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文原句:“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初中二年级下册第24课后),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水孩子二年级课文?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水孩子二年级课文(以水济水选自初中二年级语文课本)

水孩子二年级课文

  (一)课文原句:“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初中二年级下册第24课后)

  (二)文化因素: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年》:“(齐景)公曰:‘唯(梁丘)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合?’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今(梁丘)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谓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三)文化内涵:引文的内涵是:齐景公说:“只有梁丘据与我是和谐的啊!”晏子回答说:“梁丘据与您也不过是順着您的意思说罢了,哪里说得上是和谐?。”齐景公说:“和谐跟順着说不一样吗?”晏子说:‘不一样!……国君所认为的行,其中是有不行的部分的,这就需要臣子指出不行的部分而使行的部分更完备;国君所说的不行的部分,其中也有行的部分,这就需要臣子指出行的部分而去掉不行的部分。

  因为能这样做,政事才得以平和而不违背礼仪,百姓没有争夺之心……如今梁丘据作为臣子不是这样做的。国君认为可以的,他也认为可以;国君认为不可以的,他也认为不可以,如同用清水去调剂清水,谁能喝它呢?如同琴瑟老弹一个音调,谁去听它呢?梁丘据的顺着您的意思说,与和谐是不一样的!”

  晏子与齐景公由于是君臣关系,所以说话特别有分寸,不能单刀直入,必须既委婉又能说出要害。比如引文中用了删节号的部分都是晏子给齐景公打的通俗比方。因为太长,限于篇幅就没引用。再比如梁丘据的“顺找您的意思说”,其实就是“阿谀逢迎”“拍马屁”。臣子对国君净是拍马屁,是要误国误民的。

“以水济水”还有一个富于哲理的例子,出自《列子·说符》:“白公问曰:‘若以石投水,何如?’孔子曰:‘吴之善没者能取之。’曰:‘若以水投水,何如?’孔子曰:‘淄渑之合,易牙尝而知之。”

这个例子的内涵是:“白公问孔子:‘假如把石头扔在水里,能取出来吗?’孔子答:‘吴国人那些善于游泳的人能把石头取出来。’白公又说:‘假如把水投在水里,能区分开吗?’孔子说:‘淄水和渑水合在一起,易牙是可以把这两种水尝出来的!’)”

这个对答中白公始终没把孔子问倒。其实“以水投水”本是无法再分辨出来的,由于孔子把“以水投水”这个大概念换成了“淄水与渑水相合这个‘小概念’”就把问题回答出来了。

说明:为了帮助中学生家长顺利地为自己的孩子答疑,帮助中学新入职的教师查找资料,帮助高年级学生顺利自读,本《随笔》将对这些含传统文化因素的名言警句做一些讲解。敬请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