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兰

楼兰,是西域古城遗迹。最早见于《史记》,曾经为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现只存遗迹,地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北境,罗布泊的西北角、孔雀河道南岸的7公里处。楼兰国是西域古国名,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代小国,国都楼兰城(遗址在今中国新疆罗布泊西北岸)。楼兰古城位于新疆最荒凉的地区之一。公元前176年,古楼兰国家建都,但在公元630年突然消失,这个神秘的国度存在了八百多年。

楼兰古城的前后对比(不破楼兰终不还)(1)

公元前77年楼兰国更名鄯善国,并迁都扜泥城,向汉朝称臣,原都城楼兰城则由汉朝派兵屯田,西南通且末、精绝、拘弥、于阗,北通车师,西北通焉耆,东当白龙堆,通敦煌,扼丝绸之路的要冲。国人属印欧人种,语言为印欧语系的吐火罗语。由于孔雀河的改道,罗布泊水萎缩,生存环境日益恶劣,约公元422年以后,楼兰城民众迫于严重干旱,遗弃楼兰城,逐渐南移,鄯善国(楼兰国)先后并吞了婼羌、小宛、精绝、且末等国,成为西域七强之一。公元448年北魏灭鄯善国。前后经历了约600余年的鄯善国(楼兰国),至此灭亡。

楼兰古城的前后对比(不破楼兰终不还)(2)

神秘的楼兰古城

汉文帝元平四年,即公元前176年,冒顿单于给汉文帝写下书称:“楼兰、乌孙、呼揭以及旁边的三十六国皆称为匈奴。”这是汉民族第一次知道西域有此国名。汉武帝时派张謇出使西域,考察楼兰等国情形,张謇报告说:“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基本上知道楼兰为一个小国家,附属匈奴,频临咸水湖泊罗布泊。西汉时候,楼兰的人口总共1.4万人。据《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记载,早在2世纪以前,楼兰就是西域一个著名的“城廓之国”。它东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有着整齐的街道,市场热闹,雄伟的佛寺、宝塔。古代“丝绸之路”的南、北两道从楼兰分道。

楼兰古城的前后对比(不破楼兰终不还)(3)

直至公元4世纪之后,楼兰国突然从历史的书籍上消失。三百年后,玄奘西天取经路过此地,早已空旷,荒无人烟。虽然李白诗句中“愿将腰剑下,直为斩楼兰”、王昌龄的“不破楼兰终不还”等等诗句,也并不能说明楼兰还在。直到1900年的3月它的墟城再一次被人们发现。这一年瑞典的探险家斯文赫定根据线索发现了楼兰的遗迹。而现在,楼兰古城四周的墙垣已经坍塌,只剩下断断续续的墙垣孤伶伶地站立着。城区呈正方形,面积约十万平方米。工作人员在罗布泊地区发现了东汉至魏晋时期的古城,根据古城及周围墓葬遗物、古城建筑风格、古城地理方位等推测,该古城应为楼兰国的都城楼兰城。考古专家称,西域36国的城池主要为圆形,且咸水泉古城为“插木桩”式的建筑,而非夯土建筑,这与塔里木盆地古代建筑风格相一致。经过碳14测定,咸水泉古城的年代在东汉至魏晋时期。《水经注》记载,楼兰国都城位于北河北岸,北河即为孔雀河。据此推测,咸水泉古城应为楼兰国都城楼兰城,斯文·赫定发现的楼兰古城应该是楼兰国更名为鄯善国后迁都所建的扜泥城。据《史记》推测,楼兰人至少在公元前2世纪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汉昭帝时,楼兰改国名为鄯善,并请求朝廷驻军伊循。昭帝便在伊循城置都尉,行屯田。从此楼兰便成为中央政府控制西域的战略支点。东汉时,楼兰在丝绸之路上依然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东汉政府在楼兰大规模屯田,开发楼兰。至魏晋时期,楼兰仍是内地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枢纽,直到公元5世纪,在丝绸之路上活跃了数百年的楼兰国神秘消失了。

楼兰古城的前后对比(不破楼兰终不还)(4)

西域三十六国

西域三十六国是对今玉门关名字始出以西的亚洲地区的总称。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刘彻建元癸卯三年),中国探险家张骞奉命出使西域,寻访大月氏联合抗击匈奴。虽然出使未获成功,但是却沟通了中原与西域诸国的联系和交往。当时在现新疆境的西域三十六国,经考证在如下地方:龟兹、焉耆、若羌、楼兰、精绝、且末、小宛、戎卢、弥、渠勒、皮山、西夜、蒲犁、依耐、莎车、疏勒、尉头、温宿、尉犁、姑墨、卑陆、乌贪訾、卑陆后国、单桓、蒲类、蒲类后国、西且弥、劫国、狐胡、山国、车师前国、车师后国、车师尉都国、车师后城国等国,除此之外还有乌孙、大宛、安息、大月氏、康居、浩罕、坎巨提、乌弋山离等十几西域国。楼兰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精绝古城后来就是被楼兰(后改名鄯善)吞并,成为其中的一个州。楼兰与敦煌邻接,公元前后与汉朝关系密切。《史记》中的“西域”实际是指汉朝统辖领域以外的“西北国”,而以后所说的“张骞通西域”,实指“张骞通西北国”,荀悦的《前汉记》即已说明。正式使用“西域”一词,是汉宣帝任命郑吉为“西域都护”开始,当时“西域都护”管辖的地区即所谓的“西域三十六国”(最早为五十国,后各国之间吞并为三十六国),其具体位置,《汉书·西域传》说:“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侧接汉隔以阳关、玉门,西侧限于葱岭”,即现在的新疆南疆地区。这是汉代所说的“西域”(当时乌孙不属于西域范围内)。

楼兰古城的前后对比(不破楼兰终不还)(5)

西域城邦“楼兰”,经历生生死死,从声名显赫到史籍不列,仅短短数百载。但它却有着辉煌烂漫的“前世”,也曾在如昙花绽放的生命里,紧紧扼锁着丝路的咽喉,成为牵动大汉与匈奴两大强权的心结。这个位于古罗布泊西岸的古国,建国者是一伙高鼻深目的白种人。汉朝初年,他们操着一口我们听不懂的吐火罗语,建立起了这个神秘的楼兰古国。楼兰国的地理位置十分得天独厚,它处于丝路南北道交汇处,是西出玉门关的第一站。也因此在古代中原人眼中,楼兰几乎成了西域列国的代名词。

楼兰古城的前后对比(不破楼兰终不还)(6)

西域三十六国排名

第36名,单桓国,户二十七,人口百九十四,胜兵四十五人。单桓国人口为当时西域诸国最少,实为有记载以来,中国历史上最小的国家。

第35名,乌贪訾国,现新疆玛纳斯北和昌吉附近,户四十一,口二百三十一,胜兵五十七人。

第34名,狐胡国,现新疆吐鲁番以北,户五十五,口二百六十四,胜兵四十五人。

第33名,车师尉都国, 现新疆吐鲁番东南,户百五十四,口三百三十三,胜兵八十四人。

第32名,劫国,现新疆呼图壁东北。户九十九,口五百,胜兵百一十五人。

第31名,车师后城国 ,现新疆奇台周围,户百五十四,口九百六十、胜兵二百六十人。

第30名,蒲类后国,现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西北,户一百,口千七十,胜兵三百三十人。

第29名,卑陆后国,现新疆阜康县东,户四百六十二,口一千一百三十七,胜兵四百二十二人。

第28名,卑陆国,现新疆阜康县一带,户二百二十七,口千三百三十七,胜兵四百四十二人。

第27名,渠犁国,现新疆库尔勒至尉犁一带,户百三十,口千四百八十,胜兵百五十人。

第26名,小宛国,现新疆且末县西南,车尔臣河南,户百五十,口千五百,胜兵二百。

第25名,戎卢国,现新疆于田县南,口一千六百,胜兵三百。

第24名,且末国,现新疆且末县西南,户二百三十,口千六百一十,胜兵三百二十人,现有周围二十里古城兀立,墙垣断续。唐玄奘取经,在此停留过。

第23名,若羌国,现新疆若羌东南,罗布泊西北,离古阳关最近,户四百五十,口千七百五十,胜兵者五百人。

第22名,西且弥国,现新疆乌苏县东南,户三百三十二,口千九百二十六,胜兵七百三十八人。

第21名,东且弥国,现新疆昌吉县以西,户百九十一,口千九百四十八,胜兵五百七十二人。

第20名:蒲类国,现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西北,户三百二十五,口二千三十二,胜兵七百九十九人。

第19名,尉头国,现新疆南疆乌什、巴楚地,户三百,口二千三百,胜兵八百人。

第18名,渠勒国,现新疆策勒县南,户三百一十,口二千三百一十,胜兵三百人。

第17名,皮山国,现新疆皮山县东南,藏桂附近,尚有汉皮山国城墟,当地人叫破城子,户五百,口三千五,胜兵五百。

第16名,西夜国,现新疆皮山西南,户三百五十,口四千,胜兵千人。

第15名,车师后国,现新疆乌鲁木齐及附近地方,户五百九十五,口四千七百七十四,胜兵千八百九十人。

第14名,山国,现新疆南疆尉犁县东,户四百四十,口五千,胜兵千人。

第13名,蒲犁国,现新疆叶城东一带地方,户六百五十,口五千,胜兵二千人。

第12名,车师前国,现新疆吐鲁番交河城,户七百,口六千五十,胜兵千八百六十五人。

第11名,温宿国,现新疆阿克苏和温宿一带,户二千二百,口八千四百,胜兵千五百。

第10名,尉犁国,现新疆库尔勒、尉犁地方,后被焉耆吞并,户千二百,口九千六百。

第9名,楼兰古国,现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罗布泊旁沙漠中,后改国名,为鄯善,现存有楼兰遗迹,户千七百七十,口一万四千一百,胜兵二千九百十二人。

第8名,莎车国,现南疆莎车县,后被于阗国吞并,户二千三百三十,口万六千三百七十三人,胜兵三千七十九人。

第7名,疏勒国,现新疆喀什市和疏勒县一带,户千五百一十,口万八千六百四十七,胜兵二千人。

第6名,于阗国,现新疆和田一带,为西域南道中,国势最强的国家之一,户三千三百,口万九千三百,胜兵二千四百人。

第5名,弥国,现新疆南疆策勒县东,户三千三百四十,口二万四千,胜兵三千五百四十人。

第4名,姑墨,现新疆南疆拜城一带,户三千五百,口二万四千五百,胜兵五千四百人。

第3名,焉耆国,现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一带,户四千,口三万二千一百,胜兵六千人。

第2名,龟兹国,现新疆库车、拜城一带,口八万一千三百一十七,胜兵二万一千七十六人,除乌孙外,在西域城郭诸国中最为强大。

第1名,乌孙国,现新疆伊宁市附近及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的部分地区,户十二万,口六十三万,胜兵十八万八千八百人,是西域诸国中名副其实的超级大国。

楼兰古城的前后对比(不破楼兰终不还)(7)

在古诗中楼兰为何总是被人杀

西汉时,楼兰只是一个“城廓之国”,远比不上大宛、乌孙、康居、大小月氏、安息、条枝、大夏这些西域大国。但是楼兰作为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枢纽,一直都是汉朝和匈奴争夺的战略要地。为了活命,楼兰表面上依附了汉朝,背地里却又和匈奴不清不楚,帮助匈奴人谋害汉使,打劫汉朝商人,典型的墙头草做派。汉武帝一向英明果决,自然看不惯楼兰的小人做派,立马派兵收拾楼兰。楼兰自然拗不过汉朝的大腿,最后只能向汉朝低头。可刚安抚好汉朝,匈奴又派兵过来打,楼兰只能两面称臣,继续做可怜的夹心饼干。由于楼兰出尔反尔的行为,犯了文人们的众怒,因此在后代的诗人中,楼兰便成为他们征讨的对象。楼兰地处北方,也可以作为北方游牧民族的代表。而北方游牧民族一直是中原王朝的敌人,因此诗人们借用杀楼兰来抒发自己报国的志向。

李白: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杜甫: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岑参:浑驱大宛马,系取楼兰王。

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张仲素:功名耻计擒生数,直斩楼兰报国恩。

翁绶:横行俱足封侯者,谁斩楼兰献未央。

楼兰古城的前后对比(不破楼兰终不还)(8)

汉时的楼兰国,有时成为匈奴的耳目,有时归附于汉,介于汉和匈奴两大势力之间,巧妙地维持着其政治生命。由于楼兰地处汉与西域诸国交通要塞,汉不能越过这一地区打匈奴,匈奴不假借楼兰的力量也不能威胁汉王朝,汉和匈奴对楼兰都尽力实行怀柔政策。汉昭帝时,楼兰改国名为鄯善,并请求朝廷驻军伊循。昭帝便在伊循城置都尉,行屯田。从此楼兰便成为中央政府控制西域的战略支点。东汉时,楼兰在丝绸之路上依然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东汉政府在楼兰大规模屯田,开发楼兰。此后直至魏晋累几百年之久,楼兰一直是内地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枢纽,再后来,楼兰便很少见于史载,逐渐地神秘消失了。

楼兰古城的前后对比(不破楼兰终不还)(9)

楼兰消失之谜

经过大量专家的探访和研究,楼兰古国的消失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

1、交通线路和水系的变化导致楼兰的衰败。西汉时期楼兰是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交通地位的重要带来楼兰的繁荣。可随着高昌局势的稳定,中央政府在高昌建立稳定统治,使高昌成为西域门户,丝绸之路逐渐改道高昌。失去交通枢纽地位的楼兰慢慢衰败。

2、水资源的匮乏,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口逐渐增加用水量与日俱增,楼兰古国位于孔雀河下游。曾有记载塔里木河为新疆第一大河,但在上游播种灌溉时节,人们拦河取水竟造成塔里木河下游干涸。塔里木河下游都能干涸,就别说孔雀河了,沙漠地带没水那是无法生存的。

3、考古发现,楼兰盛行一种太阳墓,太阳墓外表奇特,从里到外是由一层套一层的圆木构成,曾经发现一座墓葬使用成才圆木高达一万多根。过度砍伐树木使环境严重恶化,渐渐不再适合人类居住。

4、楼兰消失于战争,公元五世纪后,楼兰王国开始衰弱,北方强国入侵,楼兰城破,后被遗弃。

楼兰古城的前后对比(不破楼兰终不还)(10)

楼兰,最贵的名胜古迹

1900年,一个戏剧性的情节,导致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古代城址的发现。1901年,斯文·赫定对这座古城进行了发掘。随着发掘的不断展开,有大批的汉文、佉卢文木简、纸文书和一些粟特文书以及精美绝伦的丝、 毛织品, 别具风格的木雕饰件出土。斯文·赫定除了进行发掘外,还调查了古城的寺院遗址和居住遗址。他发现古城出土的佉卢文木简牍上多次出现“Kroraina”一词,根据在遗址内发现的汉文简牍将此城称为楼兰,因而推定楼兰是“Kroraina”的译音。随后大批的考古学家、地理、地质学者接踵而至。他们是:1905年美国的亨廷顿探险队;1906年英国的斯坦因探险队;1908--1909年日本的大谷光瑞超探险队;1910--1911日本的大谷光瑞、枯瑞超第二次探险队。这些探险队在楼兰古城及罗布泊地区发掘出的文物其价值之大震惊世界,其数量之丰富难以数计。除新石器时代的石斧、木器、陶器、铜器、玻璃制品、古钱币等等,文物品种极其繁多。其中以晋代手抄《战国策》和汉锦最为珍贵。这份手抄字纸,仅仅比蔡伦105年发明纸晚一二百年,比欧洲人最古的字纸要早六七百年。发掘出的汉锦,色彩绚丽,相当精致。有的绣有“韩仁绣文丸(纨)者子孙无极(即子孙满堂)”。有的绣“延年益寿”、“昌乐光明”或“延年益寿宜子孙”。制作年代在1--2世纪。另一重大发掘收获是发现了当年任西晋西域长史的李柏给焉耆王的信件,即所谓“李柏文书”。《李柏文书》是前凉惟一有史书可证的重要人物的文书遗迹,李柏是前凉时西域长史,文书为李柏于公元328年从海头--罗布淖尔湖畔给焉耆王等几个国王发出信函而留的。《李柏文书》之一 长23厘米,宽27厘米,现日本龙谷大学图书馆藏。

楼兰古城的前后对比(不破楼兰终不还)(11)

我国科学家到楼兰考察,开始于1927年。当年随中瑞(典)西北科学考察团来楼兰的著名考古学家黄文弼和地理学家陈宗器,曾先后数次到达罗布泊北岸考察,发掘遗址,出土了70多枚写有明确的西汉纪年的汉文木简,发掘了汉代烽燧遗址,还出土了相当数量的铜器、铁器、漆器、木器和骨、石、陶器,以及丝、麻织品残片。黄文弼就他在罗布泊地区的考古工作,发表了专著《罗布泊尔考古记》,楼兰地区的古代文明在中国学者的手中揭开了新的一页。黄文弼是我国解放前唯一到过罗布泊地区进行考察工作的中国考古学家。新中国的楼兰探险热潮,再次轰动了国际。响应最积极的是日本。日本著名史学家泽和俊先生撰写的《楼兰王国》一书已经两版,在日本小学生读物中,就有关于楼兰古城的介绍,楼兰在日本可以说已经是家喻户晓。

楼兰古城的前后对比(不破楼兰终不还)(12)

20世纪70年代末,经精确测量,判定古楼兰城位于东经89度55分12秒,北纬40度30分57秒 。古城占地12万平方米,略成正方形,边长约330米,用泥土、芦苇、树枝相间修筑的城墙、至今仍依稀可辨。一条大约呈西北--东南走向的古河道贯穿城中,城内现残存的主要房子依然保存完好,除房顶不翼而飞外,别的部位,如门、窗历历可辨。古城内,盖房用的木梁、檩条、椽子,比比皆是,满目狼藉。这些胡杨木的建筑材料,有的还凿了眼,甚至刻上了花纹,显示出相当的工艺水平,格外引人注目,为研究古建筑提供了珍贵的材料。此外,这里还有古烽火台、粮仓等建筑遗迹。至于陶片、毡片、古铜钱、丝绸碎片等文物,只需在地表和地下稍稍寻找的挖掘,就能让“古董”重见天日。

楼兰古城的前后对比(不破楼兰终不还)(13)

中国旅游景点门票最贵的地方不是京畿重地紫禁城,不是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不是天下功夫出少林的嵩山,不是湖北道教圣地武当山,也不是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杭州西子湖……而是上不见飞鸟,下不见走兽的一片不毛之地——楼兰!门票价格:若是中国人,3500元人民币,拒绝打折,且要提前半年预定;倘若是外国人,那恭喜你,则是30万人民币起步(包含保证金)。因此全世界只有不到5万人见过它真实的样子,即使你有钱买门票还不见得能去。楼兰古城位于密集的雅丹地貌中,最显眼的建筑遗迹是古城中部的“洞房”,其墙壁是整个城市中唯一使用土坯垒砌而成的。楼兰古国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旅游景区,而是国家级重点保护单位,目前未正式对游客开放,只能提前向文物局申请通行证方可进去。

楼兰古城的前后对比(不破楼兰终不还)(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