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段子大家可能听过,日本的广告牌可以坐飞机,日本小学生能步行50公里,美国为了保护麻雀给全国停了电,每个法国人都在地铁里看书故事还有比尔盖茨捡钱,华盛顿砍树,前苏联给中国人穿秋裤。当然还少不了妹子面试弯腰捡垃圾被录取,根据一番推理,录取一定是因为妹子弯腰的时候暴露了自己的三围之一。这些都来源于曾经的国民杂志,从读书时写作必备的读者意林,到蹲坑时随意拿起却意外开启成人世界的知音,再到居家旅行必备内页广告俨然线下暗网的故事会,这几本杂志曾经风靡全国,如今已经黯然退场?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些国民杂志为何曾经如此流行,如今又为何风光不再?他们如何发展出最早的营销号,最早的标题党,最早的自媒?

青年杂志对文学的影响(曾经爱读的杂志)(1)

从互联网缺失时代的杂志到信息爆炸年代的自媒体,信息载体变化下,内容产业产生了哪些变化?我们开始吐槽曾经流行的文章,内容产业会如何发展?我们的认知又产生了哪些变化?首先,杂志放到现在来说就是内容产业,和后来的论坛、博客、公众号本质一样,就是通过文字、图片等内容吸引读者,销售量就像是用户数,有人看到就能通过广告盈利,可以理解为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平台。所以杂志的诞生最根源的目的是吸引读者。这些杂志之所以能成为国民杂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找到了流量密码。他们的打法也不尽相同,挖掘了各自的细分市场,早期的读者专注介绍西方思想和文化,知音主打二婚对象、出轨后爸的情感八卦,意林熬了一手好鸡汤诞生高考作文,故事会则是各种情感,惊悚离奇的蹲坑故事,甚至还蕴含哲理,在每一个细分领域,他们都占得了自己的一己之地,我们先来看读者,你们是不是都看过?读者诞生于1981年的甘肃兰州,但内容上却没有一点黄土气息,因为诞生在改革开放初期,大家都好奇外面的世界,对我们来说,西方哪个国家我们都没去过,所以早期读者的内容偏偏都离不开西方社会和文化。靠西方故事发家的读者在创刊第三年发行量就达到了136万册,因为那个年代信息相对闭塞,读者就成为了大家通往新世界的通道,故事的角度非常有时代特点,大家现在再来感受一下,比如芬兰的公务员考试,为了给考生估分,答案就在试卷背后,而每个人都不会去看答案,是因为他们诚实守信,廉洁自律是芬兰的社会风气,要例如日本小学,为了锻炼小学生的意志,不仅大冬天穿裤衩,池塘冬泳,池塘里还有蛇来锻炼他们的胆量。与之类似的还有俄罗斯,住房医疗全。不免费,实现了苏联没有做到的共产主义,其他国家西方总统首相要去医院排队就医,体现了优良风气,德国人素质高,从不交通违章,从不横穿马路,欧美实行素质教育,踢球打游戏就能去华尔街和硅谷,还有日本人做事认真,盘子要洗八次,日本科技先进,一个月就能造出原子弹之类。看完大家作何感想?而我是想把书柜里的读者扔了,这不就是欺负90年代家里没网吗?

青年杂志对文学的影响(曾经爱读的杂志)(2)

互联网缺失的信息不对称下,读者这种以引进外国文化为核心的刊物自然会受到大家的追捧。因为我们好奇人家的生活和文化,所以难免会出现我们现在觉得是心灵砒霜的内容,让我们产生国外的月亮都圆一些的错觉。还有犹太人为了让孩子爱上读书,在书上抹蜜,让孩子舔书是用舌头看的,年少无知的我竟然信了。然后读者在其后遇到了一些瓶颈期,1985年到1989年,读者对编辑思想事实做了调整,增加了弘扬中华文明和爱国主义的内容,1990。今年到1999年又提出了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读者的口号,增加了比如每一次都第一时间翻开的漫画与幽默。本以为读者已经转性,开始不吹西方的月亮,但当我找到2005年的一个读者时,敦克尔克精神下的英国国民向敦刻尔克大撤退时,英国公众的沉着冷静,斯坦福大学是什么?讲斯坦福大学学生敢于建一向校长摘下领带的不畏权威,什么让你如此冷漠?讲中国富人区的美国富人收留了中国乞丐,却被中国富人驱逐,只能说幸亏这是15年前,那时公知还有生存空间,以点盖面的西方故事也还卖得出去,放现在估计得被口水吞没。当然这种故事只是读者的一部分,读者在其他内容领域也确实进行了探索,纪实文学、当今社会批判漫画与幽默,还有心灵鸡汤,很难判断心灵鸡汤是起源于读者还是心灵文摘,但心灵鸡汤也确实是一种社会需要的时代产物。改革开放之后,我们每年GDP增速都创下历史新高,一方面市场经济让我们对于生活的热情高涨。

青年杂志对文学的影响(曾经爱读的杂志)(3)

另一方面,放开竞争也给大家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然后读者上就开始有诸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好好学习就能考上清华北大,努力工作就能开上奥迪100和桑塔纳的鸡汤。文章开头通常是名人名言,中间是名家义士,结尾和开头首尾呼应,然后上加值升华主题。于是这种文化深得当时语文老师的喜爱,直呼内行。弹幕疯狂飘过,满分作文接上,我们也就多了一项作业,叫摘抄剪贴读者,反正别的我不记得,印象最深的就是面试桥段,只要你在面试的时候捡下地上的垃圾,扶起倒下的扫帚,就能妥妥的当上CEO。听过这个桥段的同学请举手。然后大约是在90年代,鸡汤成了一种主流文体,也就是一个故事配上一个感悟,通过各种案例总结人生哲理。当然不仅是读者搞鸡汤,真正把鸡汤熬成精的是意林,意林圆明春风诞生于长春,2003年8月正式创刊,比读者晚了22年,但是说起心灵鸡汤的领域,大佬在意灵面前根本轮不上读者说话。中学的时候,语文老师也让我们看意林,我一度认为心灵鸡汤这种过度解读的来源是中学阅读理解和作文。我以前都是理科思维,物理可以考满分,语文经常不及格,为什么呢?比如针对鲁迅所写理水,文中有意使用水利局、时尚、表演、摩登等现代词语,以游戏笔墨颠覆了大禹治水的严肃性和真实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卧操,鲁迅是这么想的吗?鲁迅善以细节传神,文中写胖大官员脸上留出一层油汗雨写祥林嫂眼珠间或一轮一样,都是以外在细节刻画人物内在特征。人家会不会只是单纯体恤盗汗?每当看着阅读理解的一个个红叉,我总是感叹,说好的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呢?但当我打开意林的时候,我就彻底明白了,意林上有一篇鸡汤,讲的是一位没有四肢的游泳健将,用耳朵游泳,因为常年用耳朵游泳,耳朵硕大无比,堪比。比于奇,他不仅参加了正常人的比赛,还拿了冠军。看到这里,我的第一反应是,他不仅可赛人,亦可赛艇。然后重点来了,在某一次比赛中,比赛一定得戴泳帽,一位貌美的女子为他戴上了泳帽,结果此人耳朵被盖住,然后不仅没赢得比赛,还淹死了。看到这儿,我内心一顿,我等,这还不是重点。然后文章开始升华,有人说这是个阴谋,是人家觊觎他的冠军,结论是扼杀别人才能保住自己,有人说,美色才是害死他的元凶,如果不是个美女,他可能就不会戴上泳帽,所以我们要在美色面前把持住自己。还有人说,没有手脚还有什么泳,应该守本分,所以人贵有自知之明,不吹牛,莫装逼。然后,哈姆雷特还没完,为什么他会在努力之后失败?凶手是自己的耳朵,最容易害死你的往往是你最骄傲的本领。看看我满是红叉的语文试卷,再看看意林,阿泰直呼内行,能够把一个扯犊子的故事解读得淋漓尽致,振聋发聩,佩服佩服,不过回头一想,他知道耳。耳朵盖住了会死,他干啥要带啊?他屌啊,他退赛不就完了吗?

青年杂志对文学的影响(曾经爱读的杂志)(4)

还能整出各退一步海阔天空理鸡汤,这还不算啥,还有个经典日本马桶水的故事,日本某少女在东京帝国酒店当服务员,第一天就被派去洗厕所,她恶心呕吐,心里有落差想走,面临人生抉择的时候,一位老员工及时地出现在他面前,啥也没说,把马桶擦干净,然后从马桶里舀了一杯水,一饮而尽。他用实际行动告诉了这个少女一个真理,马桶水能喝啊,不,是你还不够努力,少女看到前辈的举动,激动得泪如泉涌,久久不能平息,于是痛下决心,就算一辈子洗厕所也要做最出色的那一个,然后就一天一勺马桶水,开心快乐又美味。这个少女就是后来的日本政治家野田圣子啊,当然传多了,还衍生出了松下性之助的各种版本,连性别都换。然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工作生活中要坚持,要有匠心,要安心的做好螺丝钉,你才能获得成功的垂青。看看我满是红叉的语文试卷,再看看意林。原来洗厕所的故事能够这么解读,不过回头一想,他看到前辈喝马桶水不应该及时制止吗?自来水喝了拉肚子,大哥知道怎么洗马桶了,也不用天天喝吗?他彪啊,让新来的喝吗?还能整出日本人都要喝马桶水爆粉文章。以上这只是众多鸡汤中的一勺浮沫,喝多了意林熬的鸡汤,可以总结出一套标准的鸡汤配方,也就是先随便编一件不管是不是名人的一件小事,然后透过这件小事一定要总结出不止一个人生、爱情、生活的哲理。我试了一下这套公式,屡试不爽,可以套用在任何事上,比如上厕所便秘了,那人生也是这样,很多事不是努力就有结果的。

青年杂志对文学的影响(曾经爱读的杂志)(5)

又比如上厕所很顺畅,那爱情也是这样,屁股和翔双方都不累就是最好的。有个人买了十年,中了千万大奖,这个事情告诉我们做事情要持之以恒,不要轻言放弃,有个人买了20年,花光终身积蓄,颗粒无收,这个事情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要钻牛角尖。该回头时就回头,总结来讲就是芝麻大的事儿也能升华,完全不相关的事儿也能联想,总能得出些天理人伦、人生感悟。文章里还总有一个智者,要么是高僧,要么是禅师啊,当然还可能是喝马桶水的前辈。反正当主角遇到困难时,智者从不正面回答,而是默默做出一个举动。而故事的主角要么出身贫苦,要么经历挫折,然后故事的发展就是克服困难,绝处逢生。文章最后再告诉你一个,他就是某个名人或一通人生哲理。如果当年有弹幕的话,绝对纷纷飘过文物兰以前拿一本意林坐在公园里看,感觉自己特别有逼格,站在现在来看,就像鬼当初入了杀马特。意林和读者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似的,都是在互联网和信息稀缺的年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知世界的窗口,而知音和故事会则是完全不一样的路数,知音囊括婆媳矛盾、夫妻不和、离婚挽回精神、出轨、明星八卦、杀妻家暴,只有你想不到,没有知音写不了,曾因为造谣影射赵鸿飞。致其断送明星生涯,也开创了狗血、煽情夸张的标题党,成为理线版UC。而能跟知音挺玄幻的,也只有返乡必备的故事会。每个人的童年都逃不开一个故事会,可能是在隔壁叔叔的床底下,也可能是在火车站的书店展架,涉及伦理、惊悚、情欲玄幻,堪称B级篇文字版故事离奇古怪,曲折反转,堪比克里斯多夫诺兰书页上的各种广告设计,一众黑产甚至比故事更好看。故事会也一度引领了厕所文化,布满槽点笑点有利于将响夹断,因为逻辑关系和时长,就把知音和故事会放在下集再讲,喜欢的朋友不要忘了点赞,硬币收藏转发关注收看。无论是读者还是意林,这些杂志在我们年少对整个世界都一无所知的时候,其实是让我们开始认知世界,对于当时年轻的社会或年轻的我们,都是一种文化的输出。尽管站在现在来看,文章不一定优质,内容还可能反制,逻辑框架简单粗暴,故事细节漏洞百出。

但这些杂志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差劲,尤其在网络普及不够、课外书籍匮乏的年代,从文笔和隐喻等角度,对于广大学生来说也确实具备参考价值,毕竟高考作文也不是写作出书,可能这些文章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种启蒙,而不是文学上的字字珠玑,通常内容还是催人向上、唤醒同情的,真实的世界还得自己走出去看。休闲读物的定位必然是简单粗暴的快乐,它适合最广大的社会群体,也是每个年代都有的内容,只不过换了不同的载体,谁又说公众号上没有鸡汤,看搞笑短视频不是为了爽的?如今杂志已经风光不再,因为互联网,因为智能手机的诞生,但是内容产业也只是换了一个表现形式,它从来没有改变其本质,也就是迎合读者需求。无论是满足我们心理需求的八卦故事,还是那些或公正或有失偏颇的所谓公知读者意林在发展过程中,从开始花钱买稿到开始接受投稿,就变成了一个那个年代的现象。自媒体平台就像现在的公众号和视频网站,回首意林,就有种朋友圈鸡汤被移植回来的感觉,回首读者,就像公众号上的国际局势文章,大家喜欢的内容无非还是情感、八卦、政治、国家,讲述年轻人的困难,安抚各自受伤的心理。只是时代的发展让我们的认知角度产生了变化,我们对棒进了石头形成珍珠,是苦尽甘来的鸡汤不再感冒,也觉得青蛙掉进牛奶,最终把牛奶搅成奶酪的逃生故事有点可笑,不再相信全美断电就麻雀的这种事情,也不会认为西方老板最爱干的事儿就是装成乞丐去考验人性。十几年前贴吧感谢别人最流行的话是LG好人下辈子MLG,而现在,我们没有任何理由相信西方的世界比我们更好。这种变化就像我们对文章的看法一样,曾经的美和哲理变了,是因为文章功利了,也是因为我们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它反映的是我们认知的发展,也反映了我们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们不再盲目崇洋。也不再羡慕西方的月亮,我们开始自我认同中国文化受到推崇。以前我们在读者上感叹西方的物质和文化,羡慕人家的飞机、汽车,而如今人家开始羡慕我们的共享单车和快递小哥。这是一种认知上的变化,也是我们国家的变化,它反映在杂志上,也反映在我们的态度上。鸡汤体日渐衰退,因为我们开始不需要盲目地自我安慰,我们不再喜欢不明觉厉的西方论调,因为我们的发展越来越好。读者意灵作为启蒙杂志,只是启迪开阔而已,并不是我们现在不喜欢,只是我们在不断成长,不仅是你,我们国家也是一样。当我们看到外面的世界时,才发现世界也在看我们。当我们不再羡慕人家生活得美好,开始流行中国制造,对世界而言,我们就变成了外面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