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炽是明成祖朱棣的嫡长子,其母为仁孝文皇后徐氏(也就是明朝开国功臣徐达的女儿),他生于洪武十一年(1378)中秋节的次日,当时他父亲年仅18岁,却已经被封燕王。洪武二十八年(1395)朱高炽被立为燕王世子。

明仁宗朱高炽生平简介(一个仁字)(1)

(朱高炽,庙号仁宗,年号洪熙)

据说朱高炽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少年的他由于儒雅与仁爱深得皇祖父朱元璋的喜爱;不过由于朱高炽喜静厌动,长成了一个体态肥胖的小(指年龄)大(指体型)胖子,行动不便,通常需要两个内侍搀扶才能行动,而且即便这样也总是跌跌撞撞,对于一生尚武、杀伐果决的明成祖朱棣来讲,他实在并不太喜欢这个不太像自己的嫡长子。

相比之下,朱棣的二儿子朱高煦身高七尺,相貌英武,身体轻捷,骑术精湛,而且在白沟河战役等促成朱棣夺取大位的一系列靖难之役关键战役中屡立奇功,成为朱高炽的一个强劲的竞争者。

(寇振海版朱高炽和吕良伟版朱高煦)

朱高煦和另一个弟弟朱高燧对皇位继承权都是虎视眈眈,他们因为自己飞扬跋扈的个性和朱棣的暧昧态度有恃无恐,不断对朱高炽进行挑衅构陷。

但是最终并不是太喜欢朱高炽的朱棣并没有换掉他的继承人之位。

这一来是朱棣本人虽然发动靖难之役,逆袭篡位而成皇帝,但是他也不得不因此受到篡位和杀戮带来的冷酷宿命的困扰折磨,在本人儿子继承自己的问题上,他更认同北平按察司尹昌隆的说法即“长嫡承统,万世常经”,这同时也是为自己政权进行合法性背书的问题。

另一方面也和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即后来的明宣宗(宣德皇帝)有关,朱棣曾经为储君问题秘密征求臣子解缙的意见,解缙在说了“皇长子仁义孝顺,天下归心”这样的官话之后,特为说了一句一锤定音的话“好圣孙”,促使朱棣下定了决心。

永乐二年(1404)四月,朱棣册立朱高炽为皇太子,朱高煦为汉王,朱高燧为赵王。继承人问题尘埃落定、

永乐二十二年(1424)公历8月12日,65岁的朱棣在北征返京途中病逝于榆木川(今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英国公张辅(朱高炽的岳父)、内阁大学士杨荣为防止朱高煦、朱高燧趁机作乱,秘不发丧,每日照例进餐、请安,表面上军中一切如常。同时,杨荣与太监海寿带着遗诏进京密报,朱高炽闻讯后派皇太孙朱瞻基出京迎丧。

由于忠诚的大臣们的巧妙而精心的安排,政权得以平稳过渡,朱高炽顺利登上皇位,年号洪熙,是为明仁宗。

朱高炽获得“仁”这个庙号,代表了儒家士大夫阶层对于其的认同,他重用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辅政,处处以唐太宗为楷模,史称其修明纲纪,爱民如子。

明仁宗朱高炽生平简介(一个仁字)(2)

(从左至右分别是杨士奇、杨荣、杨溥)

另外,他取消预定的郑和下西洋、边境茶马贸易,停派使团赴云南、安南采办奢侈品,还取消皇帝征用木材和金银等的制度,代之以商品购买,部分消除了永乐帝系列政策带来的财政危机。

朱高炽还两次赦免因为忠于建文帝被永乐帝处死齐泰、黄子澄等官员的家属,还平反昭雪了明成祖铁定的方孝孺的“诛十族”案、解缙“无人臣礼”案等一批冤案,大大缓解了官僚集团内部的紧张气氛。

出人意料的是,明仁宗在位不到十月,洪熙元年五月“无疾骤崩”

《明仁宗实录》《明史·仁宗纪》等历史文献只记载“帝不豫”,只字不提死因,导致后人有诸多猜测,比如有人根据侍读李时勉奏疏劝其谨嗜欲险遭砍头而认为朱高炽死于嗜欲过度;有人根据陆釴《病逸漫记》中记述“仁宗皇帝驾崩甚速,疑为雷震,又疑宫人欲毒张后,误中上。予尝遇雷太监,质之,云皆不然,盖阴症也”因为是恶性疾病发作致死;有人根据《明史·罗汝敬传》记载仁宗“嗣统未及期月……献金石之方以致疾也”因为是服用丹药中毒致死,更有人认为其太子朱瞻基下毒弑父——甚至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也在字里行间倾向于朱瞻基的阴谋,虽然他没有下定论。

事实上,最为可信的还是因为朱高炽过于肥胖引发疾病导致死亡。

前面我们讲过,朱高炽在年轻时候就需要两个内侍搀扶才能行动,而且也总是跌跌撞撞,此时他已经48岁,心脑血管或者其他肥胖引起的疾病发生的概率极大,当时的医疗条件又无法有效防治防治和解决,再加上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而明代的内阁和司礼监承担“票拟”、“批红”权力是在朱高炽儿子即位后的宣德年间才开始的——大家可以脑补一下,一个疾病缠身的大胖子承担着超负荷的工作,加上可能确实相对比较纵欲,油尽灯枯的结局似乎一点也不奇怪。

明仁宗朱高炽生平简介(一个仁字)(3)

(明宣宗朱瞻基)

明宣宗朱瞻基莫名背上杀父之名,和他在朱高炽去世时候的快速反应有关,但是,这自然也可以有另外一种可能性,即他在朝廷甚至内廷有自己的心腹亲信和眼线;另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作为明成祖朱棣的“好圣孙”,无论在政策导向还是个性风格上,朱瞻基都更像自己的祖父而不是父亲。

明仁宗朱高炽生平简介(一个仁字)(4)

(明十三陵献陵)

明宣宗更为有尚武精神,更倾向于继续完善和扩充祖父构建的华夷秩序,从这个角度,所谓被清代修明史的史官比隆于文景之治的明代“仁宣之治”,其实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而且多少有出自于儒家士大夫发明历史的成分。

天子守国门还是模仿忽必烈:永乐皇帝迁都北京的深层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