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葛优躺”:网络“丧文化”的姿势反抗

什么是网络丧文化(网络丧文化的3种现实表现)(1)

“葛优躺”在2017年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调查报告》中入选为网络十大用语,其原型则来自于葛优在1993年出演的电视剧《我爱我家》中的颓废坐姿。由于“葛优躺”的意外走红,社会上又衍生出了“北京瘫”,其轻松的姿态给严肃的生存环境增添了些许愉悦和趣味,由此引发了青年们争相模仿和自嘲。

“葛优躺”被赋予新的文化意义并重新活跃起来,其实是社会转型期青年状态转变的必然结果。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都市中,人们透支身体日夜忙碌,渴望能够停下来休息。此时“葛优躺”己经不再是原始意义上的形象,而是被经历了转译、解码之后变成了一种帮助大众进行自我表达的符号,被重新赋予了时代性的内容,反映了年轻一代在现代化工业社会中面对巨大生存压力又不得不继续苦熬的一种“躺着什么都不想干”的集体形象。它的背后关系到工业社会人们生存状态的严肃问题。工业社会给人们的情绪表达带来了诸多无形的心理压力,为了缓解这种负担,人们通常会把严肃的问题进行娱乐化解释,这样在心理接受上就能稍显轻松,真相的残酷就这样被轻轻带过。“葛优躺’、“北京瘫”等无声的身体姿态就是当下“90后”青年缓解压力和焦虑的娱乐性心理慰藉。

什么是网络丧文化(网络丧文化的3种现实表现)(2)

二、“毒鸡汤”:网络“丧文化”的图文拼贴

“青年亚文化的风格是一种社会符号式的隐喻,它不是凭空创造或想象出来的,它要借助于已有的物品体系和意义系统,通过对这些物品的挪用和对意义的篡改来实现”。网络“丧文化”通过对耳熟能详的心灵鸡汤和人生哲学进行剪切和拼贴,其语言风格以自嘲来消解正统,以降格来反对崇高,在天赋层面上拒绝平庸,这与传统的文化意识不太一致,甚至有些背道而驰。

与所有的大众文化产品相同,“心灵鸡汤”的一般叙事逻辑都是通过一个故事来传达美好的主体思想。心灵“毒鸡汤”同样传达着人们如何理解自我、看待现实,但它不是以客观的呈现现实为目的,而主要是抛开虚浮伪饰的句子,转而把生活真实的本来面貌呈现给观众。如“别减肥了,你丑不仅是因为胖”和“你全力做到最好,还不如别人随便搞搞”等等,在听惯了温暖鸡汤类的理论说教,己经失去了敏感度时,猛然切换到戏谑现实的频道,往往会让人感觉耳目一新。这也使得“毒鸡汤”渐渐不再仅以“心灵鸡汤”为模板构建自己的反抗话语,而是有了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思想方式,在活跃的网络世界中也拥有了更多的受众和话语权。

什么是网络丧文化(网络丧文化的3种现实表现)(3)

三、“佛系青年”:网络“丧文化”的群体标签

“佛系”一词最早来源于日本某杂志上介绍的一种男性类别一一“佛系男子”。作为低欲望社会的典型公民,他们不愿与任何人产生交集,倾向于寻找一种简单的替代品来满足自身需要。但“佛系”这个词在中国网络上的内涵与初创时有很大的不同,国内对于“佛系”的理解主要是指一种不较真、不焦躁、无欲无求却又无可奈何的生活态度,好似一副看透世间冷暖,活出生命真谛的心态,而且更多的时候是以调侃和自嘲的口吻来给自己贴上“佛系”的标签。它与宗教性质的佛教没有直接的关系,只是借用了被娱乐化理解的碎片化的佛教哲学,表达自己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

“佛系”概念一出,就在网络上迅速引起热议,青年网友纷纷表示在“佛系”态度中看到了自己。自称为“佛系员工”的职场青年,他们工作时长期处在暴躁的边缘,却不得不压抑自己的本性,不悲不喜,不怒不慎:声称自己是“佛系少女”的年轻女性群体则是表达自己看淡爱情和无所谓的生活态度。还有“佛系健身”、“佛系打车”、“佛系考研”等等组合,基本涵盖了生活的所有场景。“佛系青年”作为网络“丧文化”的一种呈现样态,看似一切随缘,实则是用娱乐化的表达方式和刻奇的手法来表现当下青年的无奈和焦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