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偈》是不识字的惠能让题写在西间壁上题的歌偈。

中国古诗词创作过程中的

哪些轶事趣事系列(312)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菩提偈》唐代惠能

惠能(638—713)唐代高僧。俗姓卢氏,三岁丧父,家境艰贫,稍长以伐薪卖柴为业养母度日。二十四岁时辞母出家,往蕲州黄梅东山参拜五祖弘忍大师。初为行者,随众劳役,踏碓舂米。后因书写了得法诗偈而备受弘忍赏识,嘱付衣法,成为禅宗六祖。因当时佛教内部争夺宗祖地位的竞争十分激烈,惠能多次遇险,最后藏迹于猎人群伍之中,隐居十五年。弘忍入灭之后,惠能才开始传法受戒。

关于这首诗的来历,《坛经》有明白的记载:五祖弘忍“一日唤门人尽来”,要大家“各作一偈”。惠能的偈语,即针对神秀的《无相偈》而发。据《坛经》所载,惠能本人不识字,他先“请人一读”神秀的偈语,然后作此歌偈,歌完此偈后,再“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上”。

五祖弘忍听了惠能歌此偈后,兴奋异常。心想,一个大字不认,只会挑水劈柴的名为慧能(又称“惠能”)的小僧,竟能有如此这番大彻的“顿悟”,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人才。于是,便将衣钵传给了慧能。

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著名的四句偈,意在说明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执着,才能明心见性,自证菩提。

菩提是个觉道,又有什么树呢?心如明镜台,其实根本没有个台。本来就什么都没有,也没有一个具体的实物,也没有一个图,或一个形相。既然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存在,尘埃又从那里生出呢?万事万物都是妄念牵动自性而起的幻相,而非自性起用,身也是因心有尘,尘即妄念,牵动自性而起的幻相,当然身的相和前世有关了,尘是妄念,自性是圆满的清净的,妄念非心非自性所发。人若悟得自性,自性做主,再起念,不称作妄念了,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自性在起作用,自性圆满清净,其性空,缘起缘灭,非常自在,根本没有妄念,又何谈有染!

顺治皇帝赞僧诗选段(菩提偈是不识字的惠能让题写在西间壁上题的歌偈)(1)

顺治皇帝赞僧诗选段(菩提偈是不识字的惠能让题写在西间壁上题的歌偈)(2)

顺治皇帝赞僧诗选段(菩提偈是不识字的惠能让题写在西间壁上题的歌偈)(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