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7.17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论语关于君子的思维导图?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论语关于君子的思维导图(天天论语笔记131韦编三绝)

论语关于君子的思维导图

【原文】

7.17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译文】

孔子说:“多学习几年的时间,假如我五十岁以前就精通了《易》的话,这一生就可以没有大的过错啊!”

对本章,传统解读一般都把“加我数年”理解为“假如再给我几年”,或者“如果让我多活几年”,整章解读为:“如果再给我几年时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的话),到五十岁学习《易》,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这种解读显然是不通的。都把“加”解释为通“假”字,假如的意思。我直接理解为“增加”。

传统的代表总是朱熹:“刘聘君见元城刘忠定公自言尝读他论,“加”作假,“五十”作卒。盖加、假声相近而误读,卒与五十字相似而误分也。愚按:此章之言,史记作为“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加正作假,而无五十字。盖是时,孔子年已几七十矣,五十字误无疑也。学易,则明乎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故可以无大过。盖圣人深见易道之无穷,而言此以教人,使知其不可不学,而又不可以易而学也。”朱子同意关于“加作假”,“五十作卒”的说法。说“五十”两字其实是后人传抄过程中错误地把“卒”字写错了。原文是:“假我数年,卒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我很不喜欢专家动不动就拿“通假字”说事的学风。凡事能按原意解释通的,就没有必要去用“通假字”来说事。孔子活了七十多岁,他是什么时候说的这句话?显然不是五十岁之前,“五十以学易”,这才是个假设,“加我数年”,多研究几年,如果我能够在五十岁之前就学通《易》的话。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把学《易》和“知天命”联系起来分析,他觉得《易》真是个好东西啊,认真研究《易》,能使自己的行为更符合“天命”,符合天命的行为当然不会有大过啊。

朱子引用了《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韦编三绝”这个成语就是用来形容孔子勤奋读《易》的。司马迁说,孔子读《周易》,多次翻断了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子。比喻读书勤奋。韦:熟牛皮;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用丝线编联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联的叫“绳编”。三:概数,多次;绝:断。司马迁说孔子为《易》的各篇作了“序”,即便如此,孔子还是说,他学得还不够,还不够精通,如果能够早几年开始学习,无可以得心应手地运用《易》了。“彬彬”相互配合恰当。这是司马迁自己的独到的理解,他并没有完全按照《论语》的原话解读孔子与《易》。这就是司马迁的伟大之处,而朱子的最大问题往往是改变《论语》的原意来证明自己的论点。

本章表明孔子的惋惜和叹息,觉得自己学《易》太晚,现在太老了,剩下的时间都来不及深入研究《易》了,如果五十岁之前就搞懂了就可以更好地了解天命,那该多好啊。只有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才会有如此的感叹。那么,“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就肯定应该理解为“多学习几年,如果我五十岁之前就能精通《易》的话”,整章就可以解读为:“多学习几年的时间,假如我五十岁以前就精通了《易》的话,这一生就可以没有大的过错啊!”说明孔子到老还在反省自己人生中的过错,表达了孔子活到老、学到老的刻苦钻研精神。

大思想家孔子都如此推崇的《易》到底是一部怎样的书呢?《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辨证思想,是古代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连山》、《归藏》已失传,传世的只有《周易》。《易经》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易经》长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规律理论的书。《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儒、道等各家共同的经典。

关于孔子与《易》的关系,欧阳修的《易童子问》提出了很多质疑,认为“十翼”“皆非圣人之作”,“亦非一人之言”。《易经》、《易传》的写作年代和作者的问题,成为学术界持续争论的问题,许多人否认孔子做《易传》。我们不必纠结于这些学术讨论,从本章内容来看,知道孔子喜欢《易》,高度赞扬《易》就可以了。

道客村曰:

韦编三绝苦读易,

圣人至死求真理;

日转星移五千年,

我辈岂是蓬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