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派经济学

通货膨胀会导致什么后果 通货膨胀的真正危害是什么(1)

在生产力不断提高的社会中,通货膨胀(即超量的货币供给)不一定体现为物价上涨,即使物价水平保持稳定,实际上可能已经发生了通货膨胀。

许多人知道这点后,可能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只要物价没有上涨,有没有通货膨胀又有什么关系?又不会多花钱。这种看法其实是大错特错。

一方面,物价上涨本身不是问题。

如果所有的物价(包括你的收入)同时同比例均匀上涨的话,那只是价格数值的改变,而不会对生产消费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当然,如果价格变动得太频繁,商家就要不停地修改价格标签;而消费者若在现金时代,需要反复去银行取钱。货币的单位也会变得越来越大,造成种种不便。比如说,意大利在改用欧元之前,据说意大利人上街没有计算器就没法购物,他们自己都弄不懂里拉的计价中该有多少个零。意大利友人曾经送给我一枚硬币,和我们的一元硬币差不多大小,面值五万里拉。但这些不便,随着电子商务和互联网支付的普及,已经大为减少了。另外,合同中可能需要加上随物价上涨调整的条款,工资和养老金也有类似问题,但这些可以通过与适当的经济指标挂钩来调整。或者,如米尔顿·弗里德曼的建议,干脆由政府公布一个长期内固定不变的货币增长率,比如由宪法规定,每年货币量增长3%。

那么,既然物价上涨不是问题,为什么人们谈之色变呢?显然,这主要是因为,物价上涨并非是均匀的。如米塞斯所反复强调的:“价格并不是在同一时间以同等程度变化。总有些价格变化得更为迅速,涨跌都比其他价格更快。”“当通货膨胀开始时,国民中的不同群体会以不同的方式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最早得到新增货币的群体会得到暂时的收益。”

“先得到新增货币的人有了更高的收入,他们仍能以从前的价格(也就是存在通货膨胀之前的状态下的价格)购买许多商品和服务。因此,他们处于非常有利的地位。由此,通货膨胀一步一步持续发展,从国民中一个群体扩展到另一个群体。所有在通货膨胀早期得到新增货币的群体都将受益,因为他们仍然能以反映先前货币与商品交换比率的价格买到一些东西。但国民中也存在其他的群体,很久以后才得到新增货币。这些人就处于不利地位。在他们得到新增货币之前,他们被迫为某些——甚至为几乎想买的所有商品支付超过以前的高价,而他们的收入却保持不变,或者没有与价格同比例增长。”

由此我们得到了通货膨胀的第一大害处:本质上,通货膨胀是牺牲了一部分人的利益而让另一些人获利。获利最大的通常是政府以及与政府联系密切的行业,因此,政府总是有动力进行通货膨胀,这比征税更隐蔽,更便捷。比如二战期间的美国,当时的通货膨胀有利于军工厂的工人,军工业,枪炮制造业,而不利于国民中的其他群体。受通货膨胀损害最大的是教师和牧师。

另一方面,如果存在通货膨胀,即使物价水平保持稳定,也仍然有严重危害。

这其实与前面物价上涨的情况是一致的,问题不在于整体价格水平的涨跌,而在于相对价格的变化。要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价格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价格最基本的意义,是标明商品交换的比率。如果是以货币计价的话,则是将所有的商品都简化成以同一种单位衡量的比值。人们可以利用这种简化的货币价格进行经济计算,进而作出经济决策。货币价格及其变动,是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信号。它告诉人们,特别是企业家,应该将自己的资本投向何处才能预期盈利,应该生产什么才能最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价格为市场主体提供了以其他方式无法得到的知识。

通货膨胀下物价水平保持稳定,是因为社会生产力处于上升之中,产出增加,整体上吸收了超发的货币。但超过货币均衡量而投放在经济体中货币仍然是不均匀的,会改变相对价格。这种价格变化并不是实际状况(相对稀缺性)的反映,而是受到了人为的干扰,提供的是错误的信息。经济主体不知道哪些变化是真实的,哪些是政策的骗术。如果企业家们被通货膨胀所产生的新的相对价格愚弄,他们将投资于原本不会去投资的项目。这种投资不能契合消费者预期,是浪费资源的不当投资,也是经济危机的源头。

比如说,如果超发的货币以贷款的形式涌入房地产市场,推高了房价。而其他的日用消费品价格稳定,电子产品、家电和汽车等价格下跌,那么整体物价水平可能是相当稳定的。但是,房价的高企会让投资者认为住房需求旺盛,住房供给稀缺,而将资本投入房地产市场的各个环节。短期内,行动迅速的炒房客会进一步推高房价,激励长期的房地产开发。而长期中,将大量资本投入房地产开发,以扩大房地产供给的企业家们终究会发现,消费端并没有预期那么高的需求,货币超发推高的房价难以维持,资金链面临断裂,最终泡沫破裂,浪费的资源无法收回。如果涉及的资本过大,则将引发严重的金融危机。

总而言之,无论价格水平是否上涨,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所有成本都可以被理解为货币失衡的相对价格效应,即对市场协调过程的破坏。这就是奥地利学派所说的,存在宏观经济问题,但只有微观经济的答案。如果这种微观经济的失调破坏了人们对市场的信心,让人们放弃市场,转向政治进程来分配资源,那么通货膨胀造成的后果就更为严重了。

通货膨胀一定表现为物价上涨吗?

通货膨胀会导致什么后果 通货膨胀的真正危害是什么(2)

不管是经济学界还是普通老百姓,几乎都认为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是一回事。如果发生了通货膨胀,那么物价特别是消费品价格就会上涨,物价上涨水平则反映了通货膨胀的水平。因此,CPI、PPI等价格指数就成了通货膨胀的指标。基于这样的理念,稳定物价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各国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比如美联储就宣称,其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实现充分就业和稳定物价。

然而,事情并非这样简单。稍加思考即可发现,影响价格水平的因素绝不仅限于货币因素,实际经济因素比如生产力的变化也会产生价格水平的变化。排除一些偶然情况,在基本维持货币均衡的正常经济体中,随着生产率的提高,我们预计会看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下降。

可以用交易方程式(the equation of exchange)为框架来说明这一问题。在方程MV = PY中,M代表货币供应量,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即给定的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周转次数,它也与持有货币的需求成反比),P代表价格水平,Y代表实际总产出,M×V即货币供应量乘以其平均周转率,表示支出的货币总额;P×Y是价格水平乘以总产出,即出售的所有商品的名义价值,或名义收入。在一个经济体中,支出必然等于收入,MV 必然等于 PY,MV =PY是一个恒等式,依据定义,它必然为真。因此,如果一个变量发生了变化,那么一个或多个其他变量也必然发生变化,以以保持恒等式成立。

奥地利学派的宏观经济学学者塞尔金提出了货币均衡的思想,即银行投放的货币量应保持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均衡,或储蓄和投资的均衡。根据奥派的理论,货币的供求与人们的时间偏好相关,可通过利率即货币的价格来调节。在时间偏好没有明显变化的情况下,保持货币均衡等同于保持恒定的M×V(支出的货币总额),所以,任何影响Y的生产力变化必然会导致P在相反的方向上移动。因此,如果保持货币均衡,经济增长(Y增加)将导致价格下降(P下降)。

由货币供应失衡引起的通胀或通缩会造成损害,但因生产力变化而引起的价格变动是可取的。正如哈耶克和其他奥派学者所讨论那样,这些价格变动恰恰反映了相关商品的稀缺性变化,反映了当前的市场状况,是协调生产和消费必不可少的价格信号。

我们知道,通货膨胀原本的定义是货币供应过剩。由上面的分析可见,虽然在生产停滞不前或缓慢发展的经济体中,过量的货币供应确实会造成价格水平的急剧上涨,如一战之后的德国魏玛共和国,以及晚近的津巴布韦或委内瑞拉,这种价格暴涨对整个社会造成的危害当然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在生产力不断提高的经济体中,稳定的价格水平或许掩盖了业已存在的通货膨胀,或者说,在生产率正在提高的经济体中,如果执行保持价格水平稳定的货币政策,就将导致通货膨胀,因为价格水平本应该下降。

历史上,在美国1929年严重经济危机和随之而来的大萧条之前的20世纪20年代,价格水平基本保持了稳定,但我们通过以上货币均衡的视角进行分析,则可以看到,通货膨胀已经发生了。这导致了市场上相对价格的扭曲,催生了不当投资,这种人造的繁荣难以为继,最终以泡沫破裂的危机作结。又比如,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各国政府和央行依据凯恩斯主义开出的救市药方,也多是以大量投放货币,人为压低利率为主要措施。由于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平台经济等新产业的蓬勃发展,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在货币供应过剩的情况下,价格仍长期保持了较为稳定的水平,但这同样也掩盖了通货膨胀所带来的投资结构性问题。而今年以来,美国经济增长乏力,通货膨胀高企,诸多高科技公司风光不在,或许将是又一场危机的前奏。

因此,良好的货币政策并不试图创造一种稳定的价格水平。相反,它应该以货币均衡为目标,允许价格水平随实际生产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为市场提供准确的信号。这是奥地利学派经济周期理论与其他学派,如米尔顿·弗里德曼以及其他芝加哥学派宏观经济学家的货币主义重要的不同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