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尽心(上)》学习之六十八

第一章: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1之,所以立命2也。”

译:孟子说:“尽其本(善)心,就知道本性。知道本性,就知晓天道了。保存其本(善)心,养护其本性,所以可以侍奉天了。无论寿命长短都始终如一,修身养性等待天命,就确立了立命之命运。”

注:1.俟:(sì音四)等待。

2.立命:全天所予,人不能相害。

孟子尽心上38:孟子尽心上(1)

《亚圣》照片有头条提供,敬谢!

议:本章开始是讲述孟子的心学。尽心在《大学》中可表述为知至,知性可表述为格物。知至——就是智慧、格物——事物的原理。

尽心在《中庸》中可表述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的“中”字,知性可表述为:“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和”字。智慧之根本,便是知事物的原理。

良知明彻知心也、智慧也;理明了即知天道,自身内心俱足知性也、知理也。所以可以立己之命,当然亦可为生民立命了。

至于生命长短实乃人类之品种不同,现代人称为“基因”之异缘故。修身养性不但可知天理,更可获得享足天命。

孟子尽心上38:孟子尽心上(2)

《曾子》照片有头条提供,敬谢!

第二章: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1之下。尽其道2而死者,正命也。桎梏3死者,非正命也。”

译:孟子说:“没有不是受于天命,顺从接受正命。因此知道天命的人不会站立在危墙之下。吉凶不能摇动其心智而死者,是正命;心灵饱受束缚而死的,非正命。”

注:1.岩墙:将要倒塌的墙。借指危险之地。

2.尽其道:吉凶皆不能摇其心智尔。

3.桎梏:(zhì gù音至故)脚镣和手铐。桎:脚镣。梏:手铐。心灵受桎梏就是死于非命尔。

孟子尽心上38:孟子尽心上(3)

《中庸》照片有头条提供,敬谢!

议:这一章容易被误解,它是前一章的继续,明白前一章,知道吉凶不能摇动其心智者,是因为知道事物的原理。就如油尽灯枯而死,即为寿终正寝也。

心灵受束缚而死,皆非正命也。治疗过度既非天道,也非人道,只是陋习。寿终心灵之解脱方是正道,所以不必把夭寿看得太重,只要是享足天命可也。但常规皆是指寿长者,这是赞上天的好生之德也。

我们这里打个比方:人种犹如树种,树种的寿命各不相同,只要活足了就是尽天命了。人类还有一种叫心灵的解脱,我们的宗教就是专门在讲述解脱之道。在这个寿终正寝上,儒、释、道又趋向一致性。

孟子尽心上38:孟子尽心上(4)

《老子》图片来自网络,敬谢!

第三章: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译:孟子说:“寻求才能得到,舍弃就会失掉,是寻求才有益于得到,寻求在我自己。寻求有方法,得到靠天命,是寻求没有得到,因为寻求在外面。”

议:也就是说,寻求的方法如果向外面寻找,那是找不到的。只有向内心寻求,才是能找到的根本。

就如射箭,有箭靶之方向,能否射中,那要苦练,就需看天命与否了。

孟子尽心上38:孟子尽心上(5)

《射礼》照片有头条提供,敬谢!

第四章: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1行,求仁莫近焉。”

译:孟子说:“万物之理我身都具备啊。反身自求诚意,没有比这更快乐了。勉力用推已及人的恕道,寻求仁道没有更近的路了。”

注:1.强恕:勉力于恕道。

孟子尽心上38:孟子尽心上(6)

《荷》照片有头条提供,敬谢!

议:本章讲中华文明的源头,“万物皆备于我矣”,也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之出处啊。孔子《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虽说法不同,但理同也。中华的万法皆在其中。

亚圣指出两条路,实际是一条路,所显现的方式不同,内敬诚外行恕道。

曾子是讲“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他们讲述得多么相近啊,圣贤理相通啊,忠者诚者皆天道,恕者人道也。

,