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宜宾县横江古镇(为宜宾横江古镇鼓与呼)(1)

宜宾横江古镇

“横江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了!”2014年2月19日,从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传来消息,《关于公布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的通知》红头文件像一枚喜庆的鞭炮,一下子点燃了宜宾县人的神经,大家奔走相告:横江古镇终于榜上有名了。这个迟来的消息,让几代为古镇立名而奔走呼吁的横江人扬眉吐气了一把。

古镇文化的热爱者

横江镇虽然有厚重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在川南古镇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影响和地位,但是多年来养在深闺人未识,这回能成功当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这其中浸透了历届党政和众多文化人不懈的努力和奔走,得来异常艰辛。许多人对横江进行了深度发掘和广泛宣传,成为了评选的中坚力量,郑启友就是其中最执着的一个。

说到郑启友,人们会自觉想起他编著的那本装帧精美、内容详实的《横江古镇》,书里详尽的列举了很多鲜为人知的珍贵资料,是了解横江历史渊源、人物故事、建筑人文等不可多得的书籍,已经被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收藏。同时,该书对横江古镇文物保护、文化发掘、旅游开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该书耗时十年,可谓郑启友的心血之作。

小时在横江求学,长大在横江工作,郑启友对古镇的山山水水,一砖一瓦,一歌一曲,都了如指掌。他对古镇朴素而深厚的情感,来源于对古镇文化深入骨髓的热爱,让他不自觉的充当了古镇文化的守护者。这些年,为了提高横江古镇的知名度,成功申报历史文化名镇,郑启友一直坚持不懈、奔走呼吁,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古镇横江的宣传者

郑启友,1964年2月出生于宜宾县双龙镇红星村革新社的一个农民家庭,1984年高中毕业后参加工作,同年入党。他一边工作,一边自学,取得了法律本科学历、经济师资格,曾历任乡镇办事处主任、企办主任,宜宾县凤仪煤矿矿长,宜宾县乡镇企局体改办主任,双龙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横江镇党委委员、人大副主席,现任宜宾县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工委主任。

郑启友的古镇情结要从儿时算起,小时到横江镇赶集,高中在横江中学读书,横江古镇传统小吃眉毛酥的香味成了他味蕾里的乡愁;古镇里朱家民居气派的建筑,关河岸边雄伟的肖公馆,都成为他心心念念的记忆,无不令他魂牵梦萦。回到家乡(黄葛堡)后,再听到曾往来于横江与盐津之间运货的“肩背客”、“韦三百斤”(韦成辅)摆起横江曾经的轶闻趣事,喜欢学习的郑启友总要刨根问底,问出个所以然来。

《横江赋》中有云:“雍正六年设巡司,世祖至元置水驿”;“秦朝五尺道直连豆沙关,南方丝绸路远抵曲靖县”;“九宫十八庙千奇百怪,明暗十四星宗教古朴”;“白果坪军事城堡今犹在,峭壁间民族墓群古时存”;“蔡锷袁世凯两军对垒,杨森萧席珍二人碰杯”……辉煌的历史和人物,曾经在这块神秘的川滇咽喉之间叱咤风云。如今,古镇的繁华早已成为传说,时代变迁,横江当年的繁华胜景、历史风云早已烟消云散,只留下残破的遗迹,和老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传奇人物的惊险故事逐渐消逝在历史的河流,这让对古镇文化情有独钟的郑启友痛心疾首而又无可奈何。

1994年,郑启友调任横江镇人大副主席后,试着踏上寻找横江历史记忆的旅程。工作之余,他大量走访当地老人,询问见闻并记录整理,将横江古镇的风貌、轶事写进笔记本,记入脑海。日积月累,郑启友俨然成了研究横江古镇的资深文史专家,每有上级领导或外地学者、媒体记者等来横江了解古镇文化,无一例外都是他当向导作解说。

为了更好的了解横江、宣传横江,郑启友自费参观了李庄古镇、豆沙关古镇、洛带古镇、安仁古镇等地,寻访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专家教授、四川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宜宾学院教授。他到横江19个村社走访群众上千人,走遍了横江的历史文化古迹。

经过多年对古镇人的走访、资料的搜集,郑启友积累了不少关于横江古镇的珍贵资料。2010年4月8日,中央电视台一套《见证亲历》栏目播出的《讲武风云》第二集《将士出兵》,郑启友为其解说了横江护国讨袁的第一战——燕子坡战役。2010年7月25日,中央电视台二套《寻宝》栏目播出的《走进宜宾》(2010年6月25日拍摄),郑启友带去“甲骨四堂”之一的董作宾先生书赠李龙言(复龙人)的契文“龙门对”与鉴宝专家金运昌进行了交流;2010年6月17日,中央电视台四套《发现之旅》栏目走进横江镇,在节目《探秘秦朝五尺道》里,郑启友担任了讲解横江古镇部分的任务。

2011年11月3日,宜宾电视台推出“寻访古迹”活动之《横江行》,并同步进行“我最喜爱的古镇评选”活动,郑启友参与筹划组织。最终,横江古镇以4300多票名列全市第一位。

这期间,郑启友还协助宜宾县电视台拍摄《朱家民居》《肖公馆》《石城钟灵秀》《神秘的崖墓》《雪靓石城》《横江眉毛酥》等宣传横江古镇的专题片。

此外,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杨文镒的《宜宾石城山与石达开》、记者马恒健的《僰人崖墓:洞窟里的生命密码》、《横江:石达开的滑铁卢》等文章,也得益于郑启友的帮助,提供资料,联系采访等基础上完成的。2002年横江镇党委与宜宾县报社联合主办了地方报纸《横江之声》,郑启友不遗余力为横江古镇作了很多宣传介绍。

随着媒体的广泛宣传,关注横江古镇的人越来越多,2011年,四川省政协常委、建川实业集团董事长、著名收藏家樊建川来到横江考察,提出古镇开发需要依托当地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如建筑文化、历史事件、民歌文化、饮食文化等,才能为古镇开发增加魅力。

横江古镇有一道著名小吃叫“眉毛酥”,8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对它都有很深的美好记忆,很多人的童年就是伴着香甜酥脆的眉毛酥的味道长大的。

眉毛酥在横江古镇已有150余年历史。据传,1862年石达开横江大战时,石达开的红颜知己韩宝莹流落当地,为横江糕点匠李老幺所救。韩姑娘在李老幺家治疗期间,听说石达开在成都被“凌迟处死”,眉头紧锁,忧思成疾,郁郁而终。李老幺爱慕韩姑娘多时,感念其痴心,便为其做出眉毛状的糕点祭上,后又将这点心取名为“眉毛酥”。动人的传说与美味结合,眉毛酥从此流行于横江镇。

郑启友小时候常和家人到横江镇赶场吃过眉毛酥, 2011年5月4日,他陪同七十年代下乡到横江的知青再次来到横江寻觅眉毛酥,却再难觅踪影,众人遗憾不已。

郑启友感叹:“眉毛酥作为横江的传统地方特色小吃,如今却面临失传,我一定要重新把这种小吃技艺传承下去。”

于是,他四处寻觅当年制作眉毛酥的传人,几番周折,郑启友辗转找到了当年在横江镇做过眉毛酥的第五代传人闵孝龙。

眉毛酥因手工捏成眉毛状而得名,其制作工艺相当繁琐。闵孝龙身体状况差,不愿意再重操旧业,郑启友多次做他的工作,闵孝龙才答应为众人展示制作技艺,并将该技艺传给宜宾县的郑启群。为了留住这难得的镜头,郑启友邀请宜宾晚报社和宜宾县电视台的记者记录了整个过程。如今,眉毛酥第七代传承人郑启群正与市内一家糕点店合作,打算扩大眉毛酥经营范围,并将把眉毛酥真空包装,打造成横江古镇名特小吃,推向旅游市场。

经过郑启友的不懈努力,2013年,眉毛酥成功入选宜宾县第四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准备申报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格。

为了深度挖掘横江人文资源,郑启友开始搜集横江民歌,到2013年,他已经收集了1000余首10余万字的民歌,每当双休、节假日,别人都去旅游度假,打牌喝酒,他却带上一个本子,或者录音机,在横江乡村走乡串户,寻访曾经能唱民歌、听过民歌的老人,与他们同吃同住,回家后加班加点整理成文字。《茶歌》、《花歌》发表在《宜宾日报》,同年,他发掘的横江薅秧歌被宜宾晚报关注,发表了《横江薅秧歌,三十年前的老旋律》,郑启友说:“我希望整理完成近15万字的《民国时期•四川宜宾横江民歌》,将横江古镇申报为中国民歌之乡,把横江古镇民歌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届时,希望能有一出歌剧《映像石城山》将横江薅秧歌再度唱响。

《横江古镇》的编著者

编辑出版一本关于古镇横江的书,一直是郑启友多年的心愿。2011年,郑启友分管地方志工作,在原已走访了上百名老人获得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他又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档案,积累成厚厚的几十本笔记材料。他着手归类提炼、疏理章节,开始了《横江古镇》一书的艰辛写作。为了写好《横江古镇》一书,他不辞辛劳自费到云南盐津县、大关县、昭阳区、昭通市、彝良县、鲁甸县、筠连县及四川高县、翠屏区、宜宾市文史和志办查阅和搜集资料。目前,他已收藏各类文史书籍2000余册。

2013年3月,凝聚着郑启友10余年心血的《横江古镇》一书终于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并于6月18日在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宜宾唐毅君研究会上举行首发式。十年磨一剑,郑启友出书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四川客家研究中心特别发来贺电:“郑启友先生长期关注古镇历史文化,深入基层调研,挖掘了大量蕴藏在民间的历史资料,为横江古镇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有价值的乡邦文献,为丰富蜀南历史文化内涵做了一件有意义的好事。”四川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党组副书记唐永进也随后发来阅后感:“体例合理,取舍得当,田野考察,口述历史,亲切自然,真实可信。”

《横江古镇》一书洋洋洒洒56万余字,分为川滇咽喉、商道经济、古镇风貌、岁月风云、重大军事活动、灿烂文化、关河风情、古今人物、附录等九个篇目,并辅以珍贵历史照片、精美人工插图(郭道敏绘)。该书多角度、立体式对横江古镇进行了系统而详实的介绍,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价值,对于宣传横江古镇、促进横江招商引资工作及加快横江古镇开发均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中共宜宾县委副书记、宜宾县人民政府县长丁应虎为该书所作的《序(一)》中,有这样的评价:“他(郑启友)对地方文史情有独钟,且善于学习,勇于探索,十数年来为寻求古镇保护和开发利用殚精竭虑,奋发有为,终成大作,为历史文化名镇谱写了重要新章。同时,他又很有见地地提出了宜宾县旅游文化精品打造的发展方向,更是难能可贵。当前宜宾正处于建设长江上游成渝经济区次中心,打造‘长江白酒金三角’,建树宜宾的关键时期,《横江古镇》得以付梓,无疑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种不可多得的地方文化资源。”

宜宾市旅游局局长傅婷也在该书《序(二)》中指出:“《横江古镇》旨在盘点横江的旅游文化资源,从某些层面揭示潜藏在这些资源深处的底蕴,并凿开古镇主要景区景点的文化之‘核’,因而可以成为引领人们到横江进行文化旅游的高品位‘导游’。有此‘导游’做伴,人们一路前行,定会一路赞叹横江之神奇、丰富和美妙!”

《横江古镇》一书出版发行后,已相继被国家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大学等多家大学图书馆收藏。

古镇文化的引领者

“川滇咽喉,古镇横江”这一响亮的口号不断被强化,吸引了众多人的眼光,为了将这一川南古镇保护、开发利用好,宜宾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此事,“石城山古镇驿道”被列入宜宾县四张文化名片之一,“宜宾县横江古镇保护开发领导小组”成立,并由其牵头负责对古镇资源进行挖掘、保护,及招商引资、组织协调,做好“一山(石城山)一水(关河水)一古镇(横江古镇)”三篇文章,结合横江历史、文化资源,高起点规划,依托横江“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品牌,把横江打造成特色旅游大镇。

深受鼓舞的郑启友同志的古镇情结越发浓郁,他除了进而采访横江的“三十六匠”,以期不久的将来写作《横江拾遗》外,还准备将收集的横江民歌编辑成册,他希望将横江古镇申报成中国民歌之乡,把横江古镇民歌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使整理成册的《民国时期•四川宜宾横江民歌》作为横江古镇与石城山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届时,希望能有一出《映像石城山》的歌剧把横江薅秧歌再度唱响。

当然,要完成这一宏愿还需要大量的时间,需要顽强的毅力,需要艰辛的付出,但我们相信:天道酬勤,几分耕耘几分收获。我们拭目以待!

四川宜宾县横江古镇(为宜宾横江古镇鼓与呼)(2)

参阅资料:

1、郑启友《横江古镇》;

2、李红杰《博文强志》;

3、张新《拂去岁月尘埃 打开封存记忆 郑启友和〈横江古镇〉》;

4、古岳龙《川滇历史的“深喉”》;

5、佚名《耗时10年,宜宾县作家编著长篇巨著〈横江古镇〉出版发行》;

6、陶冶《宜宾:〈横江古镇〉一书被国家图书馆收藏》;

7、周兰《民间传统特色小吃——横江眉毛酥》;

8、张新《千年古镇名小吃 横江眉毛酥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