口难开,花儿唱出个你来。”接着又一首“刺梅花开了手别动,手动的话花辨会掉下来,情哥哥来了你别走,你走尕妹会想你的。”那音悠扬,非常好听。我与同伴几乎异口同声回答:“我们不走的。”秋莲并不恼,仍继续唱“大山根里牛拉车,车拉了柏木板,阿哥把尕妹的心拉热,拉热再不管了。”

土族的花儿多是一种情歌,以哀婉的抒情见长,一曲曲花儿表达的是一段土族少男少女的心灵轨迹,比如“马步芳修了那罗家湾,抓走了心上的少年,哭下的眼泪和成面,给阿哥烙下的盘缠。”表达的是少女在情郎被军阀马步芳抓走后的伤感凄惨。

秋莲说,每年的农历的六月六,五峰寺花儿会、丹麻花儿会、松番寺花儿会依次进行。土族的少男少女在花儿会上,传递着爱情、表达思念。

到那时,不知道又会唱出多少动人的花儿?

体验土族风俗接待

因为乘坐的汽车出了故障,祁兴升和秋莲联系的客人,是2点45分才到小庄村的。因为接待费用由他们承担,所以祁兴升能做主。他说:“你们俩也随着今天的客人,我们一起接待你们一下,也让你们亲自体验下土族的风俗接待。”接待点仍是前天那处地方,听祁兴升的说法大概算临时租用。

客人是来自北京的一群知识分子,其中有几位是中国科学院的。等客人到门口,身着服装的土族女孩子已经早就守候门前。一个双手托着洁白的哈达,另一个接过来,双手为客人敬献套在脖子上。给客人敬献完哈达,还有姑娘来为客人敬青稞美酒。土族人豪饮好客,客人来,这是敬的“下马三杯酒”。姑娘们还唱着“祝酒歌”,歌词这样唱:“高山银峰总有雄鹰飞翔,平川绿野总有鲜花开放,美好生活总有歌声悠扬,欢乐时刻总有美酒飘香,吐然哥唔(土语,意为喝三杯),带着龙王山的甘露,召来谁(土语,意为好看)。带着菊花的芬芳,召来谁;纯香的青稞美酒,来自我们的彩虹家乡,咕然哥唔。

歌声很美,有时是两个人唱,有时则有多个人合唱。这三杯酒客人必须唱,不喝,姑娘们就端着酒杯站在你面前,不住地唱祝酒歌,直到你喝下为止。因为祁兴升已经知道我滴酒不沾,所以轮到我时出面说情,方才由同伴替我喝了酒,把我放进院子。

进院子后,我们又被让到坑上,盘腿坐在早准备好的桌子前。刚坐稳,敬酒的又来了,这次敬的是“吉祥如意三杯酒”。土族人视“三”为吉祥数,如果客人离开,还要敬“上马三杯酒”。三杯酒喝完,才正式入席。很快菜上来,菜多是土族的传统小菜,其中我认识的有萝卜。菜大都是凉拌,吃起来很爽口,滋味也不错。热菜就是一个手抓羊肉。客人的酒,是绝对不能少喝的,成群结队的姑娘唱着歌儿来为你敬酒,如果不喝,姑娘们酒杯高举,歌声不止,哪位能忍心不喝!

看土族婚礼

土族的婚礼,庄严、盛大而又不无诙谐幽默。婚礼仪式繁缛,聚亲、送亲、结婚仪式,谢宴等一系列程序,富有戏剧性,场面热烈。我们吃完饭,便又观看土族婚礼表演。

整个表演由舞蹈组成,整个解说仍是周玉伟。游客中推选出一位做新郎,而新娘由新郎挑选,秋莲被新郎挑中。表演开始,娶亲的傍晚,两位身穿白衣,能歌善舞、能言善辨的媒人,土族称“纳什金”,领着新郎来女方家娶亲。因没拿礼品,被早已等候在女方家门口的同村阿姑赶出家门。没办法,他们回家拉母羊一头,两瓶酒,一盒茶到女方提亲,因为礼品少,再次被赶出家门。最后,直到所拿礼品女方满意,才把他们放进大门。进门时,女方的四位嫂了,手拿着扁担、草圈、水桶等刁难两位媒人。其中,一人把一桶水泼在了纳什金的身上。

纳什金上炕饮茶吃饭,阿姑们拥挤在窗边,唱起“纳什金斯果”,用嘲笑挖苦挑衅的唱词,向纳什金提问题。纳什金往往因难以对答而恼羞成怒,但又不以发火,阿姑们以哄堂大笑表示对纳什金的轻蔑,以示女方的尊贵。饭毕,在阿姑的撺掇下,纳什金和阿姑们在院子里即兴跳起安昭舞。鸡叫三遍,新娘改变发式,穿戴新婚服装。上马仪式开始时,阿姑们演唱上马曲,曲调低沉、委婉,新娘哭着放说父母的养育之恩,哥嫂照顾之情和同亲人们难舍难分之意。

新娘到男方家,气氛热烈而欢快。先拜了四位嫂子、接着又舅舅,最后是举行拜天地仪式,并向贵客们行礼表示致谢。拜完天地,是新郎偷着把新娘的盖头掀开,看看新娘子的模样,新郎看完后,对新娘的样子很满意。但是四位嫂子还是不放心男方,想看看男方的身体是否健壮,这样才能胜任劳动。表演到这里,周玉伟开了句玩笑,四位嫂子试男方的身体,最重要的是试他的下半身。一句话让在场的客人全笑了。

试完身体,嫂子们很满意,同意这门婚事,人们开始吃席饮酒,按一定的程序“唱送道别”。最后是两人过上了幸福生活,全村人为他们跳起庆祝的舞蹈。而场上的轮子秋也同时转起来。舞蹈与轮子秋同时表演,整个场子洋溢着热闹的气氛。

土族的婚礼完全是在歌舞中进行,充分显示了土族人民热爱生活,憧憬美好未来的共同心愿,以及能歌善舞的艺术天赋和幽默机智的应对才能。

看完婚礼表演,我觉得夸张的太厉害,便问秋莲:“难道土族的婚俗真是这样的么?土族女孩难道这么难娶呀!再说如果这样谁愿意当媒人呀?太不公平了吧?”秋莲说:“真正的男方娶亲恐怕比这还难。”据秋莲说,结婚的前一天,新郎的叔叔、媒人及新郎要赶着牛、羊、马、驴,带着嫁妆到女方家住下,女方家里把两个媒人绑在柱子上,往脸上涂抹各种颜色,用扁担压他们,甚至一天不让吃饭。如果媒人穿的是皮鞋,往往会被脱掉,由新娘子的嫂子在上面给绣花,并藏起来,让他们打赤脚。还要往媒人头上倒两桶凉水,冬天也不例外。为了使媒人不至于冻伤,一般男方给媒人准备一件羊皮袄,羊皮袄不渗水,泼水时水会顺着淌下来。

听秋莲说完,我说:“那这辈子我只做你们土族女孩的新郎,至于媒人,打死我也不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